<i id="p68vv"><noscript id="p68vv"></noscript></i>
    <track id="p68vv"></track>

      <video id="p68vv"></video>
    <track id="p68vv"></track>
    <u id="p68vv"><bdo id="p68vv"></bdo></u>

  1. <wbr id="p68vv"><ins id="p68vv"><progress id="p68vv"></progress></ins></wbr>
    <code id="p68vv"></code>
      <output id="p68vv"><optgroup id="p68vv"></optgroup></output>
  2. 不坐班的高校教師,工作時間究竟有多長?
    2022-06-28 14:01:28 作者:劉貝妮 來源:原載《開放教育研究》2015年第2期 分享至:

    高校教師群體多數實行彈性工時制,不設朝九晚五的固定工作時間,看似工作自由度和靈活度很高。但由于高校教師屬于腦力勞動者,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并非涇渭分明;同時他們需要不斷地對知識進行更新,工作準備時間較長,因此高校教師累計工作時間實際并不少。


    本文以437名高校教師為調查對象,以他們的工作時間長短和時間分配為主線開展研究。結果顯示,高校教師每周工作時間超過《勞動法》規定的法定勞動時間的18.8%。工作時間的顯著影響因素主要包括性別、職稱、行政職務、性格特質等。不過,高校教師工作有著豐富的內涵,工時長短也許僅是表象。我們特推送本文,期待讓更多人了解高校教師這一群體的工作狀況,并思考如何降低知識生產者的疲勞程度。


    01 研究方法及研究變量


    本研究的“高校教師”指在高校中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的教職人員,包括以科研、教學為主,兼任部分行政職能的教師,但不包括專職從事行政、管理的教輔、機關管理等非教學人員。


    本研究問卷是在量表的基礎上自行編寫的,問卷結構及信度檢驗見表一。共向清華大學、中國公安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東北財經大學、浙江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廈門大學等高校教師發放問卷437份,回收370份,有效問卷35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82%,問卷結構和信度見表二。


    本文的主要研究變量圍繞高校教師工作內容的不同而產生的不同工作時間。將問卷中的A4和A9合并成“教學時間”;將問卷中的A7和A8合并為“管理與服務時間”;將問卷中的A11和A12合并為“社會兼職時間”;將問卷中的A13和A14合并為“培訓時間”,并通過簡單計算,將衡量時間的單位統一為“周/小時”(法定節假日工作時間和通勤時間的衡量單位為“天/小時”),以更加清晰地呈現高校教師工作時間(見表三)。 


    02 高校教師工作時間現狀及影響因素


    (一)工作時間現狀 


    通過數據可以看出,高校教師周工作時間為52.3小時,遠高于勞動法的周工作時間不得超過44小時的規定,超過法定時間18.8%。另外,在大眾眼中,高校教師很輕松,其重要原因是他們有寒暑假,可是從上表可以看出,高校教師的寒暑假過得并不輕松。在寒暑假期間,高校教師的周工作時間依然達到32.9小時,并且在法定節假日中平均每天工作時間仍有4.4小時。如果將教師寒暑假計算為12周,那么每年總工作時間為2483小時,而按照勞動法規定的周工作時間計算出的年工作時間為2288小時。所以,即便是教師有寒暑假并在寒暑假內周工作小時數比標準工時制工作時間數少,但是按“年”計算仍比勞動法規定的工作時間多出195小時。


    高校教師平均每周深夜工作時間約11小時,占周工作時間的22%,教師工作時間分配主要有三大塊:教學、科研、管理與服務。以教學為主的教師,周工作時間約24小時,科研時間約21小時,管理與服務時間約6小時。數據還顯示,高校教師雖然不用坐班,但由于需要到學校上課、開會或者參加學術活動等,平均每天上下班交通時間為1.95小時。


