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全社會對原始創新的基礎研究非常重視。原始創新通常指具有首創、突破與顛覆等特征的重大科學發現、技術發明以及原理性主導的技術成果,往往產生于最基礎的自然科學領域和最前沿的高技術領域。
顯然,原始創新需要全社會自由探索的激勵創新生態、科研人員的科學積累和善于捕捉創新靈光的意識能力等。但科研體系中存在的一些學術內卷怪象和研究生培養過程的獨立意識問題等,可能會阻礙原始創新活動和影響新質生產力發展。
這里想通過羅列六種怪象,談談研究生培養獨立意識的建議。
學術界六種怪象歸納羅列
這里歸納羅列的怪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一而足,羅列出來只是希望引起研究生們注意而慎重對待。
(1)夸大其詞話創新。
為了顯示自己開展研究的創新性,需要努力找出他人文獻里尚存在的缺點與不足,這種批判性方法無可指摘,甚至應該提倡。但是學術界仍存在一種夸大其詞的現象。
不少研究生在開題或撰寫論文時,不能客觀評價已有的相關科技進展,而是刻意否定前人的成果,甚至斷章取義以顯示自己研究的必要性和創新性。在論文中,為了顯示自己的創新性,毫不吝嗇地多次使用“首次”“獨創”等來標榜自己的成果,甚至杜撰出創新點,表述創新內容夸大其詞。
(2)諂媚跟風勤點贊。
我經常發現,在數個有近500人的微信工作群中,往往一條有用的信息會淹沒在大量“媚俗討好”式的“點贊”中。
我曾經好奇地數了一下,某一信息發出后不到一天時間,“大拇指”點贊數竟然達到上百條。我也曾經給某平臺留言,建議能否修改界面,可以在每條點贊信息后賦予(點贊+n)的窗口,不占用主界面空間,使其他人不至于漏掉重要信息,還業務類的工作群之本來的工作功能,當然我的建議石沉大海,毫無回音。我也觀察了一下,這些微信工作群中,有許多研究生活躍其中,這種現象是否應該引起關注?
(3)羞恥恐懼不提問。
據一些專家研究,不少人會有“主動聯系別人而羞恥”現象,習慣于被動接受別人的安排,但也因被動等待而錯過了很多交流和取經的好機會。
這可能是源于我們的教育理念中存在“謙讓是懂事的好孩子”的評價體系,似乎“提出自己的問題尋求答案”就可能會有“麻煩別人”的主觀感受和心理暗示,甚至覺得“我的問題和需要”沒有“麻煩別人”重要;擔心主動提問會帶來被審視與被質疑而害怕暴露自己缺點的心理;不主動發問也可能存有被拒絕的擔憂,用“否定的可控性”和“被拒的安慰性”來緩解自己不主動的焦慮。
(4)輔助AI依賴癥。
當前,全球范圍在討論AI輔助撰寫論文、輔助審稿等現象,當然目前輔助審稿是不允許的(今年我已經接到兩份疑似AI審稿的Comments,希望我能判斷一下),而輔助撰寫論文并未禁止。
但個別研究生可能在AI輔助撰寫論文時,將自己的大腦直接“外包”給AI,沒有利用自己的知識結構來修改AI輔助的內容部分,而是全盤簡單接受。更有甚者,借助AI杜撰出貌似邏輯嚴密、實則基本屬于“瞎說八道”的偽論文,包括更可惡的可能還存在抄襲、杜撰數據等現象。這些論文及其相關內容極易誤導讀者而貽害無窮。
說句直白點的話,如果過分依賴AI,會造成大腦退化、記憶力減退、創造力喪失等一系列問題。
(5)自產自銷再互引。
受一些也許可歸為“瞎胡鬧”評價體系的片面引導,不少學術單位采用發表論文時互相引用、自產自銷等方式(有不少刊物明確表示不接受過多自引的論文),以提升本單位的學術影響力和排名打分。這樣,研究生也會被“鼓勵”來盡可能引用自家課題組的論文或合作單位的論文(當然必要的互引、自引是允許的),反而不太重視全面查詢引用真正的相關參考文獻。
(6)移花接木為報獎。
不可否認,評獎具有激勵機制、示范引導和競爭雙贏的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有阻礙創新、“東施效顰”和惡性內卷的不良效果。
一些單位在申報獎項時,存在報獎材料移花接木、組配潤色甚至杜撰成果的內卷現象。這背后可能是一些研究生們在幫助導師們,忙碌地聯系不同單位的學者進行報獎材料的“組裝”工作。
對于科技創新,這實際上是一種事倍功半的“合作”。報獎前也許這幾家擬“合作”報獎單位很少甚至沒有合作的科研內容,報獎時則要花不少時間精力“拼湊組裝”材料,準備PPT應對評審答辯過程等。顯然沒有將主要精力用于提出實實在在的科研需求問題和真正的科研合作內容上。
研究生獨立意識的培養建議
學著近年來的“不唯”要求,圍繞前面的六種現象,我歸納列出“六不唯”的建議,希望研究生們多一些獨立求真思考,使學術回歸本來面目。
(1)不唯定勢。
中國需要一定量的從0到1原始創新和大量的科技創新,中國也非常需要有一小部分科研人員,在無人區探索過程中,善于捕捉創新的靈光,能有“從0到0.1”顛覆式的創新萌芽思維。而全社會更要給予充分的激勵,鼓勵支持學術自由思想的社會氛圍。
在當前提倡原始創新的社會氛圍中,對于具有青春活力的研究生們在攻讀學位過程中,要鼓足必要的勇氣,提出“從0到0.1”的萌芽思維問題,哪怕這些萌芽問題暫時無法納入學位論文,也請自信地去發現,先行記錄萌芽創新的思路,留待探索。
