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纖維憑借比重輕、高強度、高模量、耐腐蝕等特性,有著廣泛的應用,被譽為“新材料之王”。目前,上海石化碳纖維已被用于生產抽油桿、齒輪、體育用品等,還被制成各類片材、管材用來修復腐蝕管道、修復水壩裂縫、搭掛線纜等,以及給各類建筑物加固。上半年,上海石化碳纖維被中建八局用于莫桑比克N6公路,加固難度較大的路段;此外,東北某高鐵項目,以及上海市繞城高速公路修復,均使用到了上海石化的碳纖維。
能創造這樣的成績,關鍵還是產品質量的提升。上海石化腈綸研究所負責人楊志忠說:“裝置主要通過設備改造、過程控制和員工技能培訓這三大舉措,保證產品質量,以打開市場,拓寬應用領域。”
生產不穩定是影響產品質量的最關鍵原因。此前,絲束在聚合環節容易堵塞,導致生產斷斷續續,產品質量很難得到保證。針對這一問題,裝置著力研究查找問題的根源,在找到癥結后,他們對設備進行改造,或者更換,從而解決生產不穩定的難題。客戶提出,碳纖維絲束表面有毛絲,手感差,影響后續使用和制成產品的質量。為減少表面的毛絲,裝置加強了過程管理。表征實驗室人員對一線生產人員進行培訓,教他們如何判定產品是否帶毛絲。在進入下一道工序前,一線人員將帶有毛絲的絲束剔除出來,將“基因”不好的絲束攔下,解決產品毛絲問題。此外,裝置也通過外送培訓、內部培訓等多種方式,不斷提升一線生產人員的技能操作水平,使生產操作精細化、標準化、規范化。
在積極向外推介碳纖維產品的同時,上海石化也努力自產自用。他們以腈綸部為“試驗田”,不斷嘗試著把碳纖維應用到更多的領域,為后期市場推廣積累經驗。研究人員黃勝德說:“從2015年開始,腈綸部便開始大批量自產自用碳纖維產品。”
今年3月份,上海石化用自產碳纖維制成的5組10個齒輪完成一年的工業化應用試用。因為比重輕,又有自潤性,代替鐵制齒輪后,不僅有效減少了設備的能耗,而且不需添加潤滑油,試用裝置一年便減少近萬噸污水,從而大幅削減COD(化學需氧量)的產生,收到了極佳的降本減費、節能環保效果。
通過自產自用,上海石化也對碳纖維性能和應用之間的關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黃勝德說:“以前一直強調把強度提上去,而在實際銷售和應用中,外觀是否光滑、集束性和分散性這些含金量相對不高的指標不可小覷,它們直接影響著后續加工和后道產品的質量。”
與此同時,上海石化也在生產過程中進行微調,突出產品某一方面的性能,滿足客戶多樣化的需求。去年,該公司和勝利油田合作研制的碳纖維連續抽油桿成功下井作業,而在研制的近兩年時間里,上海石化根據需要共生產了4批次10噸的碳纖維產品,對強度、模量等指標不斷進行調整。
產品質量不斷改善,加上市場走訪人員的不懈努力下,一批需求大、用量穩的客戶開始選擇上海石化的碳纖維產品。三年前,江蘇宜興一家用戶放棄使用上海石化的碳纖維,如今,該客戶又重新選擇了上海石化,并在使用后對產品質量給予肯定,打算長期合作。
(張亮 金偉)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