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官網消息,6月23日上午,廣西科技大學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虛擬現實技術與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舉行了戰略合作協議線上簽約儀式。
又一個首批“全國重點實驗室”,浮出了水面。
作為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重組的產物,“全國重點實驗室”的建設風潮,正轟轟烈烈地吹往神州大地的每個角落。
它的到來,或將接替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為新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全國重點實驗室”,出爐
近期,各大高校“全國重點實驗室”的相關消息,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
6月15日,雜交水稻全國重點實驗室一行來到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全國重點實驗室訪問。學校官網的報道中,明確寫道:“雙方就實驗室建設運行、有組織科研等議題做了深入的交流研討并形成共識,兩個首批全國重點實驗室擬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圍繞我國水稻產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強強聯合,開展生物育種等科研協同攻關。”
6月13日,蘭州大學黨委書記馬小潔、副校長李玉民一行,則調研了草種創新與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并召開重點實驗室建設座談會,研究高標準、高質量推進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工作。
而在此前的4月16日,《中共武漢大學委員會關于十九屆中央第七輪巡視整改進展情況的通報》中便提到:認真梳理研究學校現有的4個全國重點實驗室情況,形成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方案,推動國家重點實驗室實體化運行。
據1月召開的2022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透露,今年科技工作的要點之一,是更加突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推動國家實驗室全面入軌運行,完成全國重點實驗室重組階段性任務。
首批“全國重點實驗室”的出爐,意味著重組的階段性任務,已取得實質性的進展,也標志著近年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重組熱潮,掀開了新的篇章。
優化、重組與洗牌
全國重點實驗室,是國家重點實驗室優化、重組與重新洗牌的階段性成果。
從1984年至今,經過30多年建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取得累累碩果的同時,也或多或少面臨著部分研究方向與技術不適應當前社會發展需要、管理體制機制亟待深化等尷尬。
作為我國科技創新的核心力量,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優化調整,勢在必行。
2018年6月,科技部、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其中提出:實驗室經優化調整和新建,數量穩中有增,總量保持在700個左右。其中,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保持在300個左右,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保持在270個左右,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保持在70個左右。
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明確提出,“抓緊布局國家實驗室,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揭開了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的序幕。
在總量控制的大背景下,各大國家重點實驗室需要通過不斷的資源整合、方向調整和結構升級,來確保自己能夠躋身新序列。
據青塔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超過60所國家重點實驗室明確將參與到優化重組的進程之中,各大實驗室重組的步伐也在不斷加快。
隨著重組的深入,去年12月,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發揮好國家實驗室作用,重組全國重點實驗室,推進科研院所改革”,釋放出了新的信號。
同月,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在傳達學習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時表示,將采用試點先行、分批推進的方式啟動全國重點實驗室重組。
2021年12月修訂通過、于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科學技術進步法,也已將“建立健全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全國重點實驗室為支撐的實驗室體系”明確寫入。
此外,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同樣提出,“實施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方案,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強國家實驗室和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
不難看出,從“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到“加強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官方口徑中的關鍵詞,已經悄然變化。由“破”到“立”,我國科技創新體系的調整方式與建設路徑,也日漸清晰。
挑戰VS機遇
無論是全國重點實驗室的建設,還是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的調整,都將是國家戰略資源投入的一次重新分配,影響深遠,意義重大。于高校而言,這既是挑戰,也是一次重大的機遇。
為了搶占先機,2022年上半年以來,不少高校,已陸續開啟了對“全國重點實驗室”的布局。
今年2月,浙江大學光電學院召開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暨新學期工作會議。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匡翠方指出,要努力爭取重組建設新的全國重點實驗室,深度聚焦國家重大需求,凝練重點研究方向,貫通極端光學儀器研發全鏈條。
3月21日,中科院蘭州化物所-長江大學全國重點實驗室重組合作交流研討會以線上形式召開,共同推進低碳催化與二氧化碳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重組工作。
4月13日,中國農業大學校長孫其信主持召開校長辦公室第2022-13次會議,會上審議了畜禽生物育種全國重點實驗室組建方案。
6月1日,南京市副市長林濤帶隊,來到南京理工大學長三角智能制造與裝備創新港,調研學校智能系統與控制全國重點實驗室籌建工作。南京理工大學校長付夢印表示,長三角智能制造與裝備創新港和智能系統與控制全國重點實驗室(籌建)是學校“十四五”規劃布局的重要組成。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陜西科技大學、江蘇大學等多所高校,也正積極籌建,或通過加強與科研院所、企業的合作,參與到新的“全國重點實驗室”申報、建設中來。
大平臺、大項目、大團隊、大成果,在“雙一流”建設中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面對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的重大調整期,新的機遇,已經擺在眼前。
誰能通過率先布局、搶抓機遇,在“全國重點實驗室”的建設中成為贏家,我們拭目以待。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