    (二)影響因素分析 


    本文選用多元線性回歸法對工作時間長短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之所以選用多元線性回歸而不是相關分析做顯著性檢驗,主要考慮相關分析是在沒有控制其他自變量的情況下,考察各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但是這樣得出的結果會有所偏頗,當把多個自變量同時納入一個回歸方程觀察顯著性時,就可以在有所控制的條件下,系統地檢測哪個自變量對因變量有影響且影響程度多大。上文對高校教師工作時間進行了歸納和計算,下文以正常工作時間、寒暑假工作時間、法定節假日工作時間、深夜工作時間四個數值為因變量,將問卷第四部分的12項個人情況作為自變量納入回歸方程進行分析。


    1.教學期工作時間影響因素分析 


    表五是基本信息與教學期間工作時間(相對于寒暑假工作時間而言)的多元回歸分析,主要選取了具有顯著影響的自變量列入表中,默認的參照變量為取值最小的類別。

    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性別、職稱、是否擔任行政職務和性格特質)對教學期間工作時間的影響顯著,其中回歸系數β權重暗示著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程度。其中,職稱對工作時間的影響最大,且是正向的,即職稱越高教學期間工作時間越長,呈階梯式上升,教授周工作時間最長,這使得“當上了教授就不努力”的傳聞不攻自破。性格特質、是否擔任行政職務和性別對預測教學期間工作時間也有貢獻,且都是負向影響,即女性教師比男性教師工作時間短,不擔任行政職務的比擔任行政職務的教師工作時間短,B型特質教師比A型特質教師工作時間短。


    2.寒暑假工作時間影響因素分析 


    表六是基本信息與寒暑假工作時間的多元回歸分析。由此可以看出,是否是碩導或博導、婚姻狀況、子女年齡和職稱對寒暑假工作時間有顯著影響。其中,職稱對工作時間影響最大,且是正向影響,職稱越高的教師寒暑假工作時間越長,呈階梯式上升。是否是碩導或博導、婚姻狀況和子女年齡對預測教師寒暑假工作時間均為負向影響。具體來說,相比碩導或博導,不是碩導或博導的教師寒暑假工作時間更短,這可能與寒暑假這個特殊時間段有關,寒暑假大學生放假,導師會給學生安排一些科研任務或論文寫作,需要對其進行一定的輔導和交流。


    另外,已婚教師比未婚教師寒暑假工作時間短,這可能與家庭有關。放假期間,已婚教師可能會更多地承擔起家庭生活的任務,因此工作時間變短。有子女的教師比沒有子女的教師寒暑假工作時間短,因為寒暑假也是子女放假的時間,這部分教師需承擔更多的照料孩子的工作,如果子女沒有到上學年齡,則需更多照料,而教師在寒暑假期間有比較靈活充裕的時間,因此有孩子的教師寒暑假普遍工作時間短。

    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3.法定節假日工作時間影響因素分析


    表七是基本信息與法定節假日工作時間的多元回歸分析。可以看出,性別、是否為211院校、有無子女、職稱和性格特質對法定節假日工作時間的影響顯著,其中回歸系數β權重暗示著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程度。其中,職稱對法定節假日工作時間的正向影響大,即職稱越高的教師法定節假日工作時間越長,并呈階梯式上升。

    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性別、是否為211高校、有無子女和性格特質對預測教師工作時間長短也有貢獻,且均為負向影響。具體來說,女教師比男教師法定節假日工作時間短,原因可能是女性教師對節假日的價值判斷更高,更希望得以休閑、娛樂和放松。211高校教師比非211高校工作時間長,原因可能是211高校的教師有更高的考核標準和要求。有子女的教師比無子女的教師工作時間短,有子女的教師可能用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和分擔家務。B型性格特質教師比A型性格特質教師工作時間短,因為A型性格特質教師更追求個人成功,會因此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時間。


