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轉化平臺為載體、以中介服務機構為紐帶,在科技試驗、開發、應用、推廣直至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新產業形成等各節點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以實現“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
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率,服務創新驅動國家戰略,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它需要全社會的積極配合和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積極參與,建立起評價、激勵等保障機制,確保成果轉移轉化率穩步提高。
創新和豐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方式
一、拓展科研成果向重點領域、重點企業等轉移轉化的有效路徑。搭建成果轉移轉化平臺,建立及時、高效、暢通的成果轉移轉化渠道,主動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二、鼓勵科研院所、高校與行業企業開展橫向科研合作,參與行業企業戰略規劃、產業轉型、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技術標準制定、品牌建設等現實問題研究。
三、支持科研院所、高校科技工作者深入基層、深入企業第一線,了解和掌握市場所需、企業所求,幫助解決發展中的瓶頸和難題。
四、鼓勵科研院所、高校面向社會開放科技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新技術培訓,暢通成果轉移轉化渠道。
五、聯合地方政府、行業組織、大型企業等,建設好一批科技園、產業園區或成果轉化試驗區,孵化和扶植一批新的骨干企業。
推動科技成果與市場需求無縫對接
搭建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社會組織間的合作橋梁,探索市場需求對接新模式。瞄準國家和地方發展戰略,在基礎理論研究、市場需求和未來發展之間找準結合點,及時提供科技動態監測、效果評估和信息反饋,形成全程參與的成果轉移轉化決策機制。
完善科技園區的引領和輻射機制,鼓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開展創新創業活動,直接服務引導產業轉型升級。支持科研院所和高校與地方政府、廠礦企業聯合組建創新實體,實現研發、成果轉移轉化推廣無縫對接。
支持科研院所、高校與企事業單位、科技協會、成果轉化中介機構等建立合作共贏的成果轉移轉化服務網絡。積極探索重大科技項目招投標、項目申報、結項、成果轉移轉化等市場運作方式,實現成果轉移轉化供給主體的多元化和供給方式的多樣化,形成政府主導和各種科研主體共同參與的轉移轉化供給新格局。
改變部分科研機構市場開發孤立化、低水平、不規范等現狀,發揮成果轉移轉化主體的市場交換功能優勢,實現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直接提供者”向“促進者”和“發包人”轉變,提高供給效率和轉移轉化質量。
推進協同創新機制的綜合評價改革
整合科研院所、校際和院所(校)內資源,釋放人才、資金、信息等要素活力,著力構建強強聯合、深度融合、多學科交叉契合的科研協作機制。推動科研院所、高校與政府、行業組織、企業以及民間學術組織等協同創新,實現產學研用相關資源的優勢互補和開放共享。
鼓勵科研團隊式、集約式研究,依托科研院所、高校實力雄厚的科研機構,組建以院士、知名專家為核心、人員結構合理、研究合作穩定、成果轉移轉化機制靈活的創新團隊,健全以項目為紐帶、內外聯合、充滿活力的新型科研組織。
創新科技管理機制
在科研院所、高校推進科研和成果轉移轉化人員崗位分類管理,完善科研規劃、評審立項制度,圍繞國家重大需求確定科技項目選題,采取招標制和定向委托相結合的立項模式,提高科技項目設置的針對性和實用性;規范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流程,明確轉移轉化、知識產權、評價獎勵等工作的責任主體。
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配套政策
一、加強統籌規劃和政策引導,加大支持力度,設立財政性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增加攸關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研究的經費投入,發揮好財政科研投入的引導激勵作用和市場配置各類科技創新要素的導向作用。
二、建立和優化面向科技成果轉化機制,設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管理崗位,通過“間接有償”的投入方式及“市場評價”的分配方式,撬動社會資本參與科技成果轉化。
三、各科研院所、高校要根據科技成果轉化的實際需要,在人員聘用、項目支持、經費使用、科技創新活動安排等方面給予重點傾斜。
四、完善激勵機制,加大對每年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團隊、優秀人才、優秀科技成果的獎勵和宣傳力度,不斷增強從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人員的榮譽感和獲得感。
更多關于材料方面、材料腐蝕控制、材料科普等方面的國內外最新動態,我們網站會不斷更新。希望大家一直關注中國腐蝕與防護網http://www.ecorr.org
責任編輯:王元
投稿聯系:編輯部
電話:010-62313558-806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 QQ群:140808414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