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
趙忠賢 院士
Zhao Zhongxian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由中國科學院推薦
趙忠賢,男,1941年出生,遼寧新民人,1964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后到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曾擔任國防課題組業務負責人和超導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現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50多年來,除參加國防任務的幾年外,他一直從事超導研究,是我國高溫超導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超導臨界溫度很低,廣泛應用受到影響,尋找液氮溫區的高溫超導體甚至室溫超導體一直是科學家長期的夢想。在百余年超導研究史中,出現了兩次高溫超導重大突破,趙忠賢及其合作者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即獨立發現液氮溫區高溫超導體和發現系列5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并創造55K紀錄。
趙忠賢是國際上最早認識到柏諾茲和繆勒關于“在Ba-La-Cu-O中存在可能高達35K 超導性”(后獲諾貝爾獎)的重要意義的少數幾位學者之一。該工作與他多年堅持的“結構不穩定性可以導致高臨界溫度”的思路產生共鳴。1987 年2月,趙忠賢及合作者獨立發現液氮溫區高溫超導體,并在國際上首次公布其元素組成為Ba-Y-Cu-O,推動了國際高溫超導研究熱潮。1987 年獲得第三世界科學院TWAS 物理獎,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獲此獎項。1989 年因“液氮溫區氧化物超導電性的發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集體一等獎(排名第一)。
趙忠賢的第二個主要貢獻是發現系列5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并創造55K紀錄。長期的堅持和積累,趙忠賢在探索新的高溫超導體方面逐漸地發展了一種新的思路,即存在多種合作現象的層狀四方體系中,有可能實現高溫超導。2008年日本一小組報道了LaFeAsO有26K的超導電性,趙忠賢結合他的學術思路,認識到其中可能孕育著新的突破。基于LaFeAs(O,F)壓力效應研究,趙忠賢提出輕稀土元素替代和高溫高壓的合成方案,率先將鐵基超導體的臨界溫度從26K提高到52K,顯著超過了40K的麥克米蘭極限。很快又合成了絕大多數50K以上的系列鐵基超導體,創造了大塊鐵基超導體55K最高臨界溫度紀錄。2013年,趙忠賢因“4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的發現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質研究”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15年,獲得國際超導領域重要獎項Matthias獎。
趙忠賢堅持高溫超導研究40年。他注重培養人才,積極為年輕人營造良好環境。他是我國高溫超導研究主要的倡導者、推動者和踐行者,為高溫超導研究在中國扎根并躋身國際前列做出了重要貢獻。
屠呦呦 研究員
Tu Youyou
中國中醫科學院
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推薦
屠呦呦,1930年12月出生,浙江寧波人,1955年北京醫學院藥學系畢業后,分配到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工作至今。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首席研究員,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
屠呦呦的科學貢獻是發現青蒿素。她從中醫古籍中得到啟迪,改變青蒿傳統提取工藝,創建的低溫提取青蒿抗瘧有效部位的方法,成為青蒿素發現的關鍵性突破;率先提取得到對瘧原蟲抑制率達100%的青蒿抗瘧有效部位“醚中干”,并在全國“523”會議上作了報告,從此帶動了全國對青蒿提取物的抗瘧研究;她和她的團隊最先從青蒿抗瘧有效部位中分離得到抗瘧有效單一成分“青蒿素”;率先開展“醚中干”、青蒿素單體的臨床試驗,證實了其治療瘧疾的臨床有效性;并與合作單位共同確定青蒿素的化學結構,為其衍生物開發提供了條件。她和她的團隊按國家藥品新規,將青蒿素開發為我國實施新藥審批辦法以來第一個新藥。
青蒿素是與已知抗瘧藥化學結構、作用機制完全不同的新化合物,改寫了只有含N雜環的生物堿成分抗瘧的歷史,標志著人類抗瘧藥物發展的新方向。從上世紀90年代起,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以青蒿素類為主的復合療法(ACT)作為治療瘧疾的首選方案。現已為全球瘧疾流行地區所廣泛使用,近年來ACT年采購量達3億人份以上。據WHO《2015年世界瘧疾報告》,由于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包括ACT的治療,從2000年全球瘧疾發病2.14億例、死亡73.8萬人,到2015年發病率、死亡率分別下降37%和60%,挽救了大約590萬名兒童的生命。
