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七虎,中國工程院院士,防護工程學家,2018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現(xiàn)任軍委科技委顧問、陸軍工程大學教授。
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將于2021年5月28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為期3天。為此,《科技導報》推出“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專刊”,以下為專刊內(nèi)容,歡迎訂閱查看。
我國科技創(chuàng)新“三步走”戰(zhàn)略要求,到2020年進入創(chuàng)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年躋身創(chuàng)新型國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強國。
當前形勢下弘揚科學家精神,最重要的是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偉大戰(zhàn)略緊密結合起來。
追求真理,獻身科學 是科學家精神的精髓和核心
科學研究應該是科學家的事業(yè),而非獲得名利的手段。科學家精神是歷代科學家在長期實踐中形成和發(fā)展出來的。
追求真理、獻身科學的精神在老一輩科學家身上表現(xiàn)的充分淋漓。
藥物學家李時珍冒著生命危險嘗百草,為后世留下了寶貴遺產(chǎn)《本草綱目》;地理學家徐霞客,備嘗艱辛,訪遍山路陡峭、人跡罕至的名山大川;微生物學奠基人、化學家巴斯德為了驗證狂犬病疫苗風是否能安全地在人體上使用,以身試苗;居里夫人冒著生命危險,發(fā)現(xiàn)了有放射性的鐳;“兩彈一星”科學家鄧稼先為了得到研究數(shù)據(jù),冒險進入核試驗區(qū)研究調(diào)查。
這些科學家不為名利所動,不為個人的得失,甚至犧牲個人的生命健康的精神,就是獻身精神。
科學家精神擁有豐富的內(nèi)涵
科學沒有國界,但是科學家是有國家的、有祖國的。
中外科學家都具有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具體講,科學家精神有6個豐富內(nèi)涵。
一是無私報國的愛國主義和服務人類的國際主義精神。
老一輩科學家把救國救民當作自己神圣的己任。我們的國家在站起來、強起來的過程中,無數(shù)科學家做出了突出貢獻。
許多在國外已經(jīng)卓有成就的科學家,如錢學森、朱光亞、鄧稼先等,懷揣著將中國建設成強大國家的愛國主義精神,響應祖國號召,歸國報效。
“兵器工業(yè)之父”吳運鐸,在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中,為了制造軍備,在兵工試驗中,把眼睛炸瞎,手臂炸殘,身上留下無數(shù)彈片傷痕。
許多擁有吳運鐸精神的科學家,把一切獻給了黨和國家。
加拿大共產(chǎn)黨員白求恩先是到西班牙反對佛朗哥獨裁政權,支持西班牙人民的反獨裁戰(zhàn)爭,后來到中國,獻出了生命。
二是嚴謹治學、追求真理的奉獻精神。
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關于嚴謹治學有一段話對我啟發(fā)很大,“決不要企圖掩飾自己知識上的缺陷,哪怕是用最大膽的猜度和假設作為借口來掩飾,不管這種肥皂泡的美麗色彩怎樣使你們眩目,但肥皂泡是不免要破裂的,那時你們除了羞慚之外,一無所得的。”
這就是說,嚴謹治學不能掩蓋自身的缺陷,不能搞假。在治學時,一定要反對一知半解,反對夸夸其談,這是嚴謹治學的要求。巴甫洛夫還要求學生要“循序漸進,循序漸進,循序漸進”。
治學不能搞跳躍式,要一步一步來。不要故意隱瞞自己研究中的問題,在自己的文章中,要把問題暴露出來,讓大家討論。
追求真理,實事求是的求實精神,最難的是對自己實事求是。特別是對自己的學問,一定要自以為非,找出自己的缺點和問題,才能不斷地進步、不斷地取得新的成就。在學術上,“貴在自以為非,貴在不自以為是”,這樣學術才會不斷地長進。
三是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
真正偉大的科學家都把名利看得很輕。愛因斯坦不止一次講到:“我從來不把安逸和快樂看作是生活目的的本身,這種倫理基礎,我叫它豬欄的理想。”“人們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標——財產(chǎn)、虛榮、奢侈的生活,我總覺得都是可鄙的。”
《愛迪生傳》里提到:“一個人的價值,應當看他貢獻什么,而不應當看他取得了什么。人只有獻身于社會,才能找出那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意義。”
居里夫人也講過:“人類也需要夢想者,這種人最醉心于一種事業(yè)的大公無私的發(fā)展,因而不能注意自身的物質(zhì)利益。”在我看來,真正的科學家應當?shù)疵姓_的財富觀。
四是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chuàng)新精神。
創(chuàng)新,是前人所沒有做過的。創(chuàng)新沒有近路,不可能短平快。
馬克思講,科學上沒有平坦的道路可走,只有不畏艱險,攀登陡峭山路的人,才能達到光輝的頂點。我們要搞創(chuàng)新,要取得大的成果,就要勇攀高峰,敢為人先,不怕困難。
創(chuàng)新可能有失敗、挫折,肯定也會有曲折,要不怕挫折,調(diào)查研究,找出問題所在,要克服困難,找出挫折的原因所在。
五是集智攻關、團結協(xié)作的協(xié)同精神。
