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第一個季度很快就結束了,截至3月31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44篇文章,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發表了10篇,Nature發表了17篇,Science發表了17篇;按是否有合作單位劃分:其中有26篇文章由獨立的一個通訊單位完成,18篇是多單位共同通訊完成的,其中有12篇是中外多單位共同通訊完成的,6篇是國內多單位共同通訊完成;按領域來劃分:生命科學領域的有26篇(包括12篇結構);材料科學有7篇;,化學有4篇;物理學有3篇;地理學,海洋科學,考古學,環境科學各1篇;按單位來劃分:清華大學11篇,中國科學院10篇,中國科技大學4篇,浙江大學3篇,南京大學3篇,復旦大學2篇,北京大學2篇,上海科技大學2篇,其他大學/機構各1篇,包括北京生命組學研究所,第三軍醫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南昌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學,深圳大學,西北大學,香港大學,協和醫學院,中國人民大學,中南大學,中山大學。
按通訊作者來分(大于1篇CNS),包括施一公3篇,顏寧2篇文章。
生命科學領域
【1】2019年1月1日,施一公研究組在Nature 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basis of Notch recognition by human γ-secretase”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報告人類γ-分泌酶與Notch片段的復合物的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分辨率為2.7?。 Notch的跨膜螺旋被PS1的三個跨膜結構域包圍,并且Notch片段的羧基末端β-鏈形成β-折疊,其在細胞內側具有兩個底物誘導的PS1的β-鏈。 雜合β-折疊的形成對于底物裂解是必需的,其發生在Notch跨膜螺旋的羧基末端。 PS1在底物結合后經歷明顯的構象重排。 這些特征揭示了Notch識別的結構基礎,并且對γ-分泌酶對淀粉樣蛋白前體蛋白的募集具有意義(點擊閱讀)。
【2】2019年1月11日,清華大學施一公團隊在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Recognition of the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by human γ-secretase”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報告了人類γ-分泌酶與跨膜APP片段的復合物的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M)結構,分辨率達到2.6?。 該結構用作發現γ-分泌酶的底物特異性抑制劑和理解γ-分泌酶的生物學功能以及AD的疾病機制的重要框架(點擊閱讀);
【3】2019年1月11號,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劉志杰研究團隊等人在Cell在線發表了題為“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Human Cannabinoid Receptor CB2”的研究論文,研究報道了人源CB2與拮抗劑AM 10257的復合物的晶體結構,分辨率為2.8?。該研究為深入了解CB2的激活機制提供了重要的線索,有助于合理的藥物設計,以精確調節內卡那賓系統(點擊閱讀);
【4】2019年1月11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孫悅華團隊在Science雜志在線發表題為“Problem-solving males become more attractive to female budgerigars”的研究論文,這是一個虎皮鸚鵡雄鳥通過學習取食技術重新贏得青睞的故事(點擊閱讀);
【5】2019年1月24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高光俠團隊在Cell發表題為“Regulation of HIV-1 Gag-Pol Expression by Shiftless, an Inhibitor of Programmed -1 Ribosomal Frameshifting”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報道干擾素刺激的基因產物C19orf66(本文稱為Shiftless)是抑制HIV-1的-1PRF的宿主因子。 這些發現將SFL鑒定為-1PRF的廣譜抑制劑,并有助于進一步闡明-1PRF的機制;
【6】2019年1月24日,上海科技大學李俊,楊海濤及饒子和在Cell發表題為“Crystal Structures of Membrane Transporter MmpL3, an Anti-TB Drug Target”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報道了單獨的分枝桿菌MmpL3和與四種TB候選藥物復合的晶體結構,包括SQ109(在2b-3期臨床試驗中)。該結構數據將極大地推動MmpL3抑制劑作為新的TB藥物的開發;
【7】2019年1月31日,波士頓大學醫學院崔儒濤,廈門大學鄧賢明及復旦大學王鵬共同通訊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Pharmacological Targeting of STK19 Inhibits Oncogenic NRAS-Driven Melanomagenesis”的研究論文,該論文確定以前未表征的絲氨酸/蘇氨酸激酶STK19作為新的NRAS激活劑;
