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id="p68vv"><noscript id="p68vv"></noscript></i>
    <track id="p68vv"></track>

      <video id="p68vv"></video>
    <track id="p68vv"></track>
    <u id="p68vv"><bdo id="p68vv"></bdo></u>

  1. <wbr id="p68vv"><ins id="p68vv"><progress id="p68vv"></progress></ins></wbr>
    <code id="p68vv"></code>
      <output id="p68vv"><optgroup id="p68vv"></optgroup></output>
  2. 11位院士!被提名國家最高科技獎候選人
    2025-06-24 11:30:00 作者:本網發布 來源:軟科 分享至:

     202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提名工作正在進行中,據各提名單位公示信息,備受關注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目前已有12位專家被提名(為不完全匯總),其中院士11人,來自高校的5人。

    最新修訂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規定,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下列中國公民:(一)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的;(二)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環境效益或者對維護國家安全做出巨大貢獻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不分等級,每次授予人數不超過2名。


    202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擬提名候選人信息如下:


     

    安芷生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安芷生,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會士(AGU Fellow),瑞典哥德堡大學和中國西北大學榮譽博士。現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學術委員會主任。曾任中科院西安分院院長、陜西省科學院院長、國際第四紀聯合會(INQUA)副主席及黃土委員會主席、國際全球變化(IGBP)科學委員會委員、副主席等職,現任國際人類世工作組委員,南大洋研究中心科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安芷生長期從事第四紀地質與全球變化、大氣污染控制以及生態環境治理研究。他突破了經典的全球冰期-間冰期理論,首次系統提出東亞環境變化的季風控制學說,被美國科學院院士John Kutzbach教授評價為“照亮了東亞氣候環境變化研究的道路”, 引領了上世紀90年代以來亞洲季風和全球變化研究的發展。他揭示了南北半球冰量變化對亞洲季風的影響以及季風和西風氣候在冰期旋回和千年尺度上的關系;提出了冰期-間冰期印度季風動力學和亞洲季風-干旱環境耦合系統概念,催生了全球季風動力學,開辟了第四紀地質學與全球變化融合發展的新方向,推動地球系統科學的發展。安芷生應用基礎研究成果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自本世紀始他牽頭向中央提交了關于我國西部大開發和黃土高原生態建設、我國大氣顆粒物污染控制對策等一系列前瞻性戰略咨詢報告,得到中央和各級政府部門的重視和采納,為我國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做出突出貢獻。 


    安芷生率領團隊扎根西部,艱苦奮斗五十余年。他先后創建了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該國家重點實驗室在連續7次國家評審中獲得優秀,研究所在地球科學領域為中國科學家贏得了國際聲譽。安芷生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5項、陜西省最高科學技術獎、全國創新爭先獎、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2011年中國科學和地質科學十大進展、陳嘉庚地球科學獎等國內外獎項。發表SCI論文480余篇,在NatureScience及子刊和PNAS等高影響力期刊上發表文章30余篇。他培養了包括2名院士,16名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在內的多位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領軍人才,為建設國際一流的研究機構和高水平國際合作基地,以及推動我國地球科學走向世界做出貢獻。


     

    賁德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賁德,男,1938年4月生,中共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雷達專家,機載脈沖多普勒(PD)火控雷達創造者、領域奠基人,大型相控陣雷達技術主要開創者。現任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科技委副主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院長,兼任中國電子學會會士、江蘇省航空航天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大學等十余所高校兼職教授、博導。曾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國家電子工業部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兩次、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紀念證書等重大榮譽,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

     


    陳國良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陳國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深圳大學和南京郵電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首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1938年6月生于安徽省潁上縣,1961年畢業于西安交通大學計算數學與計算儀器專業。


    陳國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并行算法和高性能計算及其應用等。先后承擔了國家863計劃、國家攀登計劃、國家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10多項科研項目。取得了多項被國內外廣泛引用、達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成果。發表論文200多篇,出版學術著作和教材10部。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中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水利部大禹一等獎、安徽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共20項,并獲863計劃15周年先進個人重要貢獻獎和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特等獎以及安徽省勞動模范光榮稱號。