科學技術是集體的事業(yè),自然科學獎、技術發(fā)明獎,都是集體完成的成果。
某個項目的科學理念、技術的途徑,可能是由某一個科學家提出來的,但要實現(xiàn)科學的理念和技術的途徑,要靠許多人計算、模擬、實驗,沒有團結協(xié)作的集體是干不出大事來的。
以前也有科學家講過:“脫離集體就是末路的開始”。一個團隊如果有內(nèi)訌,爭排序,爭名位,四分五裂,這個集體肯定沒希望。怎么能夠團結協(xié)作?華羅庚講過:“人家?guī)臀遥乐静煌晃規(guī)腿思遥浶纳?rdquo;。就是要感恩。
一個集體要想氣氛搞得好,就是要領頭人、骨干,有名有利的事往后靠,吃苦耐勞的事往前趕,這個集體肯定好。
六是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
生命是有限的,事業(yè)是永恒的,真理是一條長河,無數(shù)真理的集合才形成了一個真理。牛頓講過,如果說我看得遠,不如說我是站在巨人的肩上。
特別是現(xiàn)在,建設科技強國需要幾十年、需要幾代人,不是靠一個人、一代人,而是靠幾代人,成千上萬的人,所以一定要有這樣的精神。
個人和集體的關系好像樹枝和樹干的關系,樹枝離開了樹干是要萎縮、枯死的,個人離開了集體也要萎縮的。
如何弘揚科學家精神,尤其是愛國和創(chuàng)新精神
一是弘揚科學家精神,每個科技工作者首先要把個人的理想與黨和國家的建設科技創(chuàng)新型國家、建設科技強國的偉大戰(zhàn)略緊密結合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提出了建設科技創(chuàng)新型國家“三步走”的戰(zhàn)略。“三步走”戰(zhàn)略非常重要,科學家精神對于建設科技強國非常重要且迫切。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關鍵力量是科技。
大國間的競爭,最后就是科技的競爭。我們建設科技強國、建設科技創(chuàng)新型國家已經(jīng)到了非常迫切的領跑型的拐點,科技創(chuàng)新是世界大變局的關鍵因素、關鍵力量,要認識到這一點。
中國在疫情防控中取得的重大的勝利得益于中國制度、中國精神和中國效率3個獨特優(yōu)勢,這也是我國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3個獨特優(yōu)勢。
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科學家精神是中國精神中不可或缺的,是當前科技創(chuàng)新的關鍵力量和因素;中國效率則歸結為我們有馬列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我們懂得區(qū)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抓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效率高。
這3個優(yōu)勢是別的國家沒有的,3個因素不是相互獨立,是相互交織的,缺一不可的。
二是弘揚科學家精神,要努力樹立自己的遠大理想,樹立社會主義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科學家精神是黨性在科學家身上的體現(xiàn)和反映,是革命人生觀、馬克思世界觀在科學家身上的反映和體現(xiàn)。
弘揚科學家精神就要打牢科學家精神的思想根基和道德根基,要樹立遠大理想以及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錢學森為什么講他的學術成歸結到馬克思主義對他的影響,那是因為他非常信仰馬克思主義,他認為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對他的學術有很大的影響。
三是要和背離科學家精神、違反科研道德規(guī)范、突破科研誠信底線的行為做堅決的斗爭。
《Nature》上刊登的一篇評論文章中指出,中國的專利數(shù)量世界第一,但專利里很多垃圾專利,是為專利而專利。論文里也名堂百出,剽竊、偽造數(shù)據(jù)、偽造同行評議。
中國貢獻的科研文章全球8.2%,撤銷論文的數(shù)量占到全球24.2%,是貢獻率的3倍,這值得引起我們的高度警惕,一定要群起而反對,在當前弘揚科學家精神,一定要堅決和作風、學風建設敗壞行為做堅決的斗爭。
如何培育科學家精神
科學家精神的培育就是要不斷學習,最重要的是要學習英雄烈士、老一輩革命家、老一輩科學家等偉人的精神,幫助樹立自己的遠大理想,樹立自己的革命人生觀。
偉人的一生是我們終生學習的榜樣,偉人閃耀思想光芒的語言時刻銘記在心,就能指引自己不斷地前行,偉人的光輝行為永遠激勵自己不忘初心,是我們前進不竭的動力。所以不斷學習、不斷警惕、不斷激勵自己,才能培育好自己的科學家精神。
本文整理自錢七虎院士在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主題宣講會上的演講,文章標題和小標題為編輯所加。
免責聲明:本網(wǎng)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chuàng)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lián)系本網(wǎng)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wǎng)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lián)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wǎng)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