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下發2023年度“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入選人員名單,據公開資料,匯總整理如下(后續將持續更新):
周尚君 西南政法大學 教授
周尚君,男,漢族,1979年生,湖南常德人,九三學社社員,法學博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南政法大學副校長;全國十大杰出青年法學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是法理學、法社會學、國家治理與地方治理、數字社會治理等,在《中國社會科學》《法學研究》《中國法學》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70多篇,出版《法學觀念史論稿》《自由主義之后的自由》等專著6部,翻譯出版《牛津立法研究手冊》等譯著3部;作為首席專家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2項,主持教育部、司法部、中國法學會等省部級以上項目12項;參與中央領導機關主持有關專項、委托重大專題研究項目多項。
黃達 長安大學 教授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長安大學二級教授,黃土科學全國重點實驗室(籌)副主任,博士生導師。
從事復雜山區地質災害防治研究,擅長人類工程活動擾動和水動力滑坡災害防治以及復雜地下工程圍巖穩定控制的理論與技術。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項(含重點項目1項)及重大工程科技攻關項目40余項。獲省部級自然科學特等1項(R2)、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R1,R1,R4,R7)。發表SCI論文100余篇,出版專著及教材共7部,獲2015年度領域權威期刊Landslides最佳論文獎,多次入選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和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編制行業/地方標準4部,授權發明專利60余項,20余項已技術轉化并成功應用。
劉海峰 天津大學 教授
劉海峰教授 國家級人才、國家優青、天津市杰青,能源與動力系副主任 九三學社天津大學委員會副主委。
主要研究方向:全球能源碳中和及碳捕集宏觀策略研究、內燃機先進燃燒理論與燃燒新技術、碳中性燃料制備與燃料特性設計、應用激光診斷與人工智能(AI)解析燃燒排放。
主要學術成就:2023年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本科),排名第2;2017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5;2023年中國內燃機學會自然科學一等獎,排名第1;2022年中國造船學會科技進步特等獎,排名第38;2020年天津市自然科學一等獎,排名第2;2020年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技術發明一等獎,排名第12;2018年天津市自然科學二等獎,排名第1;2016年天津市技術發明一等獎,排名第5;2015年中國內燃機學會“史紹熙人才獎”;2013年天津大學“十佳杰出青年”。
吳曉林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院長 教授
吳曉林,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開大學政治學博士、牛津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中央編譯局博士后。現為全國政協理論研究會常務理事、南開大學中國政府與政策聯合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任劍橋大學《Journal of Cambridge China Studies》編委。在Asian Survey(SSCI)、Journal of Urban Affairs(SSCI)、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SSCI,JCR一區)、《政治學研究》、《中國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學報》等國內外刊物發表論文80余篇,著作3部,在《人民日報》、《聯合早報》、《學習時報》等發表時政評論百余篇;多篇論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多篇咨政報告獲得中央領導批示。是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教育部首屆“博士研究生學術新人獎”、湖南省優秀社科成果一等獎、湖湘青年英才、全國“挑戰杯”一等獎、天津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中南大學十大杰出學子、南開十杰獲得者。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城市社區業主維權的社會沖突及其整合機制研究》、國家自科基金面上項目《中國城市封閉社區的空間生產、社會效應與治理機制研究》(71774175)等國家級、省部級項目20余項。
現任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院長。
文文,海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檢驗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師承王紅陽院士,長期從事肝膽腫瘤發生發展及慢性炎癥進展機制研究,致力于從宏觀整體與微觀分子多維度、多組學層面,綜合利用前沿技術結合經典生物學方法構建生物多維特征提取和驗證體系,揭示以肝癌為代表的肝膽腫瘤分子網絡調控機制,篩選診斷、分型和干預的分子標志物,積極探索精準診斷和干預新策略。
他主持國家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傳染病防治重大專項子課題、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個科研項目。先后入選國防科技卓越青年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科學基金、軍隊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學科拔尖人才等,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軍隊優秀專業技術人員一類崗位津貼。
發表SCI收錄論文40余篇,參編學術專著或譯著6部。近5年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含共同)發表論文14篇,總影響因子近300,代表性論文發表在Cell,Cell Discovery,Hepatology等國際權威期刊,論文他引1500余次,單篇最高他引近400次。
馬英,中國煤科首席科學家,兼任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博士生導師,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煤礦安全智能化開采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主要從事煤礦智能化開采與高端煤機裝備、大型礦區智能化煤礦建設等創新技術研究與工程實踐,主持實施了多個千萬噸礦井智能化建設,為我國煤礦轉型升級和行業高質量發展貢獻了智慧力量。主持和參與了包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面上項目、省部級等各類科研項目20余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省部級科技獎等獎項17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省部級特等獎3項、一等獎8項。發表論文35篇,授權發明專利16項,制訂國家標準6項,出版專著1部。2020年榮獲孫越崎青年科技獎,2022年榮獲杰出工程師青年獎。
主要榮譽 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023) 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2019) 研究方向 長期從事大氣環流、氣候動力學的研究,尤其專注于研究中高緯度的大氣渦旋及波動與大氣環流的相互作用機制。近期的研究內容包括中高緯氣候變異中大氣的多尺度非線性波流相互作用機制、極地-中緯度相互影響的動力學機理等。 主要學術成果 (1)揭示出大氣低頻渦旋對溫度異常的維持作用,提出低頻渦旋通過組織與高頻渦旋、大氣環流三者的多尺度相互作用維持氣候異常的機理模型,為理解氣候異常現象提供了新視角。 (2)發展“有限振幅波”新非線性動力學框架,闡明高頻渦旋的強非線性反饋在持續性氣候異常中的關鍵作用、提出強非線性高頻渦旋與大氣環流之間的定量關系理論。 (3)參與組織國際科學研究計劃,發現了海洋鋒區、北極海冰和高原熱力異常通過調制大氣低頻和高頻渦旋活動對中緯度乃至全球氣候的廣域影響。 近5年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包括在JAS、JCL、GRL、BAMS等學科卓越和學科一流SCI期刊發表文章25篇。研究工作被國際著名學者發表在學科一流期刊的文章多次大篇幅引用。相關工作曾入選美國地球物理學會的研究亮點(AGU Research Spotlight)。部分研究成果已轉化為氣候預測產品,并在國家氣候中心等業務部門應用,獲得中國氣象局“十三五”優秀氣象科技成果等表彰。 主要學術兼職 國際氣象與大氣科學協會(IAMAS)國際動力氣象學委員會(ICDM)委員、中國氣象學會動力氣象學委員會委員、歐洲地學學會(EGU)學術期刊Weather and Climate Dynamics聯合編輯、美國氣象學會(AMS)學術期刊Journal of the Atmospheric Sciences 和 Journal of Climate的副編輯等。
中山大學 鄭偉詩教授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