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表面工程技術被稱作是世界十大關鍵技術之一,它集成物理學、化學、電子學、機械學、材料學等多學科的知識,是我國航空大飛機、重型直升機、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高端海洋工程裝備和先進裝備制造等國家重大工程及戰略性新型產業必不可少的基礎技術。隨著我國航空航天技術快速發展和海洋強國戰略的提出,材料表面工程技術的巨大潛力正被挖掘。近日,南方新聞網、南方雙創匯就材料表面工程技術發展的機遇與挑戰等主題,對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克崧進行了專訪。
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克崧接受專訪(記者何雅柔 攝)
技術高端 應用廣泛 新興產業迎來巨大發展契機
材料表面工程技術是新材料產業技術體系中的一項關鍵核心技術,它不僅技術含量和產品附加值高,具有顯著的功能性,具有節能節材、綠色制造等特點,廣泛應用于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影響著行業的技術進步和社會、經濟效益。
記者:作為我國材料與表面工程知名專家,您能否向我們大眾介紹下材料與表面工程都廣泛應用于哪些方面?加快新材料的研究具有哪些重要意義?
周克崧:材料表面工程技術是通過對產品或材料表面進行涂敷或表面改性,賦予材料表面以減摩、耐磨、耐熱、耐蝕、隔熱、抗氧化、抗疲勞、防輻射或聲光電磁熱等特殊功能。像熱噴涂、氣相沉積、電鍍、涂裝、堆焊、熱擴滲、三束改性、激光表面強化等都屬于表面工程技術范疇。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材料表面工程技術已迅速發展成為一門新興的、跨學科的、綜合性強的先進工程技術,已成為我國航空大飛機、航空發動機與燃氣輪機、重型直升機、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半導體、軌道交通、可控核聚變、高端海洋工程裝備、先進裝備制造和基礎制造技術等國家重大工程及戰略性新型產業必不可少的基礎技術之一。
近年來我國實施了一系列國家重大工程,像航空發動機、高端海洋工程裝備、可控核聚變等。在這些國家重大工程以及戰略新興產業中傳統結構材料和功能材料性能已遠不能滿足發展需要,因此必須采用現代材料表面工程技術。
在航空航天方面,以所處運行環境最嚴酷的高溫渦輪葉片為例,渦輪葉片的工作溫度高達上千度,目前的金屬材料無法在保證機械性能的同時滿足抗氧化、抗燒蝕、隔熱等性能,必須采用現代材料表面工程技術對高溫合金葉片進行表面處理方可應用。
在海洋工程裝備方面,海洋環境是強腐蝕環境,比常規陸地嚴重10倍以上,海洋工程中的各種部件造價昂貴且更換不便,使用壽命更需要長久,所以它們均需要采用表面工程技術進行相關處理。
總之,材料表面工程技術最突出的技術特點是無需改變整體材質,就能獲得本體材料所不具備的某些特殊性能,對加快新材料的研究開發和工程化應用具有重要的意義。它的應用面遠遠不止上述領域,在先進制造、軌道交通、新能源、紡織輕工、生物醫學、石油化工、鋼鐵冶金、交通運輸、包裝印刷等各行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把握機遇 銳意進取 打造高質量發展的科技創新引擎
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多年來在建設“科技強省”上取得豐碩成果。不久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規劃綱要》)正式出臺,提出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作為廣東省科學院骨干科研院所,周克崧院士所在的廣東省新材料研究所(下稱研究所)一直以來圍繞廣東省戰略新興產業、重點傳統產業和高端裝備制造業及國家重大工程開展新材料領域基礎性和關鍵共性技術研究。
記者:《規劃綱要》已經發布,您認為《規劃綱要》對廣東科技創新領域發展有哪些重要意義?
周克崧: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規劃綱要》提出,要充分利用粵港澳三地之間優勢互補的特點,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規劃綱要》是一份國家戰略引導性文件,它的發布,為廣東的科技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意義。作為國家科技改革的先行地和試驗田,廣東具有很好的產業發展基礎,其科技綜合實力和自主創新能力一直位居全國前列,近年來在科技體制改革、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創新資源集聚、培育壯大各類創新創業主體等方面成效顯著。
今年廣東省委省政府1號文出臺了新的“科技創新12條”——《關于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的若干政策措施》(粵府〔2019〕1號),從區域創新、創新主體、創新要素、創新環境等多個方面,進一步明確和優化了關于人才、資金、稅收、項目、保險、成果轉化等多項政策,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推進創新人才高地建設、加快建設省實驗室和新型研發機構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改革性、開放性和普惠性的措施,著力解決制約廣東科技創新發展的瓶頸。
記者:《規劃綱要》里面有關于科技創新的很多規劃。作為一個科研單位,研究所會迎來哪些新的發展機遇?