【8】2019年1月31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柏勇平,休斯頓衛理公會的心血管再生中心Fang Longhou及Chen Kaifu共同通訊在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AIBP-mediated cholesterol efflux instructs hematopoietic stem and progenitor cell fate”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報告了一個體節衍生的促造血線索,AIBP,協調HSPC從血液內皮,一種表現出造血潛能的特化內皮細胞的出現(點擊閱讀);
【9】2019年2月7日,芝加哥大學何川,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韓大力及清華大學徐萌共同通訊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Anti-tumour immunity controlled through mRNA m6A methylation and YTHDF1 in dendritic cells”的研究論文,這項工作表明,與新出現的檢查點抑制劑或DC疫苗相結合,YTHDF1可能成為免疫治療的治療靶點(點擊閱讀);
【10】2019年2月8號,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匡廷云團隊在Science上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blue-green light harvesting and energy dissipation in diatom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解析了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二聚體FCP的x射線晶體結構,分辨率為1.8?,揭示了的每一種色素的配體結構和結合環境,為研究光捕獲系統中單個色素的吸收特性、能量轉移途徑和動力學以及過剩能量耗散機制提供了基礎(點擊閱讀);
【11/12】2019年2月15日,原清華大學顏寧團隊Science背靠背同期發表2篇論文,發表發表題為“Structures of human Nav1.7 channel in complex with auxiliary subunits and animal toxins”及“Molecular basis for pore blockade of human Na+ channel Nav1.2 by the μ-conotoxin KIIIA”,共同闡述離子通道結構;
【13】2019年2月21日,國家生物醫學分析中心李濤及張學敏共同通訊在Cell 在線發表題為“Acetylation Blocks cGAS Activity and Inhibits Self-DNA-Induced Autoimmunity”的研究論文,該論文揭示乙酰化抑制cGAS激活和阿司匹林直接乙酰化cGAS,同時抑制自我DNA誘導的自身免疫。另外,該研究發現Lys384,Lys394或Lys414上的cGAS乙酰化有助于保持cGAS無活性。重要的是,阿司匹林可直接促進cGAS乙酰化并有效抑制cGAS介導的免疫反應。最后,該文章證明阿司匹林可以有效抑制Aicardi-Goutières綜合征(AGS)患者細胞和AGS小鼠模型中的自身DNA誘導的自身免疫。因此,乙酰化有助于cGAS活性調節,并為治療DNA介導的自身免疫疾病提供了潛在的治療方法;
【14】2019年2月27日,北京生命組學研究所賀福初,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樊嘉,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錢小紅在Nature共同通訊發表題為“Proteomics identifies new therapeutic targets of early-stag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的研究論文,該研究使用蛋白質組學和磷酸蛋白質組學分析,發現110個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關的臨床早期肝細胞癌的成對腫瘤和非腫瘤組織。定量蛋白質組學數據突出了早期肝細胞癌的異質性:研究人員使用它來將該隊列分層為亞型S-I,S-II和S-III,每種亞型具有不同的臨床結果。本研究中提出的早期肝細胞癌的蛋白質組學分層,提供了對該癌癥的腫瘤生物學的深入了解,并提出了針對它的個性化治療的機會;
【15】2019年2月27日,第三軍醫大學(陸軍軍醫大學)卞修武,劉新東及清華大學董晨等人共同通訊在Nature發表題為“Genome-wide analysis identifies NR4A1 as a key mediator of T cell dysfunction”的研究論文,該論文使用小鼠體外T細胞耐受誘導系統,研究人員發現耐受性T細胞中的全基因組表觀遺傳和基因表達特征,并表明它們不同于效應和調節性T細胞。值得注意的是,轉錄因子NR4A1在耐受性T細胞中以高水平穩定表達。 NR4A1的過表達抑制效應T細胞分化,而NR4A1的缺失克服了T細胞耐受性并夸大了效應功能,以及增強對腫瘤和慢性病毒的免疫力。該研究將NR4A1鑒定為誘導T細胞功能障礙的關鍵一般調節因子,并且是腫瘤免疫療法的潛在靶標;
