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臺灣成功大學自強校區8樓的化工系實驗室傳出爆炸意外,2名研究生1男1女將金屬鈉塊投入水中引發劇烈反應爆炸,噴濺出的水造成2人臉與雙手灼傷送醫,系上教授決定取消這項實驗,改以其他研究方式取代,這已是成大校園今年第3起意外事件,引發校園環衛安全關注。 臺南市消防局1日下午2點多接獲成大自強校區爆炸意外案件,實驗室因爆炸冒煙,一度觸動火警自動警報器,警消出動8車16人,救護人員到場時,實驗室內僅有2名學生,分別為成大化工系碩一吳姓男學生與中正大學研究所碩一李姓女學生。 因爆炸引發噴濺,2人的臉部與雙手皆遭灼傷。傷者下午3點多送醫,意識清醒無生命危險。室內火勢隨即撲滅,現場有財損需火調。初步研判意外原因為實驗室鈉與四氫呋喃反應,燒毀抽風柜燃燒面積約3平方公尺。 成大校方表示,這是成大與中正大學2校合作的一個研究計劃,1日發生意外,研究所教授為維護學生安全,決定取消運用金屬鈉除水的實驗,改利用其他研究方式進行。校方后續將關懷學生受傷情況。 「又是成大!」臺南市消防局今年6月曾統計臺南市大專學校近3年來的火警意外事故,全部共有10件,多以具備化工系的校園為主,其中成大就占5件,這項統計不包括校方未通報案件。 有消防人員表示,成大實驗室爆炸這已是今年第3起校園意外事件,前2件分別是2月發生的自研電動車鋰電池起火與6月發生的材料系抽風柜冒煙火警。 成大去年8月曾發生圖書館職員癲癇發作,駕車離校沖撞,造成1死4傷大車禍,還有去年10月成大法律系女學生墜樓不幸事故,皆為重大校安事件。
金屬鈉活性極強,遇水反應放熱快;
操作必須干燥手,嚴禁潮濕環境中;
存放密封隔空氣,浸于煤油防氧化;
若有泄漏速隔離,防止燃爆傷人員。
銀白色的金屬鈉,看似光亮柔軟,卻是實驗室中出了名的“脾氣火爆”之物。它的反應迅猛,特性獨特,是化學研究與工業生產中的“明星元素”,也是實驗室安全管理中的重點關注對象。
一、基本信息 ·化學式:Na ·相對原子質量:22.99 ·元素類型:堿金屬(周期表第IA族) ·外觀與物理性質:銀白色金屬,質地柔軟,具有金屬光澤,密度0.97 g/cm3,熔點97.8℃,沸點883℃。易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暴露在空氣中表面會迅速失去光澤并形成氧化鈉薄層。 ·發現歷史:1807年,英國化學家亨弗里·戴維(Humphry Davy)通過電解氫氧化鈉首次分離出金屬鈉,并將其命名為“Natrium”。 二、危險特性 高反應活性:遇水劇烈反應,生成氫氣并放出大量熱量,極易引燃氫氣發生爆炸;與空氣中的氧氣接觸,能緩慢氧化甚至自燃。 強腐蝕性:鈉燃燒產生的煙霧主要為氧化鈉,可強烈刺激并腐蝕呼吸道、眼鼻及皮膚;與潮濕皮膚接觸,可導致嚴重化學灼傷或熱灼傷。 易蒸發并有毒:在約100℃開始蒸發,形成具有腐蝕性的鈉蒸氣;能侵蝕玻璃和實驗器皿 三、使用與運輸合規 《易制爆危險化學品治安管理辦法》規定: 第十八條 易制爆危險化學品使用單位不得出借、轉讓其購買的易制爆危險化學品;因轉產、停產、搬遷、關閉等確需轉讓的,應當向具有本辦法第十條或者第十一條規定的相關許可證件或者證明文件的單位轉讓。 雙方應當在轉讓后五日內,將有關情況報告所在地縣級公安機關。 第二十一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交寄易制爆危險化學品或者在郵件、快遞內夾帶易制爆危險化學品,不得將易制爆危險化學品匿報或者謊報為普通物品交寄,不得將易制爆危險化學品交給不具有相應危險貨物運輸資質的企業托運。 四、安全規范 1、儲存要求 ·環境要求:金屬鈉應儲存在干燥、陰涼、通風良好的環境中,嚴禁接觸潮濕空氣或暴露在高溫條件下。 ·隔離儲存:嚴禁與酸、氧化劑、水或含水物質共同儲存或近距離放置,防止發生劇烈反應。 ·容器管理:應使用密封、防潮、抗腐蝕的容器存放,容器外貼有清晰完整的化學品標簽,注明危險性和操作注意事項。 ·消防配備:存放區域應配備干粉滅火器或專用金屬滅火器,嚴禁配置或使用水型或泡沫型滅火器,以免引發更大事故 2、防護措施 ·著裝:操作人員應穿戴防護眼鏡、防穿刺手套、防火實驗服等個人防護裝備,避免皮膚直接接觸鈉。 ·操作環境:必須在通風櫥或具備良好局部排風的區域內處理金屬鈉,操作時遠離明火,避免氫氣積聚。 ·廢棄物處理:處理金屬鈉殘余物時應特別小心,可用干燥油或惰性液體中和,嚴禁直接接觸水或酸類。 ·消防措施:實驗室應配備專用的防火毯、滅火器材與應急沙桶,工作人員應接受相關應急演練和培訓。 五、應急處理 1、急救措施 ·吸入:鈉本身不揮發,也不易形成粉塵;但若發生火災,其燃燒產物氧化鈉具有刺激性。若人員吸入煙霧,應迅速移至空氣新鮮處,觀察其呼吸狀態。如出現咳嗽、胸悶等癥狀,應盡快送醫。 ·皮膚接觸:若鈉塊碎片接觸皮膚,需立即用干布輕輕拭去殘留物(若尚未與水反應),然后用大量流動清水沖洗,可配合溫和肥皂。注意防止二次反應帶來灼傷。 ·眼睛接觸:鈉或其氧化物若進入眼內,需立即用大量清水持續沖洗至少15分鐘,并盡快就醫。 ·誤食:誤食金屬鈉極為危險,會在胃液中劇烈反應,應立即漱口,切勿催吐,并盡快送醫,同時告知醫生具體情況。 2、泄漏處理 ·小量泄漏:處理時應穿戴防護服、防護眼鏡、耐堿手套,避免鈉與空氣潮氣或人體接觸。使用干燥、非金屬工具(如塑料鏟)將金屬鈉收集于干燥密封金屬容器中,并在容器內添加無水礦物油或液狀石蠟密封保存。可用干砂覆蓋殘留部分,禁止用水清潔現場! ·大量泄漏:立即啟動應急預案,斷電斷火、封鎖現場,疏散無關人員。保持良好通風,防止氫氣聚集引發二次爆炸。通知安全管理人員和專業應急團隊處置。火災風險較高時,應使用干粉滅火器、專用金屬滅火劑或干砂撲滅火焰,嚴禁用水或泡沫滅火器處理。 特別提醒:金屬鈉遇水會劇烈反應并釋放氫氣,極易引起爆炸和二次燃燒。發生火災時,絕不可用水或泡沫滅火器滅火,應使用干粉滅火器、專用金屬滅火劑或干燥砂土覆蓋處理。 四氫呋喃,又名氧雜環戊烷,英文簡稱THF。 危險特性 其蒸氣與空氣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高熱、明火及強氧化劑易引起燃燒。接觸空氣或在光照條件下可生成具有潛在爆炸危險性的過氧化物。與酸類接觸能發生反應。與氫氧化鉀、氫氧化鈉反應劇烈。其蒸氣比空氣重,能在較低處擴散到相當遠的地方,遇火源會著火回燃。 危險性理化數據 熔點:-108.5℃;沸點:66℃;相對密度(水):0.89;相對蒸汽密度(空氣):2.5;閃點:-14℃;自燃溫度:321℃;溶解性:溶于水、乙醇、乙醚、丙酮、苯等多數有機溶劑。 中毒表現 具有刺激和麻醉作用。吸入后引起上呼吸道刺激、惡心、頭暈、頭痛和中樞神經系統抑制。能引起肝、腎損害。液體或高濃度蒸氣對眼有刺激性。皮膚長期反復接觸,可因脫脂作用而發生皮炎。 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保持呼吸道通暢。如呼吸困難,給輸氧。呼吸、心跳停止,立即進行心肺復蘇術。就醫。 食入:漱口,飲水。就醫。 皮膚接觸:立即脫去污染的衣著,用流動清水徹底沖洗。就醫。 眼睛接觸:立即分開眼瞼,用流動清水或生理鹽水徹底沖洗。就醫。 食入:漱口,飲水。就醫。 泄漏應急處置 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他不燃材料吸收。使用潔凈的無火花工具收集吸收材料。 大量泄漏:構筑圍堤或挖坑收容。用抗溶性泡沫覆蓋,減少蒸發。噴水霧能減少蒸發,但不能降低泄漏物在有限空間內的易燃性。用防爆泵轉移至槽車或專用收集器內。噴霧狀水驅散蒸氣、稀釋液體泄漏物。 滅火方法 消防人員必須佩戴空氣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風向滅火。噴水冷卻容器,可能的話將容器從火場移至空曠處。容器突然發出異常聲音或出現異常現象,應立即撤離。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