    多年來,陳國良教授圍繞著并行算法的教學與研究,逐漸形成了“算法理論-算法設計-算法實現-算法應用”一套完整的并行算法學科體系,提出了“并行機結構-并行算法-并行編程”一體化的并行計算研究方法,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國家高性能計算中心,營造了我國并行算法類的科研和教學基地,培養了100多名研究生,是我國非數值并行算法研究的學科帶頭人


     

    陳立泉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陳立泉,1940年生于四川南充,1964年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同年到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其間,1976-1978年赴西德馬普協會固體所進修;1985年、1990年和1992年曾分別在法國科研中心波爾多固體化學研究所、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和日本東京工業大學任客座教授。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主要研究方向:納米離子:  納米離子材料和離子電子混合導電材料的制備和表征;納米離子材料和離子電子混合導電材料的離子和電子的輸運特性和其他物理性質。高能電池和燃料電池中的物理化學過程。發表論文230余篇,申請發明專利13項。長期從事固態離子學的研究,是我國固態離子學的創始人之一,長期從事鋰電池、鋰離子電池及可持續能源領域內的研究工作,在固態離子學及可持續能源領域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戴金星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戴金星,天然氣地質與地球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35年3月出生于浙江瑞安。1961年畢業于南京大學地質系大地構造專業。199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2年當選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長期致力于石油天然氣地質學和地球化學研究,在中國最早從事和倡導煤成氣研究,開辟了中國煤成氣勘探新領域。全面系統研究中國天然氣的碳、氫、氦同位素特征,建立鑒別各類天然氣理論及天然氣的成因分類、完善和發展煤成氣(烴)模式、煤成氣的富集規律、氣藏類型、天然氣聚集帶和聚集域、中國大中型氣田形成條件和控制因素,從而為長慶氣田的發現提供了科學依據和預測,在研究中國東部(松遼盆地、渤海灣盆地、蘇北盆地和三水盆地等)無機成因氣及其氣藏形成條件,特別是無機成因CO2氣藏及烷烴氣藏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對中國天然氣地質理論發展作出了系統性和創新性貢獻。


     

    傅廷棟  華中農業大學

     


     

     


    傅廷棟,男,1938年9月生,廣東郁南人。作物遺傳育種學家,華中農業大學教授。1960年華中農業大學農學系畢業,1965年該校遺傳育種專業研究生畢業,1981-1982年在德國Göttingen大學合作油菜育種研究。1995年5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04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TWAS,現稱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現任作物遺傳育種研究所所長,全國和湖北省農學會常務理事,作物學報副主編,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油料作物專業委員會主任,湖北省政府咨詢委員,湖北省科協常委,國家油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國家油菜武漢改良分中心主任,瑞典SW AB油菜育種名譽顧問,國際油菜研究咨詢理事會(GCIRC,巴黎)主席,第十二屆國際油菜大會主席。


     

    何繼善  中南大學

     


     

     


    何繼善,1934年9月出生于湖南瀏陽,漢族,中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


    何繼善教授從事科教60年。曾任中南工業大學校長及中國工程院能源與礦業學部主任等職,現為中國工程院主席團成員、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常委、湖南省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湖南省院士聯誼會會長、湖南省書法家協會顧問。


    何繼善教授長期致力于地球物理理論、方法與觀測儀器系統的研究,創立并發展了以“雙頻激電法”、“偽隨機信號電法” “廣域電磁法”和“擬合流場法”為核心的地電場理論和儀器,在國內外得到廣泛應用。何繼善教授在科學技術領域取得的成就,先后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一項、國家發明獎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兩項和省部級獎勵18項,1986年被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1995年被評為全國有色金屬勞動模范,2000年被評為全國教育先進工作者,2005年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何繼善教授的研究成果使我國在頻率域電法領域獨樹一幟,遠居世界領先地位。美國著名地球物理學家H·F·莫利松教授寫道:“何繼善以他在勘探地球物理方面的眾多成就尤其是在激電和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方面的卓越貢獻,得到了全世界同行的公認”。


    1985年何繼善教授創建了我國第一個以地電場研究為特色的地球物理博士點,2002年創辦了中南大學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他在地球物理、管理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三個學科,先后指導博士后、博士生、碩士生100多人。在他擔任中南工業大學校長期間,倡導人文精神,優化育人環境,促進理、工、文交叉融合,學校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


     

