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晶材料,由于晶粒的尺寸大大減小(小于100 nm),其室溫下的力學強度大大提高(依據Hall-Petch公式)。然而,伴隨著晶粒尺寸變小,抗蠕變性能卻有所下降,應力條件下引起蠕變變形的臨界溫度也會大大降低。納米材料抗蠕變性能的退化,可以解釋為晶粒減小帶來的晶胞邊界增多,導致納米金屬材料的微觀不穩定性,晶粒間更容易發生擴散蠕變,滑動和旋轉。這一點限制了納米晶體材料的應用范圍,尤其是在高溫領域中的應用。
近日,美國陸軍研究實驗室的K. A. Darling和亞利桑那州立大學K. N. Solanki等人在Nature上報道了一種新型銅鉭合金(Cu-10 at% Ta),這種納米晶合金材料既能保持高機械強度,又滿足高溫抗蠕變性能,同時具有熱穩定性。(Extreme creep resistance in a microstructurally stable nanocrystalline alloy. Nature, 2016, 537, 378-381, DOI: 10.1038/nature19313)
先來看看作者的材料制備過程,簡單整理如下:
1)將制備的銅鉭納米晶粉末(Cu–10 at% Ta)在高能球磨機中低溫研磨4小時,球料比5:1,液氮控溫-196 °C。
2)通過等通道轉角擠壓法(equal-channel angular extrusion,ECAE)將粉末壓成合金塊,模具350 °C預熱,粉末700 °C預熱(Ar氣環境40 min)。制備得到的合金中銅晶粒的平均尺寸為50 ± 17.5 nm,鉭晶粒尺寸分布在3.18 ± 0.86 nm到32 ± 7.5 nm之間。
上述步驟需要在手套箱中進行。
稍微解釋一下“等通道轉角擠壓法”,該方法上世紀80年代由前蘇聯的Segal等人提出,90年代因為被Valiev等人用于亞微米級晶粒尺寸的鋁合金制備而引起關注。過程如下圖所示,由于加工過程中不改變材料的橫截面面積和截面形狀,故只需較低的工作壓力,就可實現材料的反復定向、均勻剪切變形,制備亞微米級和納米級晶粒的合金材料。
再來看看該材料的抗蠕變性能。在0.5-0.64 Tm(melting temperature)溫度下,施加0.85%-1.2%的剪切模量,Cu-Ta納米合金表現出低于10-6s-1的穩定蠕變速率,該速率比大部分納米晶金屬要低6-8個數量級。同時,通過對納米銅和納米銅鉭合金的計算,也驗證了這一結論。
總結:
本文探索了納米合金微觀結構的抗蠕變性能,設計出同時具備高機械強度和高溫抗蠕變的納米晶合金材料,有望為納米材料拓展新的應用領域,尤其是在航空航天、軍事和能源部門等方向。
更多關于材料方面、材料腐蝕控制、材料科普等等方面的國內外最新動態,我們網站會不斷更新。希望大家一直關注中國腐蝕與防護網http://www.ecorr.org 責任編輯:王元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投稿聯系:編輯部
電話:010-62313558-806
郵箱:ecorr_org@163.com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 QQ群:140808414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