屠呦呦及其團隊因研制青蒿素獲得多項國內外重要獎勵。1978年她領導的衛生部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523”研究組受到全國科學大會表彰,1979年“抗瘧新藥青蒿素”獲得國家發明獎二等獎。2011年屠呦呦以“發現了青蒿素,一種治療瘧疾的藥物,在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獲美國拉斯克臨床醫學獎;2015年10月,屠呦呦又以“從中醫藥古典文獻中獲取靈感,先驅性地發現青蒿素,開創瘧疾治療新方法”,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近年來,屠呦呦研究團隊在開展青蒿素功效的拓展研究方面,獲得了新進展。
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項目名單
2016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項目名單
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項目名單
2016年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人選和組織
一、凱瑟琳娜·科瑟·赫英郝斯(Katharina Kohse Hoinghaus)
凱瑟琳娜·科瑟·赫英郝斯,德國籍,女,1951年12月生。燃燒學專家,德國科學院院士,德國國家科學與工程學院院士,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會士,先后擔任國際燃燒學會主席、德國科學和人文委員會委員等職。由中國科學院推薦。
赫英郝斯教授是世界知名的燃燒診斷學者,開創并引領了生物燃料燃燒反應動力學研究,已發表論文200余篇,曾獲居里奧·納塔化學工程獎章、化學/化工領域杰出女性科學家獎、中國科學院國際科技合作獎等。
近20年來,她一直致力于推動中德科技合作,為中國科技事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她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清華大學擔任學術兼職,與中國學者開展了深入合作,在燃燒診斷學、燃燒反應動力學和燃燒新技術領域合作發表論文30余篇。她提名推薦了多位中國科學家在國際燃燒學會、國際燃燒會議和權威燃燒學期刊中任職,并為中國培養了一批優秀青年人才,包括中國全部3位國際燃燒學會Bernard Lewis獎得主。她還與中國學者在中國舉辦了多個重要國際學術會議,并推動國際燃燒會議于2010年在中國首次舉辦,切實提升了中國燃燒學科的國際影響。
二、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International Maize and Wheat Improvement Center,西班牙文簡稱CIMMYT)
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CIMMYT)是非營利性的國際農業研究和培訓機構,成立于1966年,總部位于墨西哥。由云南省推薦。
CIMMYT是綠色革命的發源地,以培育優質、抗病、高產玉米和小麥品種聞名于世,其宗旨是通過提高玉米和小麥的產量來消除貧困,保障發展中國家的糧食安全。CIMMYT有1位科學家獲諾貝爾獎、3位科學家獲世界糧食獎。
CIMMYT為中國農業科技發展做出了多項重要貢獻:CIMMYT熱帶玉米種質推動中國玉米在高產、廣適育種方面取得突破,直接或間接利用CIMMYT種質育成了40多個主栽玉米雜交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3項;CIMMYT小麥種質推動中國小麥在優質、抗病和高產育種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利用CIMMYT種質育成主栽品種60多個,累計推廣7.4億畝,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6項、三等獎2項;玉米和小麥分子育種合作取得實質性進展,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Genetics發表論文2篇,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聯合實驗室及聯合項目實施,助推中國農業科技發展,并在人才培養和學術交流方面做出重要貢獻。有350多名中國科研人員到CIMMYT做訪問學者或培訓,他們中的20多人現已成為中國玉米和小麥研究領域的領軍人才。
三、約翰·庫茨巴赫(John Elmer Kutzbach)
約翰·庫茨巴赫,美國籍,男,1937年6月生。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教授,長期擔任麥迪遜分校氣候變化研究中心主任。他是世界一流的氣候模擬學者,也是古氣候模擬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2006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由中國科學院推薦。
庫茨巴赫教授作為古氣候模擬先驅者之一,利用物理與生物地球化學數值方法,模擬地球變化過程,開創性地將氣候、地質和生態科學相聯系,研究其間的響應與反饋機制,成功揭示了氣候環境變化在構造和軌道等不同時間尺度上的變化機理和驅動因子,為人類深入理解地球系統過去、現在、未來的變化開辟了新方向,同時開啟了公眾認知氣候科學的新紀元。