    李登海  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登海,男,漢族,中共黨員,1949年9月出生,山東萊州人,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名譽董事長,國家玉米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主任。


    從1972年至今,他致力于提高我國雜交玉米高產能力的高產攻關研究和高產玉米品種選育,在我國率先育出了具有畝產突破700公斤到1500公斤高產能力的一系列緊湊型雜交玉米新品種,創造了全國和世界夏玉米高產紀錄,高產能力比平展型雜交玉米品種提高了115%,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巨大貢獻,被譽為中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先后獲得亞洲農業研究發展基金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中國種業十大功勛人物、第二屆全國道德模范、全國雙百人物、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時代楷模”等稱號。

     


    歐陽自遠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歐陽自遠,江西上饒人,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被譽為“嫦娥之父”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簡稱UIC)榮譽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國際院士聯合體第一主席。


    歐陽自遠1956年畢業于北京地質學院(現中國地質大學),1960年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礦床學研究生畢業,先后任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副所長,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局局長、貴州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成員、貴州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中科清研(北京)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家年鑒編委會主任等職。


    歐陽自遠長期從事地球化學、天體化學、比較行星學、地外物體撞擊地球誘發生態環境災變與生物滅絕等研究,其學術成果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與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三等與一等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等。


     

    戚發軔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戚發軔,1933年4月生,遼寧瓦房店人,中國工程院院士、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技術顧問。作為技術負責人之一參與東方紅一號衛星研制,曾任東方紅二號、東方紅三號衛星總設計師;主持神舟系列飛船研制工作,在載人航天器、衛星、宇航元器件可靠性體系等工程技術領域和推動空間事業戰略發展方面作出重大貢獻。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2次,2016年被評為“全國科普工作先進工作者”,2020年被中宣部、教育部評為“最美教師”,2023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2024年獲“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稱號。


     

    沈昌祥  北京工業大學



     

    沈昌祥院士從事計算機信息系統、密碼工程、信息安全體系結構、系統軟件安全(安全操作系統、安全數據庫等)、網絡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完成了重大科研項目二十多項,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3項,軍隊科技進步獎十多項。這些成果在信息處理和安全技術上有重大創造性,多項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在全國全軍廣泛應用,取得十分顯著效益,使我國信息安全保密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被授予“海軍模范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曾當選為七屆全國人大代表,1996年獲軍隊首屆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1995年5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2年榮獲國家第四屆"光華工程科技獎"。


    現任國家三網融合專家組成員,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央網信辦專家咨詢委員會顧問,國家保密戰略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密碼管理委員會辦公室顧問,公安部特聘專家,“金盾工程”首席顧問。曾任首屆教育部信息安全類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也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國防科技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多所著名高校博士生導師。

     


    汪品先  同濟大學

     


     

     


    汪品先,1936年11月生,江蘇蘇州人,1960年畢業于前蘇聯莫斯科大學地質系,我國著名的海洋地質學家,同濟大學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系教授,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副主任,國際海洋聯合會(SCOR)副主席,中國海洋研究科學委員會主席,中國海洋湖泊學會副理事長。


    主要從事海洋微體古生物及古環境的研究,對我國海洋地質學的發展作出了創造性的貢獻,在我國率先開展了微體化石埋藏學的研究,開拓和發展了古海洋學的研究。先后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何梁何利基金獎等重大獎勵多項。其中,“我國近海沉積中鈣質微體化石的分布及其古環境意義”獲原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四等獎;“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15萬年來環境演變的動態過程與發展趨勢”獲1998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標簽:
    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
    日韩人妻精品久久九九_人人澡人人澡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久久久天堂精品无码_亚洲自偷自拍另类第5页

    <i id="p68vv"><noscript id="p68vv"></noscript></i>
      <track id="p68vv"></track>

        <video id="p68vv"></video>
      <track id="p68vv"></track>
      <u id="p68vv"><bdo id="p68vv"></bdo></u>

    1. <wbr id="p68vv"><ins id="p68vv"><progress id="p68vv"></progress></ins></wbr>
      <code id="p68vv"></code>
        <output id="p68vv"><optgroup id="p68vv"></optgroup></output>
    2. 亚洲天堂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另类图片区综合区 | 亚洲区自拍偷拍视频 |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码 | 天天夜夜综合色鬼久久 | 尤物tv国产精品看片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