【16】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薛天,初寶進及馬薩諸塞大學醫學院Han Gang共同通訊在Cell 在線發表題為“Mammalian Near-Infrared Image Vision through Injectable and Self-Powered Retinal Nanoantenna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開發了可注射眼球注射光感受器的上轉換納米粒子(pbUCNPs)。這些納米顆粒錨定在視網膜光感受器上作為微型NIR光傳感器,以產生具有可忽略的副作用的NIR光圖像視覺。這種新方法將為各種新興的生物集成納米器件設計和應用提供無與倫比的機會。這一概念驗證研究應指導未來的研究,以擴展人類和非人類視覺,而無需任何外部設備或遺傳操作。賦予具有近紅外視覺能力的哺乳動物也可以為重要的民用和軍用應用鋪平道路;
【17】哈佛醫學院吳皓,James J. Chou及浙江大學陳樞青共同通訊在Cell發表題為“Higher-Order Clustering of the Transmembrane Anchor of DR5 Drives Signaling”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報告了一個意外的發現,對于死亡受體5(DR5),腫瘤壞死因子受體超家族中的受體,受體中單獨的跨膜螺旋(TMH)直接組裝高階結構以驅動信號傳導,并且這種結構未被束縛的胞外域抑制。該研究提供了新的機會和獨特的觀點來調節這些受體的信號轉導,這些數據可用于疾病治療,包括癌癥免疫療法;
【18】中國科學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楊輝研究組,上海生科院李亦學及斯坦福大學Lars M. Steinmetz等人在Science發表題為“Cytosine base editor generates substantial off-target single-nucleotide variants in mouse embryo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建立了一種被命名為GOTI(Genome-wide Off-target analysis by Two-cell embryo Injection)的新型脫靶檢測技術,并使用該技術發現: 近年來興起的單堿基編輯技術有可能導致大量無法預測的脫靶,因而存在嚴重的安全風險。此研究顯著提高了基因編輯技術脫靶檢測的敏感性,并且可以在不借助于任何脫靶位點預測技術的情況下發現之前的脫靶檢測手段無法發現的完全隨機的脫靶位點,為基因編輯工具的安全性評估帶來了突破性的新工具,有望成為新的行業檢測標準;
【19】中科院遺傳所高彩霞團隊在Science發表題為“Cytosine, but not adenine, base editors induce genome-wide off-target mutations in rice”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對水稻(一種重要的作物物種)中BE3,HF1-BE3和ABE的全基因組脫靶突變進行了全面調查。該研究發現BE3和HF1-BE3而非ABE誘導大量全基因組脫靶突變, 主要是C→T型單核苷酸變體(SNV),并且在富含基因區域。 值得注意的是,在沒有sgRNA的情況下用BE3或HF1-BE3處理水稻也導致全基因組SNV的增加。 因此,需要優化BE3或HF1-BE3的堿基編輯單元以獲得高保真度;
【20】2019年3月6日,清華大學江鵬團隊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p53 regulation of ammonia metabolism through urea cycle controls polyamine biosynthesis”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報告腫瘤抑制因子p53,人類腫瘤中最常見的突變基因,通過抑制尿素循環來調節氨代謝。通過CPS1,OTC和ARG1的轉錄下調,p53在體外和體內抑制尿素生成和氨的消除,導致腫瘤生長的抑制。相反,這些基因的下調通過MDM2介導的機制相互激活p53。此外,氨的積累導致多胺生物合成速率限制酶ODC的mRNA翻譯顯著下降,從而抑制多胺的生物合成和細胞增殖。總之,這些發現將p53與尿素生成和氨代謝聯系起來,并進一步揭示了氨在控制多胺生物合成和細胞增殖中的作用;
【21】2019年3月13日,西湖大學周強團隊(第一單位清華大學)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e of the human LAT1–4F2hc heteromeric amino acid transporter complex”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闡明了LAT1-4F2hc復合體的結構,并提供了對其功能及其可能與疾病相關的機制的見解;
【22】2019年3月13日,美國希望之城貝克曼研究所陳建軍,芝加哥大學何川,中山大學楊建華及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黃剛共同通訊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Histone H3 trimethylation at lysine 36 guides m6A RNA modification co-transcriptionally”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揭示了Lys36(H3K36me3)的組蛋白H3三甲基化【轉錄延伸的標記】,指導m6A的沉積過程;