庫茨巴赫教授與中國開展科技合作近30年,無私傳授先進學術思想、新技術、新方法,開啟了中國傳統地質學與數值模擬相結合的動力學研究新階段。他推動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美重大和重點國際合作項目的立項,為中國全球變化研究的快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與中國學者的密切合作,為中國優秀領軍人才的成長和步入國際學術舞臺,并在地球系統科學領域取得原創性突破做出了突出貢獻。
四、克里斯·葛立夫(Christopher Gordon Groves)
克里斯·葛立夫,美國籍,男,1958年5月生,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巖溶研究中心理事會理事、學術委員會委員。由國土資源部推薦。
葛立夫教授主要從事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和巖溶生態環境領域的研究,是活躍在國際水文地質、巖溶學術界的代表性專家,其參與撰寫的專著《Methods in Karst Hydrogeology》已成為國際巖溶學術界的重要指導手冊。
自1992年以來,他與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西南大學等4個單位密切合作,取得了豐碩成果。通過知識傳授、技術培訓和人才培養,引薦相關領域國際著名專家來中國參與合作,為中國巖溶學科注入發展驅動力;通過傳授國際最新的研究進展,開展西南巖溶地區地下水資源的開發、生態環境保護調查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資料數據,新建、更新、完善一批巖溶研究專業實驗室,成功實施“中國環境健康項目”;為國際巖溶研究中心落戶桂林,以及中心的建設、運行做出重要貢獻,2013年國際巖溶研究中心順利通過教科文組織的第一期評估,同時“巖溶動力系統與全球變化”研究中心被中國科學技術部認定為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促進了中國巖溶學科跨越式發展。
五、簡·埃蒙德·阿布瑞爾(Jean Raymond Abrial)
簡·埃蒙德·阿布瑞爾,法國籍,男,1938年11月生。國際著名計算機科學家,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原教授,歐洲科學院院士。由上海市推薦。
阿布瑞爾教授是安全攸關軟件開發方法“B方法”的創建者與實踐應用的引領者。他于上世紀90年代創立了可信軟件開發方法“B方法”,為形式化軟件開發過程提供了堅實的數學基礎。他提出的軟件開發方法被國際工業控制領域廣泛接受并應用,成為保障工業安全產品的里程碑技術。
自2005年起,阿布瑞爾教授與華東師范大學合作,首次將“B方法”系統級的工控軟件高安全保障解決方案引入中國,打破該技術的國際壟斷,增強了中國相關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通過與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汽車電子等領域的龍頭企業合作,指導完成多個安全軟件系統的設計研發,提升了中國安全攸關行業自主可控軟件的研發能力。阿布瑞爾教授以海外學術大師身份領銜教育部/國家外專局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協助華東師范大學籌建并獲批了科技部國家可信軟件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共同創建可信軟件國際暑期學校,已連續舉辦11年,為工業界與學術界培養了一批高端軟件研發人才。
六、維爾納·胡芬巴赫(Werner Alfred Hufenbach)
維爾納·胡芬巴赫,德國籍,男,1942年7月生。國際著名輕量化工程科學家,德國德累斯頓工業大學高級教授,德國國家電動汽車研發技術“輕量化首席科學家”,德國國家科學與工程院院士。由中國駐德國大使館推薦。
胡芬巴赫院士是著名的“德累斯頓系統輕量化模式”的創立者,擁有109項發明專利,發表文章或專業書籍708篇(冊)。Rolls Royce航空發動機、空客、寶馬、奧迪等多家世界著名企業輕量化進程均深深地打上了他的“烙印”,他被譽為“歐洲輕量化之父”。
他一直十分關心和支持中國的發展,從1981年就開始與中國開展科技合作,積極向中國轉讓輕量化復合材料工程技術,與中方共同研發了首輛“全碳纖維復合材料車身”,與原金屬車身相比減重50%。他積極幫助培養中國青年科學家,特別是2003年至2013年擔任同濟大學教席教授,培養學生千余名。2015年以來,他作為首席科學家與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公司聯合在德國建立起高端輕量化技術研究和產業化的開放式創新平臺,幫助中國在軌道交通裝備采用新技術、新結構、新材料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附科技部官方鏈接
http://www.most.gov.cn/mostinfo/xinxifenlei/gjkjjl/gjkjjlsj/201701/t20170110_130367.htm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
標簽: 2016年度國家科技獎勵, 名單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