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歐洲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官網更新2025年院士名單。由于入選學者接受邀請及注冊的時間進度不同,入選名單陸續公布。
截至目前,南京師范大學陳旻教授、中國科學院及深圳理工大學成會明教授、澳門大學李德鳳教授、中山大學龍海平教授、西湖大學仇旻教授、中國科學院蘇杭研究員、浙江大學王貴國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及西南大學王中長教授、天津大學及河北大學葉金花教授、中國科學院大學宗成慶教授等中國高校學者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歐洲科學院是歐盟的“國家科學院”和法定科學顧問,由英國皇家學會等多個代表歐洲國家最高學術水平的國家科學院于1988年共同發起成立,總部位于英國倫敦。作為國際上學術領域最廣泛、學術地位最高、影響最大的科學組織之一,歐洲科學院院士主要在歐洲各國的院士中遴選,外籍院士通過率不超過5%,是一項崇高的國際學術榮譽。
陳旻,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美國地理學家協會會士。2000年至2004年就讀于南京師范大學計算數學專業,獲學士學位;2004年至2009年繼續在該校攻讀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獲博士學位。2009年至2012年赴香港中文大學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從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至2015年擔任該所副研究員。2015年任職于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2019年起擔任虛擬地理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其主要研究方向為地理建模與模擬、虛擬地理環境,在該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先后榮獲自然資源科技獎、中國地理學十大研究進展、地理信息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以及全球前沿科技青年科學家獎等多項重要學術榮譽。
成會明,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碳中和技術研究所所長,深圳理工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名譽院長,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沈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先進炭材料研究部主任。1980年,進入湖南大學化工系碳素專業學習。1984年,考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先后獲得工學碩士學位(1987)、工學博士學位(1992)。1990—1992年,作為聯合培養的博士生,在日本通產省工業技術院九州工業技術研究所學習。201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4年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碳納米管、石墨烯與其他二維材料、新型能源材料的制備、性能及應用等研究。相關成果獲發明專利280余項,發表論文890余篇,H因子165,被科睿唯安評選為化學、材料、環境與生態學三個領域的國際高被引科學家。曾擔任1項973項目和2項國家納米重大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項目負責人(連續三屆)和“六元環無機材料”基礎科學中心負責人。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3項、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美國碳學會Charles E. Pettinos獎、德國SGL集團Felcht獎、美國化學會ACS Nano講座獎等獎勵。
李德鳳,澳門大學翻譯學教授、人文學院副院長,翻譯傳譯認知研究中心(CSTIC)主任。1983年至1987年就讀于南京師范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獲學士學位;1987年至1990年繼續在該校攻讀翻譯學碩士;1994年至1997年赴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深造,獲第二語言教育博士學位。他具有豐富的國際學術經歷,曾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任教并擔任翻譯研究中心主席,在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任教十年,2006年至2011年期間還擔任山東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及上海交通大學翻譯學訪問講座教授。李德鳳長期致力于翻譯認知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翻譯過程的神經認知與心理語言學機制、語料庫翻譯學,以及翻譯教育的課程與教材開發。現任世界口譯和筆譯培訓協會(WITTA)主席、國際翻譯、口譯與認知協會(IATIC)主席、中國語料庫翻譯研究協會和中國認知翻譯研究協會副會長、太平洋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協會副主席等。其在翻譯學領域著述豐富,發表多部學術專著及大量高水平論文,對推動翻譯學科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龍海平,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教授,洪堡資深研究員(Humboldt Experienced Researcher)。1993年至1997年就讀于中國礦業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獲學士學位;1997年至2000年繼續在該校攻讀碩士學位;2004年至2007年在華中師范大學獲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博士學位;2007年至2010年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其學術生涯始于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曾任外事處職員及應用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后任職于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英文學院,歷任副教授、教授,2016年9月起受聘為中山大學教授。龍海平長期致力于語法學與語言類型學研究,學術成果豐碩,曾獲第十九屆中國社會科學院呂叔湘語言學獎二等獎、廣東省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等重要學術獎項。
仇旻,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現任西湖大學國強講席教授、副校長、西湖大學工學院院長、西湖大學光電研究院院長,美國光學學會會士(Optica Fellow)、國際光學工程學會會士(SPIE Fellow)、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會士(IEEE Fellow)、中國光學學會會士(COS Fellow)、中國光學工程學會會士(CSOE Fellow)、中國光學工程學會常務理事、浙江省光學學會副理事長、浙江省物理學會副理事長、浙江省電子學會副理事長、浙江省機械工程學會激光制造增材制造分會副理事?。曾任美國光學學會理事會(擴大)理事。1995年和1999年獲浙江大學理學學士和凝聚態物理博士學位,并于2001年獲得瑞典皇家理工學院電磁理論工學博士。2001年被聘為瑞典皇家理工學院助理教授,2005年晉升副教授,2009年晉升為光子學正教授。曾獲“瑞典戰略研究基金會”資助的“未來科研帶頭人”基金、瑞典國家科學研究基金會高級研究員專門基金等。2010年任浙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曾任浙江大學現代光學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18年加入西湖大學。