【23】2019年3月13日,清華大學陳柱成/李雪明團隊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的“Mechanism of DNA translocation underlying chromatin remodelling by Snf2”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解析了不同核苷酸狀態下Snf2-核小體復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揭示了染色質重塑的機理;
【24】2019年3月14日,施一公研究組在Cell 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es of the Catalytically Activated Yeast Spliceosome Reveal the Mechanism of Branching”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得到了釀酒酵母的兩種不同前mRNA上組裝了B *復合物,并確定了四種不同B *復合物的冷凍EM結構,總分辨率為2.9-3.8?。 U2核小RNA(snRNA)和分支點序列(BPS)之間的雙鏈離散地遠離5個B *復合物中的5'-剪接位點(5'SS),其缺乏步驟I剪接因子Yju2和Cwc25。 將Yju2募集到活性位點使U2 / BPS雙鏈體進入5'SS附近,BPS親核試劑位于距催化金屬M24?處。 該分析揭示了Yju2和Cwc25在分支中的功能機制。不同前mRNA上的這些結構揭示了在主要功能狀態下剪接體的底物特異性構象。 這些構象狀態的比較揭示了對支化反應的機理見解;
【25】2019年3月14日,山東大學張亮然,Wang ShunXing及哈佛大學Nancy Kleckner共同通訊在Cell 發表題為“Per-Nucleus Crossover Covariation and Implications for Evolution”的研究論文,該論文確定了減數分裂重組的一個基本新特征:每核CO協變。 從三種哺乳動物,高等植物和真菌的文獻中可以看出,這一特征在進化上是保守的。這些發現揭示了減數分裂過程的一個新特征,并提出了可能的適應性優勢;
【26】2019年3月21日,北京大學高寧與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金奇共同通訊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Cryo-EM Structure and Assembly of an Extracellular Contractile Injection System”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告了來自P. asymbiotica的完整PVC的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這種超過10-MDa的蛋白裝置類似于簡化的T4噬菌體尾部,包含六個六角形基板復合物和一個帶帽的117納米鞘管。 PVC的一個顯著特征是管和鞘蛋白的三種變體的存在,表明它們在進化過程中的功能特化。該研究為理解廣泛使用的CIS的一般機制提供了框架,并為將其用作生物或治療應用中的遞送工具鋪平了道路;
其他學科
【1】2019年1月9日,浙江大學陳紅勝,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張柏樂及Gao Zheng共同通訊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Realization of a three-dimensional photonic topological insulator”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實驗證明了一種具有極寬(超過25%帶寬)3D拓撲帶隙的3D光子拓撲絕緣體。使用直接場測量,研究人員繪制出有間隙的體帶結構和光子表面態的狄拉克樣色散,并展示沿非平面表面的穩健光子傳播。該工作將3D拓撲絕緣體系列從費米子擴展到玻色子,并為三維幾何中的拓撲光子腔,電路和激光器的應用鋪平了道路;
【2】2019年1月11日,伯明翰大學,深圳大學及賓西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在Science發表題為“Observation of chiral zero mode in inhomogeneous three-dimensional Weyl metamaterial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非均勻的Weyl超材料,在該材料中,通過對單個單元的工程,為Weyl節點產生一個規范場。實驗證實了規范場的存在,并通過單向傳播觀測了零階手性Landau能級。在不破壞時間反轉對稱性的情況下,我們的系統為設計三維光子Weyl系統中的人工磁場提供了一條途徑,并可能在光子學中有潛在的應用前景;
【3】2019年1月18日,南京大學汪民懷,浙江大學俞紹才等人在Science上發表了題為“Aerosol-driven droplet concentrations dominate coverage andwater of oceanic low level clouds”的文章,該研究表明氣溶膠驅動的液滴濃度是主導海洋低層云的覆蓋和水的重要因素;
【4】2019年1月18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趙博等人在在Science上發表了題為“Observation of magnetically tunable Feshbach resonances inultracold23Na40K+40K collision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表明在超低溫下觀察到的原子 - 分子Feshbach共振以極高的分辨率探測三體勢能面有助于提高對超冷碰撞的理解;
