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榮昌, 山東科技大學, 二級教授。 博士研究生學歷, 畢業于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主要事跡
一、學術貢獻及榮譽獲獎
曾榮昌同志是博士生導師、第12屆學術委員會委員;西安交通大學和武漢理工大學兼職教授;入選美國斯坦福大學發布的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 “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課題組2020年全球鎂合金發文機構排名第18位;在材料、化學、生物醫學交叉領域頗有建樹:發現了鎂合金新的腐蝕形態,開創了醫用鎂合金生物小分子腐蝕及其誘導活性涂層研究方向。
負責的山東科技大學首批科研創新團隊驗收獲評優秀(2020);主持或參與國際合作、國家、省部級(重點)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30多項;發表期刊論文200多篇,其中SCI論文170多篇、SCI被引7000多次,H因子48;2018年來發表論文100余篇,其中,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三高”期刊和中科院一區期刊論文近30篇,期刊優秀論文20多篇,F5000論文3篇(2018);在科學網發表“鎂合金腐蝕研究進展”系列博文54篇,點擊量超過20萬次,被中南大學礦冶園科技資源共享平臺新媒體轉載。”被選載“中國科協科學傳播專家團隊”網站首頁專家觀點欄目頭條及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專題新聞。
合作撰寫著作和教材9部;授權發明專利20多項;獲國家及省部級獎勵7項,包括: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位,2018)、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首位,2013)、中國工業防腐蝕技術協會技術發明獎一等獎(首位,2012)、重慶市自然科學獎三等獎(首位,2011)。獲評中國工業防腐蝕技術協會成立30周年防腐蝕業特殊貢獻人物(2015)、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016)、山東科技大學優秀共產黨員(2017)、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四十年貢獻獎優秀科研團隊(2019,負責人)、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 “第二屆全國創先爭優獎”候選人(2020)、中國有色金屬學會《中國有色金屬學報》(中、英文版)創刊30周年突出貢獻獎(2021)。
二、教學工作及人才培養
山東省精品課程《材料科學基礎》負責人;開創科學網博客教學法;指導校內外青年教師20多位。培養本科生100多位;許多獲得研究生推免資格,有些推薦到國內及香港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和英美名校深造;指導的本科生曾獲“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獎學金、孫越崎優秀學生獎(2019);培養50多位碩、博研究生,參加學術會議達200多人次,獲獎十幾人次。接待武漢大學博士生來課題組短期訪問(2018)。獲山東省優秀本科(2014、2016)、碩士(2021)和博士(2020)學位論文大滿貫指導教師、山東省優秀研究生導師(2021)。指導的研究生獲得國家獎學金(8人)、山東省優秀畢業生(6人)和全國高校“百名研究生黨員標兵”(1人,2018)。團隊研究生獲國家獎學金(16人次),考取博士生33人。曾獲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三等獎(首位,2009)、重慶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師(2008)。
三、社會兼職及服務社會
擔任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醫用金屬材料腐蝕控制專業委員會第一屆主任委員(202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上海交大等單位組建的全國“高性能鎂合金設計與腐蝕機制”產學研聯盟重點關注方向“鎂合金表面處理與改性方法”首席協調人、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腐蝕控制技術協會理事、中國材料研究學會鎂合金分會、中國生物材料學會醫用金屬材料分會理事、山東省腐蝕與防護學會副理事長;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藥監局器審中心、國家科技獎勵、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山東省輕質高強金屬材料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近年來,參加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藥監局器審中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中科院、全國省市級各類項目、碩士/博士學位論文等評審或答辯數百項(次)。
參與組織多場國際或國內學術會議,在第11屆全國腐蝕大會做大會報告及其它特邀報告近50次;邀請了30多位國內外專家來校交流講學;受邀到中山大學等20多所高校做學術報告。參編了3個腐蝕國家標準。
感人故事
【人才培養】
用學科前沿研究方法和成果培養了一大批本科、碩士和博士等高層次人才。
本科生參與研究、發表SCI論文50多篇,典型代表有:胡艷、高華翠、劉漢鵬。前2位獲省優秀學士學位論文。胡艷為本人的碩士生,發表SCI論文4篇,獲國家獎學金。劉漢鵬系天大推免生,在讀博士,本科獲 “創青春”浙大雙創杯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銅獎”等4項省級以上獎勵;發表SCI論文3篇,首位核心期刊論文1篇、授權發明專利1項。
培養碩、博士研究生50多位,代表人物有:
孫芯芯,臨沂市勞動模范,獲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章,起草國際標準3項。
戚威臣,獲香港大學博士學位、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銀獎;孫麓,北航博士學位、卓越百人博士后支持計劃;李令玉,上海交大博士生。三位都獲碩士生國家獎學金。劉麗君,獲碩士/博士國家獎學金、北科大博士學位、北京市優秀畢業生。四位碩士期間發表SCI論文13篇。
李長陽、張召琦,各自首位發表SCI論文5篇,其中中科院一區4篇,李長陽獲省優秀碩士論文。他們分別為中科院海洋所及鄭州大學博士生。姜科,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王蕾,泰安市岱岳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博士生代表崔藍月:山科大 “菁英計劃”A類人才引進,主持國家及省青年基金各1項,發表SCI論文50多篇,授權發明專利7項,獲國家獎學金2次、全國百名研究生黨員標兵、省優秀博士論文,任《Journal of Magnesium and Alloys》(JMA)青年編委。
【審稿故事】
任8種英文刊期刊編委,包括4種SCI期刊:《Bioactive Materials》(BM,高起點新期,IF14.593)、《JMA》(領軍期刊,IF10.088)、《Frontier of Materials Science》(FOMS)、《Heliyon》以及中文核心期刊:《表面技術》、《山東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等編委。《FOMS》專輯(2014)、《航空材料學報》(2020)和《表面技術》(2021)專題客座編輯;《表面技術》(2019-2021)和《山東科技大學(自然科學版)》優秀編委(2019);《JMA》(2021)突出貢獻獎。參加面向全球發布的高等教學出版社《前沿》系列英文學術期刊最新主題宣傳片拍攝活動(2021)。
Publons記載,迄今為61個英文期刊審稿342篇。按篇耗5小時,折合1710 小時,相當于2年周末時間。2019年來審稿247篇。獲評《JMST》、《BM》、《材料導報》、《中國有色金屬學報》(中、英文版)創刊30周年優秀審稿專家;《航空材料學報》辦刊熱心人;生物活性材料公眾號發表推文16篇。
獲評2019 Publons材料學和交叉學科頂尖審稿專家和中國科協2021年度優秀審稿人。作為唯一受邀獲獎人,參加“開放科學環境中的科技期刊同行評議”專題活動并作專題報告,微信直播在線4289人次、瀏覽量36.2萬人次。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