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致損傷特性與機理】
(1)氫壓理論(high-pressure molecular H-induced failure or internal pressure theory):這一理論主要適用于氫濃度很高的情況,例如對于車輪鋼,當制造時鋼液中氫濃度高于2×10-6(質量分數)時,冷卻時氫將以分子形式析出,產生高壓,從而金屬表面會出現氫鼓泡白點。該理論認為,大量的氫原子在材料內部的缺陷(如微孔、夾雜物等)處聚集,并以分子形式(H2)析出,形成高壓氣泡,誘發微裂紋的萌生和擴展。
擴展閱讀:
"綠色鋼鐵"中有多少的氫? How much hydrogen is in green steel?
(2)高溫氫腐蝕理論(high-temperature H attack,HTHA):高溫氫腐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鋼鐵材料,廣泛出現在煉油、化工及高溫氫氣環境中的材料應用中。該理論認為鋼在高溫高壓氫環境中服役一定時間后,氫與鋼中的碳原子或碳化物反應形成甲烷氣,高壓甲烷氣泡在晶界或其他高能界面處形核長大,互相連接形成裂紋。同時,該反應使得材料脫碳,從而降低金屬的強度和硬度。
(3)氫化物致裂理論(hydride-induced failure, HIF):該理論適用于易形成氫化物的材料(如Ti、Zr、V等),其核心觀點是,在應力的促進下,氫原子與材料發生反應,形成氫化物。這些氫化物通常具有較低的韌性,導致材料局部脆化,進而在應力作用下誘發裂紋的萌生與擴展。
(4)氫促進脫黏理論(H-enhanced decohesion,HEDE):該理論提出,固溶的氫原子能夠降低金屬材料內部的原子結合力,尤其是在晶界、相界等核心區域,導致界面強度下降,最終在應力作用下誘發界面解離和裂紋萌生。該理論是常溫和低溫氫致損傷領域中最廣泛討論的機制之一,對比前面三種理論,具備更廣泛的適用性。
(5)氫促進局部塑性理論(H-enhanced localized plasticity,HELP):同HEDE理論一樣,該理論同樣適用于較寬的溫域以及較廣的材料范圍(鋼鐵、鎳基合金等非氫化物形成材料)。其認為,氫的存在能夠降低位錯的運動障礙,使位錯更容易在材料內部滑移,導致局部塑性變形能力增強,即材料發生局部“軟化”。這個效應在裂紋尖端區域尤為明顯,促進了裂紋尖端塑性變形高度局部化,因而導致這些局部區域快速斷裂,促進裂紋加速擴展。
(6)氫吸附誘導位錯發射理論(H-adsorption induced dislocation emission,AIDE):同HELP理論類似,該理論同樣強調了位錯在氫致損傷過程中的核心作用。該理論認為,當氫原子吸附到材料表面或裂紋尖端時,會促使位錯從表面或裂紋尖端發射出來。這種位錯發射會改變材料的變形機制,并降低材料的斷裂韌性,使其更易發生斷裂。
(7)氫增強應變誘導空位理論(H-enhanced strain-induced vacancy,HESIV):該理論認為,在氫環境下,材料的塑性變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空位,而氫原子的存在能夠穩定這些空位并抑制其湮滅。這些空位可能在材料內部聚集,形成微孔洞,從而導致微裂紋的萌生和擴展,最終誘發斷裂。
目前,對于多數材料的氫致損傷機理仍存在較大爭議,尤其是在HEDE、HELP、AIDE和HESIV等機制的適用性上。這些機制往往能夠解釋多種氫致損傷現象,但由于缺乏直接明確的決定性實驗證據,其具體作用邊界尚未完全厘清。這四類機制主要關注固溶氫原子與材料缺陷之間的物理交互作用,而這類作用難以直觀表征,對于氫致損傷的本質理解仍然任重道遠。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氫致損傷可能涉及多種機制的協同作用。例如,在某些材料的塑性變形過程中,HELP機制可能促使位錯大量移動并在界面處塞積,從而加速氫致界面脫黏(HEDE)的發生。同時,HELP機制增強的位錯活動可能會加劇應變誘導空位的形成,從而進一步激活氫致應變誘導空位(HESIV)機制,促進材料局部塑性變形和損傷演化。而在裂紋擴展過程中,HELP機制會導致裂紋尖端材料局部軟化,通常會促進孔洞的擴展和融合,隨著氫在孔洞中析出,使其表面吸附氫的濃度達到臨界水平,從而進一步通過AIDE機制誘導開裂。而在AIDE機制主導的裂紋擴展過程中,HELP作用可能增強裂紋尖端位錯的運動能力,使位錯更容易遠離裂紋尖端,從而降低后續位錯發射所受的背應力。同時,AIDE和HEDE也可能依次發生,即裂紋擴展初期,AIDE機制占主導,直到已發射位錯產生的背應力增加到一定程度,使HEDE機制開始主導裂紋擴展,隨后裂紋尖端遠離先前發射的位錯應力場時,AIDE機制再次發揮作用。
此外,研究結果還表明,氫致損傷或許并不存在單一普適的理論,其主導機制可能因材料類型、載荷模式、氫濃度等邊界條件的不同而發生變化。例如,Dong等在研究雙相鋼時發現,隨著氫濃度的增加,鐵素體晶粒內部的穿晶裂紋主導機制可能從HELP向HEDE轉變。因此,如何利用更先進的實驗技術和計算模擬方法,精準判定不同損傷機制的作用邊界,或將成為氫致損傷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
除了上述挑戰,溫度對氫致損傷機理的影響也是一個亟待深入研究的方向。目前,除了高溫氫腐蝕理論外,大多數氫致損傷研究仍集中在近常溫條件下,對超低溫及超高溫條件下的氫致損傷機制認識尚不充分。尤其是在極端溫度條件下,氫原子與材料內部微觀缺陷(如空位、位錯、碳化物等)的相互作用,以及氫致損傷與高溫/低溫環境損傷的耦合作用,仍是尚未解決的科學難題。
氫致損傷動力學模型的缺少,導致無法合理評價特定應用場景下結構的壽命。因此,深入研究這些問題不僅有助于完善氫致損傷理論體系,也將為拓展氫的應用范圍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撐。
-------///--------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