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都醫科大學校長、著名生物學家饒毅教授在其個人微信公眾號「饒議科學」撰文重提了一件發生在 10 年前的舊事。
2010 年,上海交通大學聘請 2008 年的諾獎得主呂克?蒙塔尼擔任講席教授。 除了聘請蒙塔尼擔任講席教授,上海交大還希望國家出資引進蒙塔尼耶,對此,國家組織了兩輪相關評審。 圖片來源:饒議科學 根據饒毅教授本人所述,其參與了關于引進蒙塔尼耶的第二輪評審,對引進蒙塔尼耶的持反對意見,并在其公眾號中引用了當時給出的評審意見。 「上海交大有引進人才的自主權。是否成為國際笑話,責任應該交大承擔。但是,國家不能支持,避免國家經費浪費,避免國家蒙羞。」 圖片來源:饒議科學
諾獎得主、法國著名病毒學專家呂克?蒙塔尼教授在近日接受法國的一個醫學專業媒體采訪時表示,他們用數學模式對病毒基因研究得出的結果,確認了之前印度學者提出的新冠病毒帶有艾滋病基因的發現。
作為一位諾獎得主、病毒學專家,蒙塔尼聲稱新冠病毒系人為合成,且包含艾滋病毒的核酸序列,無疑會產生重大影響,無怪乎饒毅教授直接懟起了人,并且不留情面地舊事重提了。
追棒諾獎得主熱
自新千年伊始,中國就興起了一股國外諾獎得主“走穴熱”,國外諾獎得主來華瘋狂撈金,中國真的是“人傻錢多速來”嗎?
我們不反對諾獎得主來華,其實對于諾獎的崇拜與向往,可以營造良好的科學氛圍,日本也是先有諾獎崇拜,然后成諾獎獲獎大國。但我們發現,國內眾多邀請諾獎得主參加的論壇、活動多遭到科學同仁的質疑,多是有名無實的面子工程、政績工程,有的甚至淪為中介機構賺錢的工具,很多流于形式主義。
那么,反對形式主義的諾獎得主來華,也成為了學界的一大呼聲。而高校及科研機構作為引進諾獎得主的另一大主體,是否應該算一下引進“性價比”這本賬?
諾獎得主來華的變遷史
諾獎得主從何時起頻繁來華,這個已無從考證。據不完全統計,在2013-2019年,7年間應邀來華參加活動交流的諾獎得主不少于73場,共計76人之多。有趣的是,2014年之前,到訪中國的諾貝爾獎得主中,半數是經濟學獎獲得者,占據絕對優勢。近年來,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受歡迎程度提升,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來華人數快速增長。
蒙代爾是來華最多的諾獎學者。1999年,蒙代爾因“開放經濟中貨幣與財政政策”理論被授予諾貝爾經濟學獎,其提出的“最優貨幣區域”理論將歐元由概念變成現實,被譽為“歐元之父”。早在1995年,蒙代爾就到訪中國,與中國就此結緣。獲得諾獎后,更是成為了“常客”。此后10年間,蒙代爾訪問中國超過20次。僅2013年下半年,就來了5次。
2014年,媒體也爆出了“一周3位諾獎得主中國行 洋大師中國走穴施道還是撈金”的新聞。記者從某具備策劃各類大型論壇、沙龍活動經驗的業內人士處了解到,企業邀請蒙代爾和羅杰斯等大師前來演講報價都是100萬元人民幣(約16萬美元)。實際上,出席演講撈金只是行程中很小的一部分。羊城晚報記者拿到一份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中國行招商方案,發現諾獎得主在中國每一分鐘都充滿商機。例如,演講會中的與大師互動對話環節、往返機場車程中與大師獨處、大師親臨企業參觀指導、招待晚宴、午宴,均可明碼標價,向社會“出售”。
根據招商方案,首席冠名贊助合作伙伴限1家開價200萬元、戰略合作伙伴限3家叫價80萬元、指定贊助限5家每家30萬元、支持單位限5家每家15萬元。而就活動實際情況而言,諾獎得主能否給中國解惑,仍要打個問號。因為現場對于不少問題,洋大師常常以缺乏對中國的深入研究而表示不宜作答。
《科技日報》因此刊文指出,諾獎并非萬金油,剎住諾獎得主“站臺”的歪風。批評諾獎得主走馬燈似的來中國作秀撈金,對地方政府而言,是對“動輒請來諾獎得主來講學等同政績觀”的矯正,也是在提醒運作鏈條各方,諾貝爾獎從走秀商業價值考量,已非稀缺物品,不再是奇貨可居。
高校引進諾獎得主常態化
2019年,不到半年的時間里,中國高校及科研機構至少密集引進了10位諾貝爾獎得主,其中海南大學一次性聘請了4位諾貝爾獎得主。
