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6歲上大學,38歲當選院士,53歲出任副省長,再發(fā)Science!
2025-11-07 11:38:55
作者:高分子科學前沿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分享至:
他,16歲上大學,30歲成為博士生導師,32歲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36歲出任中科院金屬所所長;38歲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40歲當選德國科學院院士,41歲成為《Science》首位中國評審編輯;,53歲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從本科到博士,他一直在國內接受教育,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制造”科學家。2020年,他因在納米金屬強化領域的開創(chuàng)性貢獻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原遼寧省副省長、沈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主任盧柯。盧柯院士長期深耕金屬材料科學,率先揭示了納米金屬的變形與穩(wěn)定性機制:2000年,他發(fā)現納米銅在室溫下具超塑延展性,登上《Science》;2003–2004年,再次在《Science》報道鐵表面納米化與“納米孿晶”發(fā)現;2011年提出“梯度納米結構”概念,實現強度與塑性的兼得;2017–2020年連續(xù)揭示納米晶強化、熱穩(wěn)定性及界面結構新機制;迄今為止,他已發(fā)表14篇《Science》、1篇《Nature》,是全球金屬材料領域當之無愧的領軍人物。打破金屬強化極限!發(fā)現“負能界面”讓鎳合金強度逼近理論極限!在金屬材料領域,一個長期存在的難題是當晶粒細化到極限時,材料會“反而變軟”。這是因為在納米尺度下,晶界或孿晶界變得極不穩(wěn)定,會滑動、旋轉甚至消失,使金屬失去應有的強化效果。如何在極端尺寸下仍保持結構穩(wěn)定,從而進一步突破強度上限?這是材料科學家?guī)资陙韷裘乱郧蟮哪繕恕?/span>在此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盧柯院士、李秀艷研究員合作在鎳-鉬合金中發(fā)現并構建了一類“負多余能界面”(negative excess-energy interface, NEI)。這些界面不僅不會削弱材料,反而能讓晶格更穩(wěn)、更強,其密度可高達每納米一個,讓金屬強度逼近理論值,彈性模量達到254.5 GPa,遠超所有已知鎳基合金和金屬玻璃。這一發(fā)現刷新了人們對金屬界面能量和穩(wěn)定性的傳統(tǒng)認知,為設計超高強度金屬開辟了全新方向。相關成果以“Strengthening Ni alloys with nanoscale interfaces of negative excess energy”為題發(fā)表在《Science》上,Jiongxian Li為第一作者。從不穩(wěn)定晶界到“負能界面”:重新定義金屬強化機制過去的強化手段主要依賴“細化晶粒”——晶界越多,滑移受阻越強,強度越高。但當晶粒小于約10 nm時,情況急轉直下:晶界活動(遷移、旋轉)主導塑性變形,導致“反Hall–Petch效應”,金屬開始變軟。后來人們引入低能孿晶界(TB)來延緩滑移,雖然能提高強度,但在高密度下孿晶同樣會因位錯作用而失穩(wěn)。那么,是否存在比孿晶更穩(wěn)定的界面?研究團隊從理論和實驗雙向出發(fā),提出一個全新概念:在特定合金體系中,若界面的形成能為負值(即“負多余能”),則這種界面將自發(fā)穩(wěn)定存在,并成為天然的強化源。他們選擇了鉬含量高達26 at%的Ni(Mo)過飽和固溶體——鉬能顯著降低鎳的層錯能(從230 mJ/m²降至約16 mJ/m²),使得材料更容易形成致密的層錯與孿晶層(圖1a)。通過脈沖電沉積法制備的鎳-鉬合金薄片在熱處理后形成了由納米晶與層錯交織構成的“密排結構迷宮”(圖1b)。