【5】2019年1月18日,北京大學周歡萍等人在Science上發表了題為“A Eu3+-Eu2+ ion redox shuttle impartsoperational durability to Pb-I perovskite solar cells”的文章。該研究表明,銪離子對Eu3+-Eu2+充當“氧化還原梭”,它在周期性轉變中同時氧化Pb0并減少I0缺陷,實現了21.52%(認證20.52%)的功率轉換效率(PCE),并且具有顯著改善的長期耐久性;
【6】2019年1月31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路軍嶺、韋世強、楊金龍等課題組密切合作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Atomically dispersed iron hydroxide anchored on Pt for preferential oxidation of CO in H2”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利用原子層沉積技術(ALD),首次設計出一種新型Fe1(OH)x-Pt單位點界面催化劑結構,并在低溫高效去除氫氣中微量CO制備高純氫氣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7】2019年2月15日,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Duan XiangFeng,黃昱及哈爾濱工業大學李惠共同通訊在Science上聯合發表了題為“Double-negative-indexceramic aerogels for thermalsuperinsulation”的文章,該研究使用了三維石墨烯結構模板化陶瓷氣凝膠,從而生產出機械穩定性極強的超絕緣材料;
【8】2019年2月15日,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倪四道研究團隊在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Inferring Earth's discontinuous chemical layeringfrom the 660-kilometer boundary topography”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了非對稱路徑660千米間斷面散射波震相,揭示了地幔410及660千米間斷面的小尺度起伏特征,為地幔對流模式研究提供關鍵證據;
【9】2019年2月27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方辰,翁紅明共同通訊在Nature發表題為“Catalogue of topological electronic materials”的研究論文,該論文介紹了一種有效,高效和全自動的算法,可以診斷大部分非磁性材料中的非平凡帶拓撲。該研究的算法是基于最近開發的占用帶的對稱表示和拓撲不變量之間的窮舉映射。研究人員在水晶數據庫中掃描了總共39,519種材料,發現其中多達8056種材料在拓撲上非常重要。所有結果均可在具有交互式用戶界面的數據庫中搜索;
【10】2019年2月27日,南京大學萬賢綱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Comprehensive search for topological materials using symmetry indicators”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將對稱指示器的方法應用于所有230個可能空間群中的所有合適的非磁性化合物。數據庫搜索顯示了數以千計的候選拓撲材料,其中研究人員突出了241個拓撲絕緣體和142個拓撲結晶絕緣體,這些絕緣體具有明顯的全帶隙或相當大的直接間隙以及小的瑣碎費米口袋。此外,研究人員列出了692個具有位于費米水平附近的帶交叉點的拓撲半金屬。這些候選材料開辟了在下一代電子設備中使用拓撲材料的可能性;
【11】2019年2月27日,華盛頓大學Xu Xiaodong/香港大學Wang Yao共同通訊在Nature 在線發表題為“Signatures of moiré-trapped valley excitons in MoSe2/WSe2 heterobilayer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告了在二硒化鉬(MoSe2)/二硒化鎢(WSe2)異質層中捕獲莫爾勢的層間谷激子的實驗證據。這些結果表明觀察到的效應的起源是層間激子被捕獲在光滑的莫爾勢中,具有繼承的谷對比物理學。這項工作提供了通過改變扭轉角來控制二維莫爾光學的機會;
【12】2019年2月28日,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清華海峽研究院喻朝慶等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Managing nitrogen to restore water quality in China”的文章,該研究揭示了中國從1955年到2014年人類活動導致的氮流失量,建立了各省淡水環境氮容量的“安全”閾值;