周克崧:作為廣東省科學院的骨干研究所,研究所也在主動應對當前的政策創新、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我們聚焦廣東省現代產業新體系發展和傳統產業升級改造的重大需求,貫徹“人才強所”戰略,不斷優化拓展研究方向,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和技術創新服務能力,全面提升科技成果應用轉化能力,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去年8月,研究所出臺了“一一四”規劃。我們希望通過突破若干真正影響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的核心關鍵技術,如高溫防護涂層;重點培育一批未來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研究方向,如工模具用高性能涂層、增材制造技術、清潔能源功能涂層和材料表面分析檢測與評價等,形成以科學研究、核心技術攻關、人才培養、成果轉化為示范引領的可持續發展的高端創新平臺,將研究所建設為定位清晰明確、領域特色突出、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現代材料表面工程技術創新中心。另外,作為大灣區建設的一份子,研究所也在充分利用人才、技術、平臺的優勢,積極與佛山、中山、深圳、東莞、惠州等灣區城市及其企事業單位進行對接,共同促進發展。
總之,《規劃綱要》的發布,對研究所來說,機遇和挑戰并存,我們會切實加快推進支撐性、戰略性研究,將研究所建設成為國內一流科研機構、更好地服務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和服務于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記者:《規劃綱要》專門用了一個小節提到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載體和平臺。研究所目前已有哪些重要平臺或者已開展哪些重大項目?
周克崧:目前,依托研究所建有“現代材料表面工程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廣東省現代表面工程技術重點實驗室”等6個國家和省部級科技創新及基礎條件平臺,與國內外優勢創新資源聯合共建了中法表面工程聯合實驗室、中俄激光加工技術國際合作研究中心、中國-烏克蘭巴頓焊接研究院等5個國際科技合作平臺,牽頭和參與廣東省軍民融合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廣東省真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粵港澳大灣區金屬新材料產業聯盟等9個省級產業聯盟。
“十三五”以來,研究所圍繞廣東省戰略新興產業、重點傳統產業和高端裝備制造業及國家重大工程對產品開發及裝備性能不斷提升的需求,面向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先進制造等領域,積極開展熱噴涂、真空鍍膜、激光制造和表面分析檢測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先后承接了國家兩機(航空發動機和燃氣輪機)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軍工配套、武器裝備預研、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等一系列國家和廣東省重大重點科技項目。
聚焦前沿 持續創新 推動成果轉化走深
走實促進重大科技成果產出是所有科技成果落地的重要環節。周克崧院士多年來不斷探索研究所長期可持續發展和成果轉移轉化的體制機制和運行模式。
記者:請問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這方面研究所有哪些成功的經驗?
周克崧:我們有一些經驗或者心得,一是注重應用基礎研究與原始性創新。堅持聚焦產業發展的應用技術研究,兼顧重大技術應用的基礎研究。主動承接國家基礎研究類項目,開展以實際產業問題和工程化應用為導向的科學研究,將基礎研究成果轉化到實際需求中。
二是堅持軍民融合發展。將軍民融合發展始終納入單位的總體規劃中,積極融入國家和廣東省的科技發展戰略規劃中,主動承接“兩機”重大專項等一批重大項目,并將這些技術應用于民用領域,以實現軍民融合發展的整體推進。
三是,堅持人才發展戰略。人才是創新驅動的第一源動力,不斷完善和創新人才管理方法,引進與培養高層次人才。從2015年省科學院重組,研究所獨立運行以來,三年多的時間,研究所科技人員從80多人發展到現在的150多人(其中新增博士18人,碩士18人),實現了翻番,一大批海外青年高層次人才歸國,這些都為研究所的創新發展和科技成果轉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是,不忘初心,以國家利益為上??茖W研究還是要保留一份無私奉獻的情懷,許多優秀的科學工作者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不忘初心,以國家利益為上,這一直是我們所堅持和崇尚的精神,也一直將此付諸于實際行動中。
■人物簡介
周克崧,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1965年畢業于清華大學,1980-1982年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作訪問學者,1992-2002年任廣州有色金屬研究院院長,200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院士。周克崧院士主要從事熱噴涂、薄膜和激光等現代表面工程技術方面的研究和工程化應用工作,先后承擔和主持了國家973 、863 、軍工等科研項目和省市項目40多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4項,二等獎10項,三等獎6項。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5和2006年兩次獲國防軍工配套先進工作者稱號,2001年被中國科協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編著、參編著作三部,在國內外期刊公開發表論文200多篇。
注:文章、作品、圖片版權歸作者享有,如有作者來源標記有誤或涉及侵權,請原創作者聯系小編刪除。
更多關于材料方面、材料腐蝕控制、材料科普等方面的國內外最新動態,我們網站會不斷更新。希望大家一直關注中國腐蝕與防護網
責任編輯:韓鑫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投稿聯系:編輯部
電話:010-62313558-806
郵箱:fsfhzy666@163.com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 QQ群:140808414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3558-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