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院西北研究院的一份科研績效獎勵辦法文件引發關注。文中提到,對高影響力論文進行獎勵,在 Nature 和 Science 發表論文的,每篇獎勵 100 萬元,在其子刊發表論文的,每篇獎勵 50 萬元。
中科院西北研究院辦公室工作人員回應:科研績效獎勵是單位內部的事情,沒有辦法回應。
圖源:新京報我們視頻截圖
同時,中科院西北研究院的副研究員在采訪中表示:如果做科研為了錢而去發文章,這樣的目的是不純的,很多人認為刊物的影響因子比較高,就代表著科研水平一定高,這也是不合理的。
圖源:新京報我們視頻截圖
發了論文給物質獎勵,此前很多學校為了達到激勵目標,都會采取這種做法。比如曾經有一所南方知名高校發布的科研績效獎勵細則中也指出,一篇 Nature、Science、Cell,獎勵就是 50 萬。
圖源:網絡
除此之外,早前就有珠海《橫琴新區博士后管理工作暫行辦法》表明,「在國際學術刊物 Nature 或 Science 發表論文,給予每篇 100 萬元的獎勵。」 該市除了對論文發表有獎勵,在針對人才引進的其它方面是是極度闊綽。
其中第六章的優惠政策中第二十七條顯示:在國際學術刊物 Nature 或 Science 發表論文,給予每篇 100 萬元的獎勵。按照當年中科院 JCR 期刊分區,給予 JCR1 區期刊論文每篇 10 萬元、JCR2 區期刊論文每篇 8 萬元、JCR3 區期刊論文每篇 6 萬元、JCR4 區期刊每篇 3 萬元的獎勵,EI 收錄期刊或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論文給予每篇 2 萬元的獎勵。
圖源:網絡
從上邊的績效獎勵政策來看,對于學者優秀的科研成果予以獎勵認可,這也是此前科研單位的常規操作。不過對于發表 CNS 級別的論文,獎勵是明顯高于其他可獎勵期刊的。
這其中,雖然不排除有傾向于高額獎金而去努力發文的人,但是我們該清晰的了解一件事,能夠在 CNS 級別的國際期刊發文的科研人,初衷大概率不會是只奔著獎金去的,更可能地源于對科研工作具有自發的興趣及動力,同時配上較高的科研水平,才達到這樣的學術成就。
這不應該是以獎勵驅動科研的導向,而是才德配位后的結果。
不過,以上提及科研獎勵的做法,也迎來了明確制止的要求。7 月 29 日,科技部、自然科學基金委發文,要求科學、理性看待學術論文,明確指出不將論文發表數量、影響因子等與獎勵獎金掛鉤。
科技部 自然科學基金委關于進一步壓實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任務承擔單位科研作風學風和科研誠信主體責任的通知
科技部網站發布《科技部 自然科學基金委關于進一步壓實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任務承擔單位科研作風學風和科研誠信主體責任的通知》。通知提出 10 項具體要求,包括:
不將論文發表數量、影響因子等與獎勵獎金掛鉤,不使用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專項資金獎勵論文發表;
嚴格執行信息報送制度;建立并嚴格執行科研數據匯交制度;
在年度考核、評獎、評優時要對科研人員的作風學風和科研誠信情況進行考評、并將履行情況納入信用記錄等等。
這其中備受關注的點在于 「不再將論文發表與獎金掛鉤」,對于期待入職高校的碩博生來講,會挫傷其未來的科研積極性嗎?
我們來看看現任職于高校的學者是何看法(引用于科學網):
李立(化名,東部地區某高校副教授):這自然也會影響積極性。對我們這些青年教師而言,結婚生子、買房等生活壓力很大。生存問題解決不了,何談發展呢?我現在很糾結,也很迷茫。如果論文獎勵全部取消,沒有經濟保障,做學術對我來說就是奢望。
蔡寧(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副教授):我認為不會影響我的收入和積極性。對我們這種研究型大學而言,發表論文一方面是為了得到同行認可,另一方面基于項目評審、結題需要。普遍是沒有額外獎勵的。
喻海良(中南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教授):我是年薪制的,對我的收入沒有影響。在缺乏論文的時候,可以獎勵一下。但現在我們國家已經不缺論文了,缺的是有影響力的工作。這也會使老師專注于重大問題和重大發現,少做一些短平快的工作。老師如果追求快速產出,就會影響帶的學生,對整個科研環境很不利。網友如何看待此問題?
圖源:網絡
總結以上眾人的看法,由于學校不同的定位及待遇各有差異:
對于普通高校的青年教師來說,其實做學術也期待一定的獎勵回報;
對于研究型大學來說,學者們做實驗、發表論文等等科研進展工作,因為為了獲得同行認可、在學術圈站得住腳,大家會自發地努力;
對于待遇制度不同的高校教師來說,如果按年薪制規劃,可能更看重的是科研水平,不追求發論文快而多,而是高質量的反饋。
與此同時,即使說未來高校不再將論文發表數量、影響因子等與獎勵獎金掛鉤,取消等等獎勵機制,高校也許會 「另辟蹊徑」 地來吸納優秀人才,從入校開始的待遇安排來提升科研人的幸福感。
就像近日,來自徐州醫科大學的一則招聘公告引起圈內關注。這本是該校去年年底發布的 2020 年高層次人才招聘計劃,卻因其超高的待遇,以及對論文分區、IF 分值等的重視,突然在朋友圈再次爆火。
其中在該校今年的人才招聘計劃的學科(學術)帶頭人一項中,條件和待遇格外引人注目,其要求及給出待遇如下圖所示:
圖源:網絡
綜上所述,目前國家也出臺了相關的政策,支持破除 「唯論文」 論。科研界也在經歷尋求一種新的評價方式,合理全面的去衡量。
同時,優秀的科研成績是進入高校且獲得更優質待遇的敲門磚,但如果入職高校后,科研的意圖是奔著高額獎金,而非真心熱愛科研的情況,選擇入職企業也可能是更適合自身發展的選擇。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