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歐洲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理事會宣布,經過對提名進行廣泛的同行評審,已有329名杰出學者當選為2025年歐洲科學院新當選院士。
歐洲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成立于1988年,是歐盟的“國家科學院”和法定科學顧問,由英國皇家學會和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瑞典等多個代表歐洲國家最高學術水平的國家科學院共同發起成立,總部位于英國倫敦。
作為國際上學術領域最廣泛、學術地位最高、影響最大的科學組織之一,歐洲科學院的院士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生命科學4個學部及23個學科領域的國際著名學者,主要在歐洲各國的院士中遴選,代表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界最高的科學水平和學術地位。此外,歐盟國家之外卓越的著名科學家可以當選外籍院士,但占比小于5%,遴選門檻要求更高。自成立以來,已選出近5500名歐洲科學院院士(Member of Academia Europaea,簡稱MAE),其中有近9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歐洲科學院院士候選人選拔首先由來自不同國家的院士推薦到科學部,經學部初審后推薦到提名委員會進行通訊評審,最后由歐洲科學院的專門委員會審核通過并向獲選學者發出邀請,學者接受邀請并完成注冊流程后正式當選。
時代學者關注到已有西湖大學仇旻教授、河北大學葉金花教授、澳門科技大學張康教授等多位華人學者當選為2025年歐洲科學院院士(Member of Academia Europaea,簡稱MAE)。由于入選學者接受邀請及注冊的時間進度不同,入選名單之后也會在官網陸續公布,時代學者將持續關注。
蔡毅之(Patrick Yizhi Cai),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講席教授。他于2005年6月獲得中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士學位,后于2006年11月獲得英國愛丁堡大學人工智能碩士學位,2010年獲得弗吉尼亞理工大學博士學位。他曾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愛丁堡大學從事研究工作。2017年,蔡教授團隊在Science雜志上發表了7篇研究文章,部分成果登上了該雜志的封面文章。蔡教授是Sc2.0聯盟的國際協調者,該聯盟由來自4大洲的10多所頂尖大學組成,旨在合成世界上第一個合成的真核基因組。蔡教授定期為內閣辦公室、外交部和首相科學技術委員會提供咨詢和咨詢。他是麻省理工學院、劍橋MRC LMB、香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的訪問教授。
成會明,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碳材料與能源材料科學家。1984年畢業于湖南大學化工系碳素專業,在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先后獲得工學碩士學位(1987)、工學博士學位(1992)。201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21年4月,加盟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創立碳中和技術研究所并擔任所長。
曾擔任1項科技部基礎研究計劃,(973)項目和2項國家納米重大研究計劃項目的首席科學家,連續三屆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項目并主持基礎科學中心項目。獲授權專利及PCT專利280余項,有關石墨烯、六方氮化硼和電池材料等技術被轉移轉化成立了多家高技術公司。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上做特邀報告200余次,發表論文880余篇,被引用120000余次,H因子158,被科睿唯安選為化學、材料學、環境與生態學三個領域高被引科學家。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3項(2006,2017,2021)、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美國Charles E. Pettinos獎、德國Felcht獎、美國ACS Nano講座獎等獎勵。陳旻,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虛擬地理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陳旻教授原創性提出開放網絡環境下群智協同的地理建模與模擬理論方法體系,構建了具有自主品牌特色的開放式、智能化地理建模與模擬平臺(OpenGMS),引領國際發展方向。目前擔任國際華人GIS協會理事長、國際環境建模與軟件協會副主席等職務。此前已先后當選為國際環境建模與軟件協會、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美國地理學家協會、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建模與模擬學會會士。李德鳳,澳門大學特聘教授,人文學院副院長,翻譯傳譯認知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他在南京師范大學取得學士和碩士學位,1997年博士畢業于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他曾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任教,并擔任翻譯研究中心的主席。他還在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任教十年。2006-2011年,他還擔任山東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和上海交通大學翻譯學訪問講座教授。現任世界口譯和筆譯培訓協會 (WITTA) 主席、國際翻譯、口譯和認知協會 (IATIC) 主席、中國語料庫翻譯研究協會副會長和中國認知翻譯研究協會副會長。
李秋勝,香港城市大學土木工程系講座教授。李教授于1984年獲得上海交通大學工程學士學位,于1987年獲得哈爾濱工業大學碩士學位,隨后在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工程學院獲得博士學位,曾在日本和澳大利亞擔任工程師,于1996年加入香港城市大學。
