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編委】《中國腐蝕與防護學報》2025年新增青年編委簡介(六)
2025-05-15 16:15:57
作者:本網發布 來源:中國腐蝕與防護學報
分享至:
黃千里2017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獲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現擔任中南大學粉末冶金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金屬表面高性能涂層與醫用金屬材料方面的基礎與應用研究。入選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湖南省優青、中南大學“升華學者計劃”優秀青年人才(B類)、美國斯坦福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2024),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湖南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博士后特別資助項目等多項科研課題。發表SCI論文80余篇,引用次數3000余次,H因子34(Google Scholar)。其中,以第一/通訊作者身份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Bioactive Materials 、Acta Biomaterialia 等國際知名期刊發表SCI論文40余篇。應邀編寫Taylor and Francis Group出版社英文專著1章,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0余項。
郭曉開,2021年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材料學工學博士學位。南方科技大學訪問學者、中山大學博士后。現擔任寧波大學機械工程與力學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梯度納米結構金屬腐蝕行為的微觀結構相關性研究、納米金屬材料制備、微觀結構及使役行為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省市聯合青年基金,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變革性技術關鍵科學問題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納米科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等6項,在Corrosion Science、Scripta Materialia、Material Science & Engineering A、Surface Coatings & Technology等國際期刊發表SCI論文10余篇,申請授權國家發明專利4項。擔任Scripta Materialia、Material Science & Engineering A、Fibers、Anti-Corrosion Methods and Materials等SCI期刊審稿人,擔任中國腐蝕與防護學報、Corrosion Communications等期刊青年編委。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做學術報告10余次等。
張勤號2021年畢業于浙江大學,獲物理化學博士學位,隨后入職中山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2023年至今擔任寧波大學機械工程與力學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金屬腐蝕電化學反應界面動態機制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寧波市公益性研究計劃等多項科研課題,參與浙江省“尖兵領雁+X”科技計劃項目、寧波市“科創甬江2035”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在Corrosion Science、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等期刊發表SCI論文40余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7項。兼任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腐蝕電化學及測試方法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中國基本建設優化研究會學術一部委員,并擔任電鍍與涂飾、Corrosion Communications、中國腐蝕與防護學報等期刊青年編委。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做學術報告20余次,其中邀請報告6次。擔任2024年全國腐蝕電化學及測試方法專業委員會學術交流會和2025東部地區摩擦學論壇組織委員會委員等。入選寧波大學“包玉剛青年拔尖人才”和寧波市"甬江人才工程青年創新人才。
石振平畢業于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工學博士,腐蝕科學與防護專業。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金屬及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圍繞鐵路行業和腐蝕科學與防護專業開展工作,先后負責和參與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專項、國家科技部基礎資源調查專項、國鐵集團以及鐵科院等課題共23項。在SCI、核心期刊發表、錄用論文15篇,授權發明專利11項、實用新型專利5項,擔任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鐵道設施專業委員會委員,入選第十屆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獲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中國鋼結構協會科學技術獎技術創新獎1項。
王迪,2022年畢業于美國俄亥俄大學,獲化學工程哲學博士學位,東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后。現擔任東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油氣工業微生物腐蝕機理與防護技術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以及企事業合作項目等科研項目6項,以第一/通訊在Corrosion Science、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等頂級權威期刊發表SCI論文22篇,其中中科院一區論文11篇,總引用1000余次,H因子15。第一發明人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項,PCT發明專利1項。曾獲2024年度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自然科學類)(7/14)、ICC-CSCP青年科學家、AMPP腐蝕年會東亞及太平洋地區青年學者獎以及AMPP腐蝕年會研究生圖書獎等多項獎勵。目前擔任《腐蝕與防護》青年編委。
馬宏馳,2016年1月年畢業于北京科技大學腐蝕與防護中心,獲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2016.3-2017.7,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博士后。現任北京科技大學新材料技術研究院副研究員,主要從事耐蝕鋼研發與耐蝕機理、應力腐蝕/腐蝕疲勞相關研究。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葉企孫重點基金子課題、國家科技創新2030子任務等國家級和企業項目20余項,近年以第一作者/通訊作者在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Corrosion Science、金屬學報等權威期刊上發表SCI/EI論文30余篇(其中中科院1、2區期刊22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5項,參與編寫CSTM低合金結構鋼腐蝕試驗團體標準19項,參與獲得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和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5項。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做學術報告20余次,其中國際學術會議做邀請報告4次。
李紅2015畢業于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獲博士學位,之后在海洋所從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進入青島大學工作,特聘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海洋腐蝕防護用納米異質結光電化學轉換材料的開發應用研究,聚焦利用海洋太陽能的海洋金屬防腐光電材料的優化、技術實用化性能調控及相關機制進行應用基礎研究。研制了一系列“綠色”環保的光電膜層材料;建立了海洋環境中、太陽光照射下,對多種金屬材料具有高效光電陰極保護特性的光陽極材料的優化構筑方法;探索了儲能型納米異質結復合光陽極材料,加強了對金屬的長效持續陰極保護。在海洋腐蝕與防護領域做出一系列有重要影響的科研成果,已發表SCI收錄論文5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10余項,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Corrosion Science等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CSCD論文3篇,相關文章被列為Web of Science高被引論文。作為負責人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1項、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博士基金各1項、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公益性項目1項、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五十八批面上資助1項、2016年度山東省博士后創新項目專項資金1項。獲得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二等獎一項。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