    4.深夜工作時間影響因素分析


    表八是基本信息與深夜工作時間的多元回歸分析。可以看出,性別、是否為北京高校、有無子女和是否擔任行政職務對深夜工作時間長短影響顯著,其中回歸系數茁權重暗示著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程度。其中,是否為北京高校對深夜工作時間影響最大,且是負向影響,即北京地區比京外高校教師深夜工作時間長,原因可能是北京教師白天在上下班途中耗時較多,且由于大都市生活豐富多彩,白天沒有整塊時間可以利用,傾向于深夜工作。

    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性別、有無子女和是否擔任行政職務對預測教師深夜工作時間長短也有貢獻,這里有幾個有趣的發現。第一,女教師比男教師深夜工作時間長。第二,有子女的比沒有子女的教師深夜工作時間短,這可能是有孩子的教師在晚上會選擇陪伴孩子而不是工作。第三,擔任行政工作的教師深夜工作時間長,這可能是由于這類教師白天大部分時間用于處理行政事務,需要晚上工作。


    深夜工作在教師群體中非常明顯。有的教師出于個人喜好選擇深夜工作,有的則是迫不得已深夜工作。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深夜工作給教師身體帶來傷害都是巨大的,理性經濟人在進行行為選擇時,一定不會選擇對自己“有害”的行為,但為什么還有如此之多的教師選擇深夜工作呢?一方面可能是高校考核機制所導致的,另一方面可能是教師自身沒有意識到熬夜的危害。


    03 高校教師工作時間與疲勞程度分析


    前文分析了高校教師工作時間現狀,以及決定工作時間長短的影響因素,它們可以看作是工作時間決定模型的“前置影響因素”,接下來分析工作時間選擇會導致什么結果。這里引入疲勞程度作為“后置結果”分析,將“疲勞”看成是工作時間選擇帶來的“問題”或“后果”,借此探究產生機制,并提出緩解的建議。本節將疲勞程度作為因變量,將工作時間(包括上下班交通時間)作為自變量放入回歸方程中。


    表九是工作時間與疲勞程度的多元回歸分析,可以看出,法定節假日工作時間、深夜工作時間、處理行政事務時間、和學生溝通交流時間)、參加會議時間、接受培訓時間和上下班交通時間對疲勞程度的影響比較顯著,其中回歸系數β權重暗示著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程度。不難發現,上下班交通時間對疲勞程度的影響最大,且是正向影響,雖然高校教師不用坐班,但是由于要到學校上課、開會等,也需要有固定的通勤時間,而且上下班交通時間越長,疲勞程度越高。

    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和學生溝通交流時間與接受培訓時間對預測教師疲勞程度也有貢獻,且為負向,即適當增加與學生溝通交流以及接受培訓的時間可以緩解高校教師的疲勞程度。原因可能是,教師比較愿意和學生交流,在交流輔導的過程中,心理上能得到滿足,這種心理滿足感可以大大削減時間支出帶來的疲勞感,因此和學生溝通的時間與疲勞程度成反向關系。而參加培訓、研討會等,一方面教師可以學到新知識或者獲得啟發,精神愉悅,因此疲勞感相對緩解;另一方面,參加培訓比上課和做科研的環境氣氛更舒適和放松,疲勞程度較低。


    另外,法定節假日工作時間、深夜工作時間、處理行政事務時間和參加會議時間也對疲勞程度有影響,且為正向。即法定節假日工作時間越長、深夜工作時間越長、處理行政事務時間越長、參加會議時間越長,疲勞程度越高。


    將深夜工作時間平均值之上的教師群體和平均值之下的教師群體分為兩組,分別計算他們的疲勞程度平均值,可以看出,每周深夜工作時間長的教師疲勞程度的平均得分高(M1=3.12,M2=4.16,M=3.64),差異顯著性分析統計也顯示,深夜工作時間長短和疲勞程度存在著顯著差異(Sig.=0.017),說明深夜工作持續時間越長,疲勞程度越高。


    為了降低疲勞程度,教師應該有意識地減少在法定節假日和深夜工作時間,給那些承擔行政職責的教師“退行政化”,同時減少不必要的會議,實行“在家辦公”等方式,減少會議給教師帶來的時間損耗等。