【13】2019年3月13日,南京大學戈惠明、譚仁祥和梁勇研究團隊首次鑒定出能夠催化[6+4]環加成反應的一類酶家族,相關成果“Enzyme-catalysed [6+4] cycloadditions in the biosynthesis of natural products”在線發表在Nature雜志上。南京大學助理研究員張博博士以及博士研究生王凱標、王文和汪欣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戈惠明、譚仁祥、梁勇以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Kendall N. Houk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14】2019年3月15日,南昌大學/東南大學熊仁根團隊在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A molecular perovskite solid solution with piezoelectricity stronger than lead zirconate titanat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從分子鈣鈦礦(TMFM)x(TMCM)1-xCdCl3固溶體(TMFM,三甲基氟甲基銨; TMCM,三甲基氯甲基銨,0≤x≤1)合成壓電材料,其中MPB存在于單斜相和六方相之間。另外,還發現了一種壓電系數d33為每牛頓約1540皮克庫的組合物,與高性能壓電陶瓷相當。 該材料具有可穿戴壓電器件的潛在應用。iNature發現,該文章的第一通訊單位是南昌大學,這是南昌大學首次以第一通訊單位在Science發表重要研究成果,具有突破性的意義;
【15】2019年3月20日,中國人民大學物理學系雷和暢,中科院物理所孫煜杰及錢天共同通訊在Nature 在線發表題為“Observation of unconventional chiral fermions with long Fermi arcs in CoSi”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使用角分辨光電子能譜,揭示了兩種類型的非常規手性費米子 - 自旋-1和電荷-2費米子 - 在CoSi中費米能級附近的帶交叉點(點擊閱讀);
【16】2019年3月22日,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張興亮團隊在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The Qingjiang biota—A Burgess Shale–type fossil Lagerst?tte from the early Cambrian of South China”的研究論文,首次在國際上公布了該團隊在中國宜昌長陽地區清江與丹江河的交匯處,發現了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并命名為“清江生物群”。這是進化古生物學界又一突破性發現;
【17】2019年3月27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沈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李昺作為通訊在Nature 在線發表題為“Colossal barocaloric effects in plastic crystals”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報告了一類稱為塑料晶體的無序固體中的巨大熱量效應(CBCE)(熱量效應是壓力誘導的相變的冷卻效應)。所獲得的代表性塑料晶體新戊二醇的熵變化在室溫附近為389J/Kg/K(目前主要材料的熱量效應是幾焦耳/千克/開爾文熵變化的特征)。壓力相關的中子散射測量表明,塑料晶體中的CBCE可歸因于這些材料的廣泛分子取向紊亂,巨大可壓縮性和高度非諧振晶格動力學的組合。該研究確立了CBCE在塑料晶體中的微觀機制,為下一代固態制冷技術鋪平了道路;
【18】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傅堯和尚睿研究團隊長期致力于發展生物質來源的有機羧酸脫羧轉化領域的研究。基于綠色催化的理念,該團隊首次提出了基于可見光激發的分子間電荷轉移用于光氧化還原催化的新概念,發現了一種簡單易得、高效環保的非金屬陰離子復合物光催化體系,成功實現了溫和條件的脫羧偶聯反應,突破了傳統反應需要貴金屬光催化劑或有機染料的限制。研究成果以“Photocatalytic decarboxylative alkylations mediated by triphenylphosphine and sodium iodide”為題,于2019年3月29日以研究長文的形式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Science上。
更多關于材料方面、材料腐蝕控制、材料科普等方面的國內外最新動態,我們網站會不斷更新。希望大家一直關注中國腐蝕與防護網http://www.ecorr.org
責任編輯:韓鑫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投稿聯系:編輯部
電話:010-62313558-806
郵箱:fsfhzy666@163.com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 QQ群:140808414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相關文章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3558-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
點擊排行
PPT新聞
“海洋金屬”——鈦合金在艦船的
點擊數:5768
腐蝕與“海上絲綢之路”
點擊數:4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