李秋勝教授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海外)獲得者,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者(排名第一),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風工程最高獎Jack E. Cermak獎章與Robert H. Scanlan獎章獲得者。研究領域主要包括風工程、結構動力學、地震工程、計算力學、可靠性和風險評估。已發表專著5部,SCI論文500余篇,SCI他引累計14500余次。目前擔任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期刊副主編及多個國際期刊的編委。
馬恩,西安交通大學材料學院教授。他在清華大學先后獲得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曾在麻省理工學院、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任職工作,于2020年12月正式加入西安交通大學材料學院。
馬恩教授作為亞穩態材料科學領域的學術帶頭人之一,多年來以一系列開創性工作解析了非晶態合金、相變存儲記憶合金等非平衡態材料原子尺度的結構,揭示了金屬玻璃、納米晶材料、多主元固溶體等復雜合金微觀結構與性能的關系,并據此設計了多種具有超常性能的合金。已發表學術論文總計被引用約6萬6千次(Google Scholar,h因子為129),其中逾30篇發表在Nature 、 Science、 Nature Materials上。此前,已先后當選為四大國際專業學會(ASM International、 APS、 MRS、 TMS)會士(Fellow)。
仇旻,現任西湖大學國強講席教授、副校長、工學院院長、西湖大學光電研究院院長。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美國光學學會會士(Optica Fellow)、國際光學工程學會會士(SPIE Fellow)、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會士(IEEE Fellow)、中國光學學會會士(COS Fellow)、中國光學工程學會會士(CSOE Fellow)、中國光學工程學會常務理事。
1995年和1999年,仇旻先后獲浙江大學理學學士和凝聚態物理博士學位,2001年獲得瑞典皇家理工學院電磁理論工學博士學位,同年受聘為瑞典皇家理工學院助理教授,2005年晉升副教授,2009年晉升為光子學正教授。期間曾獲“瑞典戰略研究基金會”資助的“未來科研帶頭人”基金、瑞典國家科學研究基金會高級研究員專門基金等。2010年仇旻全職回國,任浙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浙江大學現代光學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18年加入西湖大學。
仇旻主要研究方向為微納光電子學,包括微納加工技術及儀器裝備、微納光子理論及光電器件、面向智能應用的關鍵理論與技術等,尤其在納米尺度光熱效應、激光與物質相互作用及調控、碳化硅光子學等方面,取得了多項開創性成果。2017和2020年作為項目負責人分別牽頭“納米科技”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自由申請類)。2022年7月榮獲2021年度浙江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蘇杭,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環境與極端氣象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教授。2003年獲復旦大學學士學位,2008年獲北京大學博士學位,曾在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化學研究所從事博士后研究,2023年起加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2022年入選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會士。發表論文160余篇,其中熱點論文7篇(前0.1%),高被引論文17篇(前1%),包括在Science、Nature和Cell等正刊/子刊發表的多篇論文(Science6篇,PNAS、Science Advances、Nature Geoscience等14篇),引用16500次,H指數為62。研究方向主要為大氣化學與物理,大氣氧化性、氣溶膠與云相互作用、極端天氣氣候和機器學習。
王中長,西南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化學學院特聘教授。2008年獲東京大學博士學位, 2008至2017年, 任日本東北大學研究助理、助理教授,、副教授。2016年,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訪問教授。2017年, 任歐洲國際伊比利亞納米技術實驗室課題組長。從事新型低維、納米及能源材料的原子層面制備、表征、性能及第一性原理和分子動力學計算, 在新材料及功能缺陷的基礎原子電子結構與其物理化學性能直接關聯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 開發新型超薄功能器件。負責20多項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歐洲研究經費、日本國文部省科學研究費等項目。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ature, Nature Nanotech., Nature Commun.等雜志上發表SCI檢索論文300余篇, 參與兩部英文專著撰寫; 在50多個主要的國際會議上做邀請或專題報告。獲日本材料學會材料研究促進獎, 國際材料聯合會年輕科學家獎, NEC最高科學技術獎, IAAM科學家獎章等。徐衛亞,河海大學教授。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技術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兼任中國國際教育交流協會理事、江蘇省土木建筑學會副理事長等。1982年7月華東水利學院(現河海大學)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專業本科畢業,1991年7月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畢業,獲理學博士學位。