在透射電鏡下,可以看到晶粒內部遍布高密度的層錯(SF)和雙晶界(TB),它們以僅0.7 nm的間距交替排列(圖1c、1e),構成極為獨特的納米層狀界面體系。原子級界面新相:穩(wěn)定的“ABC–ABAB”混排結構常規(guī)面心立方(FCC)金屬的原子層遵循ABCABC堆垛,而在鎳-鉬合金中,研究者發(fā)現出現了大量混合了ABAB堆垛的六方密排(HCP)層,形成了局部“FCC–HCP”共存結構(圖2b)。這種結構本應不穩(wěn)定,但在實驗中卻極為持久。統(tǒng)計表明,隨著退火溫度升高,ABAB層比例從4%增至27%,其界面占比高達39%,幾乎每10個原子層就有4個是界面層(圖2g)。為何這些界面如此穩(wěn)定?團隊利用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揭示了答案(圖2h–l):當FCC相(D022結構)與HCP相(D0a結構)以特定取向(Shoji–Nishiyama關系)共存時,兩者之間的界面能竟然為負值(–8.7至–19.5 mJ/m²)。換言之,界面的存在反而降低了體系總能量!這意味著這種“負能界面”不再是缺陷,而是促進晶體穩(wěn)定的“有益結合面”。因此,在鎳-鉬體系中,界面越多,材料越穩(wěn)、越強,這與傳統(tǒng)金屬觀念完全相反。這些超高密度負能界面對材料力學性能的影響是驚人的。團隊通過顯微柱壓縮實驗發(fā)現,樣品在彈性階段應力隨應變線性上升,直到約2%應變處驟然斷裂,峰值應力高達5.08 GPa(圖3a)。這一數值幾乎接近鎳的理論強度極限。更令人矚目的是,在多次加載-卸載循環(huán)中,應力–應變曲線幾乎完全重合(圖3b),說明整個變形過程是可逆且無塑性流動的——材料像彈簧一樣可反復承受巨大應力而不永久變形。掃描電鏡顯示斷裂表面呈現40°傾角剪切面,典型的脆性斷裂特征(圖3c)。硬度測試進一步證實其強化趨勢:隨著界面密度增大,硬度從12.2 GPa升至13.5 GPa,遠超Ni?Mo化合物(8.4 GPa)和玻璃態(tài)樣品(7.0 GPa)。繪制強度與界面間距的關系圖后可見,該Ni(Mo)合金的數據點完全跳出了傳統(tǒng)納米晶與納米孿晶鎳的性能上限區(qū)域(圖3d),形成一個全新的強化“分支”。彈性模量再創(chuàng)新高:254.5 GPa!在納米壓痕測試中,純鎳的楊氏模量約為190 GPa,而Ni(Mo)玻璃為122 GPa。隨著負能界面密度增加,Ni(Mo)固溶體的模量線性提升:從207.8 GPa一路上升至254.5 GPa(圖4b),不僅高于所有鎳基化合物,也超過部分陶瓷和氧化物材料。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模量增強與Mo含量和制備方式無關,說明“NEI效應”是普適的物理機制。理論分析表明,層錯和界面附近的原子會因非對稱力場發(fā)生微畸變(約2%),并在電子結構上形成高密度局域態(tài),顯著增強鍵合剛度。這種“界面強化的彈性”為金屬材料提供了新的設計思路:不再依賴化學成分,而是通過界面工程改變晶格內鍵合能。在強度–模量的阿什比圖上(圖4c),Ni(Mo)樣品的數據點集中在E/40–E/50范圍,逼近理論強度線,超越所有傳統(tǒng)合金體系,與高強陶瓷相當。這意味著,金屬也能像陶瓷那樣“剛如磐石”,但又保持金屬本征的連續(xù)結構——這是以往幾乎無法想象的。這項工作不僅創(chuàng)造了性能新紀錄,更重要的是提出了界面能“可為負”的全新材料設計理念。以往人們將界面視為能量高、易失穩(wěn)的“缺陷區(qū)”,而本研究證明,在特定晶格匹配條件下,界面能可以低于母相,從而成為材料穩(wěn)定性的源泉。理論計算顯示,在鎳的其他二元體系中,如Ni–W、Ni–Ta、Ni–Nb、Ni–Mn等,也存在類似的負能界面特征。這意味著通過界面結構調控,有望在更廣泛的金屬體系中復制這種強化機制。未來,通過控制退火、沉積等工藝,實現可控生成高密度NEI,將使高強度金屬的設計從“化學合金化”走向“結構能工程”。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chuàng)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lián)系本網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