中國高校對諾貝爾獎得主的熱情追捧,一直備受爭議。贊同者相信,諾貝爾獎得主不僅做出過杰出的科研成果,更擁有過人的科學遠見和科技資源,邀請諾貝爾獎得主加盟,對高校的師資力量、科研水平和國際交流都大有裨益。
反對者則認為,近年來的諾貝爾獎常常頒發給數十年前的重要科技成果的創造者,獲獎者的年齡普遍偏大,多數早已過了科研創新的頂峰時期;更重要的是,這些重金聘請來的諾貝爾獎得主,多數不會全職在國內高校工作,有些甚至只有“虛職”“虛銜”。
縱覽諾貝爾獎得主的引進名單,不難發現,“名譽教授”“榮譽教授”“特聘教授”等字眼頻頻出現。這些“××教授”頭銜,通常是高校授予在學術界有突出貢獻學者的榮譽稱號,往往不存在合同約束。即便有合約性質,很多也缺乏實質性的約束措施。也就是說,諾貝爾獎得主作為某一高校的“名譽教授”“榮譽教授”或“特聘教授”,究竟應該為這所高校履行哪些義務,常常是沒有明確規定,或缺少制度保障的。
引進國際高端人才,且有明確的“用人”目標,這是好事。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受聘的諾貝爾獎得主有不少是“多面手”。就拿擔任海南大學國際顧問委員會委員的其中兩位諾獎得主來說,邁克爾·萊維特同時也是浙江大學教授、西北工業大學名譽教授和復旦大學名譽教授;阿龍·切哈諾沃與中國的淵源更深,他不僅身兼西華師范大學特聘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杰出教授、南京大學名譽教授等職,還是第一位擔任中國高校領導的諾貝爾獎得主——2015年起,他開始出任籌建中的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常務副校長。
算一算引進“性價比”
國內高校引進的諾貝爾獎得主普遍年齡偏大,倒不是因為不歡迎正值盛年的獲獎者,只是這樣的人選實在太少了。那么,就讓我們來試著算一下中國高校引進諾貝爾獎得主的“性價比”吧。
以2019年引入的這10位諾貝爾獎得主為例,他們的平均年齡約73歲,最年長的是2008年諾貝爾獎得主哈拉爾德·楚爾·豪森,83歲高齡,被天津醫科大學聘為名譽教授;最年輕的則是2014年諾貝爾獎得主愛德華·莫索爾,57歲,被山東大學聘為兼職講席教授。
2016年的一組統計數據顯示,已公布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平均年齡超過70歲,且自20世紀下半葉以來,獲獎者的年齡呈現出一定的“增長”趨勢。這可能與近幾十年科研工作者和科研成果的數量激增,一些成果“等待”獲獎的時間相應延長有關。但即便是依然“高產”的諾貝爾獎得主,也很難說究竟是倚靠世界一流課題組的綜合水平,還是諾貝爾獎得主的個人實力;是整個團隊欣欣向榮,還是課題組長老驥伏櫪。鑒于國內高校絕大多數情況下是引進了諾貝爾獎得主本人,而非邀請整個團隊入駐,對這個問題應當慎思明辨。
另一方面,這些諾貝爾獎得主是否一如坊間猜測的那樣,個個身價高昂呢?從有據可查的有限信息來看,不同機構和不同引進方式的差距還是比較顯著的。據媒體報道,深圳市政府計劃到2020年,引進不少于10名自然科學領域諾貝爾獎科學家。符合條件的諾貝爾獎得主來深圳組建實驗室,最高可以得到1億元的建設資助。而山東大學公示的兼職講席教授待遇,則為“聘期內提供10萬元/年的崗位津貼;聘期內根據學科特點提供科研活動經費6萬元”。
其實,6萬也好,1億也罷,高校引進諾貝爾獎得主等高端人才的目的,歸根結底還是提升科研水平、建設學科團隊、培養優質人才、擴大社會影響力。如果這些目的達到了,那么誰也不能說這筆錢花得冤枉。問題的關鍵在于,每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引進”“受聘”“入駐”時,都有宣傳有喝彩,一番熱鬧景象;幾年下來,關于這些舉措取得了什么成果、起到了多大作用,卻總是靜悄悄的。
缺少了后續的產出報告,重金引入諾貝爾獎得主的“性價比”,難免成了一筆糊涂賬。希望未來,這些來華工作的諾貝爾獎得主,都可以做出與諾貝爾獎背景相稱的貢獻,讓這些關于“性價比”的爭議,都化作一時笑談。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