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在上海展覽中心中央大廳召開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隆重表彰2024年度為上海科技創新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 青年科技杰出貢獻獎 華東理工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 楊強教授獲得青年科技杰出貢獻獎 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楊強,首屆上海市杰出人才、科學探索獎、國家杰出青年基金項目獲得者。 圍繞高壓、易燃和強腐蝕等苛刻條件下工業廢水處理難題,創新了含微細懸浮物、高乳化廢油及高粘重質污油廢水的重大高效物理綠色分離裝備,解決了國家南海首個千億方級氣田、渤海億噸級重質油田等復雜廢水處理難題,打破海洋高端環保裝備的國外壟斷,成果入選自然科學基金“優秀資助成果巡禮”、“科創中國”先導技術榜。 楊強有著在陜北窯洞中成長的童年經歷,本科就讀于燕山大學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2005年,他考入華東理工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化工過程機械專業攻讀碩士。當時,他所處的團隊專攻的是能落地的應用型基礎研究,和國內眾多大型能源化工企業有著密切的聯系。讀研后的兩年時間里,楊強起先跟著導師,而后受導師指派到全國眾多石油、石化工廠學習鍛煉,其間,他幾乎跑遍了國內的大型石化廠。在一次次地對工藝路線和設備的實地學習考察中,楊強不斷鞏固了所學知識并提高了如何在現場應對問題的能力。 因有志于在科研道路上發展,碩士畢業后的楊強繼續在原團隊攻讀博士,確定的研究方向是針對水中懸浮物做工業廢水的處理。在此期間,他所在團隊領銜的大型項目 “含硫含堿廢液過程減排新技術及在化工行業中應用”和 “重大化工裝置中細顆粒污染物過程減排新技術研發與應用”先后獲得 2009 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2014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作為課題組成員的楊強也通過這些大型課題的歷練不斷提升了自己找到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回溯這些求學經歷,楊強非常感念導師汪華林教授的提攜,感謝華理作為工科院校給予他的嚴謹務實的訓練。他說,“這些過程和訓練給了我很高的起點,我以后能較快地進入工作狀態都與此有關。” 2011年博士畢業后,楊強進入了華理機械工程博士后流動站從事博士后科研工作。工作內容主要是基于以往的工作,把工業廢水處理微細顆粒的工藝和技術拓展到油廢水的處理,并在壽光聯盟石化、中石化洛陽分公司建立了科技示范裝置,經檢測,排放數據達標。這些訓練為他日后進入油氣田的油水分離領域做了理論和技術上的準備。 海洋油氣資源開發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舉措,是海洋強國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楊強及其團隊深知海洋石油領域工作的重要性,推動新時代中國能源高質量發展,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 楊強向記者介紹,從地層采出的原油并非純油,而是油水混合物(采出液),根據地層條件不同,綜合含水率不同,我國海上油田的綜合含水率已經普遍達到90%以上,即每采出1噸原油要產生9噸甚至更多的廢水(生產水)。這是因為水和油呈混合狀態從地層中采出,經過原油初步回收后的廢水中仍含有大量原油,需要對這些廢水進行油水分離處理,得到滿足標準的潔凈水相。而海洋原油開采是在空間緊湊的海上平臺進行的,常見的平臺通常不到一個足球場大小,油水分離只能在狹小的空間內實現,達到系列指標后才能回注到地層中維持地層壓力或者排放到海洋中。 處理這些含油廢水達到相應指標的設備稱為生產水處理裝置,目前國際通用的處理流程是“斜板—氣浮—核桃殼”的“三段式”處理流程,即在這段工藝流程中串聯了三種不同的生產水處理裝置。“三段式”流程長、占地大、化學藥劑使用量大,在平臺的狹小空間里處理能力有限,限制了采油平臺的產油能力。楊強技術團隊研發的新型生產水高效處理裝備用單臺裝備取代了斜板、氣浮兩級裝備,在相同的空間內,將平臺的處理能力提升到了3倍,也就是說一個日產油1000立方米的平臺應用該技術后,原油產能可以提升到每天3000立方米。該技術在我國渤海中外合資億噸級重質油田建成工程裝置,攻克了生產廢水制約該平臺提產的瓶頸性難題,3年增產原油超過28萬立方米。 早在2016年,楊強及其團隊研發的“海上氣田開采后期高乳化生產廢水高效深度除油技術與裝備”工程,在我國南海氣田平臺即已成功通過驗收。也正在此時,南海崖城的一個氣田平臺向他們發出了需求。 該平臺坐落于中國海南島以南,是我國海上發現的第一個千億方級的大氣田,也是我國海上最大的中外合作氣田,擔負著為香港供氣的重要任務。氣田開發后期,產能自然衰減,平臺已達到經濟可開發壽命,只能通過降壓開采提升天然氣產量來延長平臺的壽命。因為開采壓力降低,分離極為困難。平臺原有國外生產水處理設施因生產水無法達標排放,平臺壽命似乎已經走到了盡頭。 如何延長氣田壽命?這一問題成了當時平臺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利用中外合資優勢,平臺進行了全球技術招標比選,大量技術廠家、科研院所在平臺進行了長期試驗,楊強團隊因高效、綠色、低碳等技術特點從中脫穎而出,并獲工程應用。新型技術裝備于2016年投運,成功解決了苛刻條件下海上氣田高乳化生產水處理技術難題,讓平臺壽命延長成為現實。 如今,楊強團隊的足跡已遍布我國渤海、東海、南海海域的30余個重點油氣田平臺,研究對象覆蓋了不同水質條件下的海洋油氣田……楊強的基礎研究成果被評價為“解決了苛刻條件下重質油田生產水處理難題,有力支撐了我國海洋油氣能源的開發及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