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工程院院士候選人名單公布后,在學術圈引發爭議。候選人劉建國被指曾將其個人科研成果直接轉化為其子參加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申報項目,這一新聞迅速激起公眾對學術道德、科研誠信以及青少年科技競賽公平性的強烈質疑。 爭議起源:父子科研成果高度一致 2015年,當時年僅13歲的初中生劉某陽憑借一項名為“便攜式霧霾污染氣體快速識別和檢測裝置”的發明,獲得了第30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并因此被合肥一六八中學以科技特長生身份錄取。 劉某陽憑霧霾檢測裝置獲獎 然而,該“發明”很快被指并非真正由其自主完成——其設計與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安光所)2012年的一項科研成果“便攜式多組份氣體紫外現場分析儀”存在驚人相似:不僅名稱與工作原理完全一致,連外觀也幾乎如出一轍。 值得注意的是,在原屬于安光所的儀器上,“中科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字樣的標識,在劉某陽的參賽裝置中被用黑色膠帶故意遮蓋。 更具爭議的是,該項2012年科研成果的主要負責人正是當時任安光所副所長的劉建國,而劉某陽的父親,正是后來升任中科院合肥研究院院長的劉建國。 劉某陽的發明裝置(左圖) 與安光所的科研成果裝置(右圖)高度一致 此外,2018年就讀合肥一六八中學的劉某陽再次憑借發明“酒駕安全激光快速篩查系統”,獲得了多個獎項,并獲國家專利。無獨有偶,該發明也與劉建國2011年所申請的國家專利“激光酒駕道邊在線監測系統”原理高度相似。 如此高的相似度,實在難用“巧合”二字來解釋。 一稿多投?本人學術研究亦有爭端 除了為子女升學鋪路的爭議,劉建國本人的學術問題更直接:1997年到2015年間,他至少有6組共14篇論文重復發表,涉及《光學技術》《儀表技術與傳感器》《電子測量與儀器學報》等多個期刊,其中多篇已被雜志社撤稿。 如在1997-1998年期間,他關于“光柵卡卷尺測長技術”的文章,先后在3本期刊發表;2008年關于“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分辨率對氯仿測量精度的影響”,也發了兩篇幾乎一樣的文章;甚至2015年關于“TDLAS技術測氧氣流速”的論文,也在《中國激光》和《光子學報》各發了一次。 劉建國關于“光柵卡卷尺測長技術”的文章在不同期刊發表 學術道德紅線不容觸碰,院士評選需要高標準 院士”稱號不僅意味著學術成就獲得最高認可,更有著引領科研風尚、為后學樹立典范的崇高責任。中國工程院明確規定:“候選人如存在抄襲、剽竊、侵占他人成果或違反署名規范等學術不端行為,將被取消候選資格,嚴重者終身不得參選。” 劉建國2021年已曾入選有效候選人名單,2025年再次成為候選人。目前對于這些爭議,劉建國本人尚未公開回應,其所在單位表示“正在核實”。輿論呼聲高漲:“必須給真正埋頭科研的人一個交代。” 這樁舊聞的“翻紅”,本身就是一種信號——公眾對學術操守的要求,從來沒有放松過。 也期待著相關部門能正視爭議,開展獨立、公正的調查,給公眾一個負責任的答復,讓學術環境才能回歸清澈與公正,讓年輕一代堅定信念:靠實實在在的學識與努力,終能抵達遠方。 對于2025年院士候選人,有不知名網友竟做了一個網站,專門整理了2025年院士候選人的網絡負面輿情。貼兩張馬賽克處理的截圖,網址就不放了,安全第一。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