總之,研究生們要不唯定勢,敢于提出問題,善于捕捉微光一現的創新靈光,不放棄,誘人的果實會等你采摘,甚至未來的諾貝爾獎也許能在你的身上兌現。
(2)不唯權威。
我們要尊重權威,但不能盲目崇拜和畏懼權威,楊振寧曾說過自己“最大的貢獻,是幫助改變了中國人覺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
請研究生們從小處著眼,挺直你年輕的“脊梁”,減少“微小”的諂媚習慣,如你想在包含行政領導、牽頭學術單位負責人、學術權威或導師們的大型微信工作群(當然在少數人的微信群里偶爾點贊,可以活躍氣氛,無可厚非)中豎起“大拇指”點贊時,不妨問一下自己:這符合我的價值觀嗎?或者更簡單地問一下:這出于我的內心嗎?但無論如何,我期待大型微信工作群中少一些跟風媚俗行為,盡量減少單純的“大拇指”點贊現象,以防“掩埋”重要工作信息。
當然不唯權威也包括不唯書,我們要清晰分析研究基礎,提升批判的底氣,并掌握批判對象最新、最全的經典文獻資料,敬畏并理性運用好前人智慧,但絕不能盲目拘泥于經典文獻,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一些經典觀點,也許就會找到你創新突破的關鍵點。
(3)不唯謙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生們要明確自己的真實需求,確認自己有特定的資格積累和底氣自信,克服主動發問的羞恥感(如果存在),主動接納自己的疑問,提出你想問的問題,且正確理性對待對你提問的反饋(包括正面的和負面的),你也許會發現一片新天地正呈現在你的面前。
正面反饋會鼓勵你繼續前行,負面反饋也不可怕,或許能減少你犯錯的幾率,激勵你尋求更優的創新路徑。當然,當向某專家大咖提問后的反饋總讓你有挫敗感時,大可敬而遠之,因為世界之大,總有能讓你的提問得到圓滿或有啟發性解答的大咖。另外,要克服羞恥感,也可采取“小步快跑”的方式,在不同場合鍛煉自己的主動性,逐步提升提問的積極性。
(4)不唯AI。
AI作為科研輔助工具,可快速獲取科研信息和提供工作思路等,勢不可擋,研究生當然也不能拒絕。關鍵要善于利用AI工具強大的大數據與大模型優勢,強化利用其知識性與便利性,但要防止AI過度依賴癥,而要始終保持批判性思維。
當你有了撰寫論文的基本想法和大致思路后,可用AI輔助拓展與深化待研究問題的復雜性分析。但務必記住要利用自己的知識結構和學術積累,多問“為什么”,看AI給出的建議“是否正確合理”等,然后認真修改完善AI給出的相關論文內容,千萬不能全盤簡單接受AI輔助的內容。
(5)不唯考核。
考核無處不在,KPI“橫行霸道”,研究生(當然包括青年教師在內的科研人員)總也躲不過諸如SCI論文類的考核,包括課程學習、社會實踐、發表論文、畢業答辯等。
當然,研究生培養需要考核,研究生們需要通過撰寫論文來鍛煉自己,特別是發表有創新思維的論文。但我們也不能“唯考核”馬首是瞻。創新往往不能一蹴而就,是需要持久耐力的,不恰當或過分地強調考核,可能會阻礙創新研究。特別是原始創新研究,因為很多創新工作是無法用KPI考核的。
因此對于科研工作,要盡可能少一些簡單化的“KPI數字游戲”,防止考核指標阻礙創新步伐。對于研究生和青年教師,希望有關機構要少一些唯SCI式的“粗暴式”考核。
(6)不唯獎項。
近期很多人關注中國什么時候能大面積獲得諾貝爾獎,甚至翻出20年前有專家預測大面積獲得諾貝爾獎可能,而近期沒有中國學者獲得諾貝爾獎,那么我們是否要反思這些年甚至更早時期的教育理念,是否適于獲評諾貝爾獎的學術環境?實際上,從一定時期的發展,沒有諾貝爾獎又能怎么樣呢?我們的“兩彈一星”功勛們,難道抵不上一個諾貝爾獎嗎?中國需要學習“兩彈一星”等科學家精神,甚至也要學習華為精神,未雨綢繆,鼓勵未知領域的萌芽思維探索!
當前,我國絕大部分獎項的評獎機制,都需要勞心勞力組織報獎材料,然后對這些科研成果材料進行滯后性的評價,能否建議基礎研究評獎能學學諾貝爾獎的評審機制呢?無論如何,中國需要與時俱進不斷改革創新科研評獎機制,逐步減少學術內卷。
研究生們要正確對待獎項,專注于創新研究工作,也許未來的某一天,在你們中間突然冒出諾貝爾獎獲得者,只是因為你打開了一扇別人從未打開的大門。
總之,希望研究生們調整心態,永遠要培養并維護好你的獨立思考能力,保持學術生涯健康,放飛科技創新思維,做出哪怕只有一點點自己的創新成果。
總之,希望研究生們調整心態,永遠要培養并維護好你的獨立思考能力,保持學術生涯健康,放飛科技創新思維,做出哪怕只有一點點自己的創新成果。
轉載本文請聯系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注明本文來自鄭加強科學網博客。 鏈接地址: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51760-1508685.html 原標題:《把問號拉直:從六種現象談研究生的獨立意識》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