    04 思考與建議


    (一)增加教師培訓和與學生交流的時間


    實證調研發現,和學生溝通交流時間以及教師參加培訓的時間與疲勞程度呈負向關系,且影響顯著。因此為了降低高校教師的疲勞程度,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增加師生配比率,暫時沒有資格做碩導或者博導的教師可以為其安排本科生導師角色,讓教師有時間和學生交流、對學生輔導;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專業技能培訓時間,使教師得到學習和成長。


    (二)去行政化,實行專門的人才培養方式


    實證調研發現,是否擔任行政職務對高校教師教學工作時間的長短(以及深夜工作時間的長短有正向顯著影響,同時也影響高校教師的疲勞程度。承擔高校行政職務的教師大部分學術成就較高,在學界有一定影響,這類群體貢獻大,壓力也大,需要特殊保護。高校應出臺政策,適當釋放這類群體的工作壓力,去行政化,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參與和管理職能,實行專門的人才培養政策,降低疲勞程度,實現高人力資本存量群體的可持續發展。


    (三)避免辦公的隨時化,進行集中排課


    隨著移動通信的不斷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上下班時間變得越來越模糊。這從問卷調查的結果也可得到印證。當被問及“辦公隨時化導致我白天工作時間常被打斷”時,50.3%的教師表示“非常符合”和“比較符合”,這從側面解釋了教師為什么深夜工作。高校應對事務性工作進行有效管理,盡量集中解決,避免隨時化辦公,減少教師工作時間被打擾。另外,實證分析發現,上下班交通時間對高校教師的疲勞程度影響最大,因此學校對教師排課應科學合理,減少其通勤時間。


    (四)有效管理會議


    調研數據發現,參加會議時間越長,教師疲勞程度越高,因此建議高校管理者對會議進行有效管理。如果需發布消息,可建立教師聯絡平臺,充分利用移動通訊,將信息以郵件、短信、微信等進行傳達。如果是不可避免的會議,組織者應在會前做好準備,將重要信息形成紙質文件發放,并提前通知教師,避免召開臨時會議,提高會議效率,使得教師能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本職工作。


    (五)基于需求和能力進行崗位安排


    調研還針對教師個人職業發展傾向和疲勞程度做了分析(見表十)。認為自己傾向做教學型的教師,其疲勞程度在紅燈區以上的占58%,而傾向做科研的教師,其疲勞程度在紅燈區以上的占38%。

    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可見高校教師的科研考核指標壓力很大,大部分教師覺得科研使他們“累”,尤其是傾向做教學型的教師,科研帶來的疲勞感更強。由此建議高校實行“雙職業生涯通道”,對教師進行基于需求和能力的崗位安排,有的教師適合教學,有的教師喜歡科研,善于發現不同教師的長處并且合理的利用其優勢,真正做到“人崗匹配”。


    本文來源中國知網,原載《開放教育研究》2015年第2期,原文題為《高校教師工作時間研究》。


    作者:劉貝妮。首都經貿大學勞動經濟學院。


    引文格式:劉貝妮.高校教師工作時間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5,21(02):56-62.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日韩人妻精品久久九九_人人澡人人澡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久久久天堂精品无码_亚洲自偷自拍另类第5页

    <i id="p68vv"><noscript id="p68vv"></noscript></i>
      <track id="p68vv"></track>

        <video id="p68vv"></video>
      <track id="p68vv"></track>
      <u id="p68vv"><bdo id="p68vv"></bdo></u>

    1. <wbr id="p68vv"><ins id="p68vv"><progress id="p68vv"></progress></ins></wbr>
      <code id="p68vv"></code>
        <output id="p68vv"><optgroup id="p68vv"></optgroup></output>
    2. 日本中文字幕乱码在线精品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网 | 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 久久人人爽爽人人爽爽aⅤ 亚洲图片在线视频 | 婷婷综合缴情综免费观看 | 在线观看成福利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