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5 日,中科院分區表團隊負責人、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研究員楊立英在Nature通信欄目(Nature Correspondence)發表題為:“China'sjournalranking system standsup to scrutiny 中國期刊排名系統經得起推敲 ” 文章,回應此前中國學者趙宇鑫在 Nature 發表的“Why China needs to review its approach to research evaluation(中國為何需要重新審視其科研評估方法)質疑中科院分區表的文章。
2025年5月7日,西安交通大學研究員、博導趙宇鑫在Nature 發表了一篇題為“Why China needs to review its approach to research evaluation(中國為何需要重新審視其科研評估方法)”的文章。對今年早些時候發布的 2025 年中科院分區表提出了質疑。文中稱,有證據顯示,迫于對當前的評估框架的無奈,中國學者在選擇投稿期刊時會迎合中科院排名,放棄那些被“降級”的期刊,從而滿足晉升和評價要求。但這次分區,使得一些國內期刊在這次中科院分區中被“提級”,而被領域內廣泛認可的國際期刊卻遭到降級,被質疑"升內降外",這讓那些把論文發表在后一種期刊上的學者在國內的學術評價中處于不利局面。
趙宇鑫文中稱,中科院最新分區中,中科院把一些國內期刊提升到一區,而把享譽世界的高質量雜志降為二區。數十種國際知名期刊被降級,如: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物理快報》升至一級,全球納米科學領域的領先期刊《Nano Letters》卻被降至二級。慘!281本期刊跌出1區!| 附名單
批評者將這些變化歸因于不透明的指標和學科重新分類,這種"升內降外"的調整模式,使得中國主辦的一區期刊數量從19種增至40種。這次升區,被一些人認為是中科院為了提升本土期刊的地位,鼓勵國內科研成果在本土期刊發表。但部分學者質疑其與國際主流評價體系存在偏差。
迫于對當前的評估框架的無奈,中國學者在選擇投稿期刊時仍傾向于迎合中科院排名,讓中國科研人員在發表論文時可能更傾向本土期刊。但在國內的現行學術評價體系下,分區明顯影響了科研人員投稿的選擇。例如,2015至2019年間被降級的期刊中,中國作者的論文數量下降了14.8%,這反映出科研人員對評價體系的適應性調整。相較于頂尖機構,這種趨勢在普通院校尤為明顯,普通院校的學者更可能為了職業發展而調整投稿策略。某985高校青年教師透露:"評職稱時,發1篇中科院一區抵3篇國際頂刊,選擇不言而喻。"
中科院分區可能削弱中國學者與國際學界的聯系,并進一步阻礙頂尖人才來華從事自主創新工作。2023年《自然》子刊一項研究顯示,中國"千人計劃"引進人才中89%最終選擇留在海外。清華大學某特聘教授指出:"過度強調本土期刊評級,可能弱化與國際前沿研究的同步性。"這種趨勢可能形成雙向阻力:既影響中國學者參與國際對話,也降低頂尖人才來華開展原創研究的意愿。
對此,楊立英發文回應如下:
網友評論: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