長期從事巖石力學與工程、水工結構工程等教學、科研和工程實踐,參與長江三峽工程、金沙江白鶴灘等大型水電工程的重大科研實踐,作出重要貢獻。主要研究方向有高壩壩基巖石工程、高邊坡工程和滑坡防治、大型地下洞室研究等。
主持和參與國家973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專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以及重大工程應用研究項目和課題200余項。
葉金花,河北大學教授、光驅動碳中和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大學特聘教授、"先進催化材料研究中心"主任;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海外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近20多年來,葉金花教授課題組主要從事光功能材料的研究開發以及其在環境保護及新能源領域的應用研究,先后承擔了日本政府、產業界、國家“973”項目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十幾項重大研究項目。取得了多項國際領先的創新性成果。在Nature、Nat. Catal.、Nat. Mater.、Joule、Nat. Commun.、Energy Environ. Sci.、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和Adv. Mater.等國際著名雜志上發表600余篇高質量論文,迄今已獲得同行約80,000次引用,H因子為134。2016年入選為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被湯森路透評選為2016-2023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學家,擔任Science Advances, ACS Nano雜志副主編。宗成慶,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他長期從事自然語言處理、機器翻譯和語言認知計算等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等10余項,發表論文200余篇,出版專著6部、譯著兩部。他曾先后當選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會士、中國計算機學會會士、ACL Fellow和IEEE Fellow,目前擔任國際計算語言學學會主席(ACL President)和中國中文信息學會副理事長,曾任亞洲自然語言處理學會主席(AFNLP President)。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北京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和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等。榮獲北京市優秀教師、中國科學院優秀導師和國科大李佩教學名師等榮譽。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趙超,現任北京超弦存儲器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曾任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副總工程師,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82年,在南京大學物理系獲學士學位,1988年在哈爾濱工業大學獲工學碩士學位,1999年在比利時魯汶大學獲博士學位。
趙超從事集成電路制造工藝研發25年,研究領域先后集中于CMOS制造技術中的高K/金屬和銅互連工藝和先進DRAM制造工藝,對相關領域的基礎研究和技術發展作出過重要貢獻。他在國際學術期刊和會議上發表科研論文408篇,引用率6897次;合作出版書著3部,書章4章。作為發明人和合作發明人,獲得發明專利237項,其中中國專利183項,美國專利54項。
趙超曾獲得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中國電子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中國科學院朱李月華優秀教師獎和中國科學院優秀導師獎。自2023年起,趙超擔任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理事、副秘書長,曾擔任多個國際國內期刊編輯、編委并擔任過26個學術會議分會主席、聯合主席或技術委員會委員。張春祥,心臟內科學博士,留美心血管藥學博士后,西南醫科大學教育部醫學電生理學重點實驗室主任、教育部代謝性心血管疾病醫藥創新中心主任。曾在青島醫學院附屬醫院、廣東省人民醫院及香港中文大學威爾斯親王醫院等工作10年。1998-2019年,在美國幾個大學醫學院先后任助理教授、終身教職副教授、正教授至大學首席講席教授 (The Deborah R and Edgar D. Janotta Presidential Professor)。在美國工作22年期間,長期擔任美國科學學位研究生(PhD)、醫學生(MD)、醫學雙博士生(MD/PhD)、住院醫生(Resident)和專科醫生(Clinical Fellow)的教學與培養工作。先后任美國大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所所長、大學系主任等。曾長期擔任美國心臟病學院芝加哥區理事、國際轉化醫學學會會議委員會主席、北美華人藥理學會會長、美國恩科心血管研究院秘書長等。任轉化醫學雜志副主編、心血管再生醫學雜志副主編及其它18個國際雜志編委。長期擔任美國國立衛生院(NIH)、美國老兵部(VA)、瑞士自然科學基金,意大利衛生部等10個國際機構的基金評委。2019年全職回國工作,是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張康,澳門科技大學醫學院教授。張康教授在四川大學獲得生物化學學士學位,隨后赴美獲得哈佛大學醫學博士、哈佛醫學院-麻省理工學院聯合醫學博士、哈佛大學生化和藥理博士學位。張教授在眼科學、醫學人工智能、腫瘤、分子遺傳學及精準醫學領域擁有很高造詣,WOS收錄文章超400篇,其中在Nature、Science、Cell、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等頂級期刊發表近300篇,總引用量超80000次,H指數114。2019-2024連續6年入選“全球跨學科高被引學者”,獲世界華人醫師協會霍英東獎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