蘇杭,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環境和極端氣象重點實驗室主任,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會士。1999—2003年就讀于復旦大學獲學士學位,2003—2008年在北京大學獲得博士學位。2008—2012年在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化學研究所從事博士后研究,2013—2023年在該所擔任首席研究員和實驗室主任,2023年起任現職。蘇杭長期致力于大氣化學與物理研究,在大氣氧化性、氣溶膠與云相互作用等前沿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其學術成就獲得國際學界廣泛認可,先后榮獲歐洲地球科學學會Arne Richter杰出青年科學家獎(學會級),連續三年(2021-2023)入選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地球科學領域)。其代表性研究成果入選中國科學院《科學發展報告》“中國科學家具有影響力的部分工作”(19項之一),單篇論文Altmetric影響力指數高達9500(位列Science期刊全球前十),充分展現了其在國際大氣科學領域的學術影響力與引領地位。
王貴國,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文科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浙江大學國際戰略與法律研究院院長、“一帶一路”國際研究院(香港)院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國際商事法庭專家委員會委員,第十二屆、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作為中國國際法學界的領軍學者,王貴國1981年獲北京大學法律系法學碩士學位,1982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碩士學位,1984年成為中國大陸首位獲得耶魯大學法哲學博士學位的學者。早年曾在美國、加拿大知名律師事務所執業,是中國首位獲得聯合國培訓與科研研究所獎學金的學者,1980年赴聯合國國際法院、海牙國際法學院等國際機構學習考察。其學術生涯跨越兩岸三地,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學法學院、香港城市大學法學院和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歷任首席講師、教授、講座教授等職。現任比較法國際(海牙)科學院院士、香港世界貿易組織研究中心主席、中國國際經濟法學會副會長等多項重要學術職務,同時擔任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仲裁員,香港申訴專員名譽法律顧問等實務職位。王貴國學術成果豐碩,出版專著、編著20余部,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在國際經濟法、比較法等領域具有深遠的學術影響力。
王中長,西南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院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化學學院特聘教授,歐洲國際納米技術研究所高級研究員。2008年獲日本東京大學博士學位后,先后在日本東北大學擔任助手、助理教授(2008—2012)和副教授(2013—2017)。2016年任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訪問教授,2017年起擔任歐洲國際納米技術研究所課題組長。2019-2023年任歐盟伊比利亞國際納米技術實驗室(INL)蘇州開放創新中心主任,2023年起任INL科學助理。王中長長期致力于新型低維、納米及能源材料的原子層面研究,在材料制備、表征、性能測試及理論計算(第一性原理和分子動力學)方面具有深厚造詣。其研究重點聚焦于材料原子電子結構與物理化學性能的構效關系,特別是在功能缺陷、量子輸運及多鐵性能等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并成功開發出新型超薄功能器件。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了20余項包括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歐洲研究經費和日本文部省科研費在內的重大科研項目。王中長在國際知名期刊發表SCI論文280余篇,研究成果榮獲國際材料晶界與相大會年輕科學家獎、日本材料學會材料研究促進獎、國際材料聯合會年輕科學家獎、NEC最高科學技術獎、IAAM獎等多項國際殊榮,并獲得中國國家杰出青年基金和重慶市巴渝學者等國內重要人才稱號。相關成果被朝日新聞、讀賣新聞、日本經濟新聞、東京新聞等日本及歐洲媒體宣傳,在學術界和社會層面均產生重要影響。
葉金花,河北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天津大學特聘教授,“先進催化材料研究中心”主任,河北大學“光驅動碳中和研究中心”主任。1983年于浙江大學獲學士學位,1990年于東京大學獲理學博士學位。長期從事新型納米光催化材料的開發以及在太陽能轉換和環境凈化方面應用的研究,先后承擔了日本政府、產業界、國家“973”項目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基金等十幾項重大研究項目。2005年入選長江學者獎勵計劃講座教授,2006年獲得海外杰出青年基金,2010年入選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計劃。2016年入選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2016年起連續多年入選為全球高被引科學家。歷任日本國家材料研究所(NIMS)主席研究員,光催化研究中心主任,環境再生材料研究中心主任,國際納米材料研究據點首席研究員,北海道大學化學院教授,以及天津大學—NIMS聯合研究中心主任。現任Science Advances和ACS Nano副主編。已在Nature, Nat. Mater., Nat. Catal., 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dv. Mater.等國際學術雜志上發表論文700余篇,獲得同行引用66,000余次,H因子134。
宗成慶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大學崗位教授(A類),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會士(IEEE Fellow),國際計算語言學學會會士(ACL Fellow),亞太人工智能學會會士(AAIA Fellow),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會士(CAAI Fellow),中國計算機學會會士(CCF Fellow)。他于1998年3月畢業于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獲博士學位。1998年5月至2000年4月在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從事博士后研究,博士后出站后留在自動化所工作至今。1999年和2001年兩次在日本國際電氣通信基礎技術研究所(ATR)做客座研究員,2004年在法國信息與應用數學研究院(IMAG)做高訪。曾于2006年至2014年擔任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他主要從事機器翻譯、文本數據挖掘和語言認知計算等研究,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等10余項,發表論文20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三部、譯著兩部。他是國際計算語言學學會(ACL)候任副主席、國際計算語言學委員會(ICCL)委員、中國中文信息學會副理事長,曾任亞洲自然語言處理學會(AFNLP)主席,國際頂級學術會議 ACL2015程序委員會主席和ACL2021大會主席。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和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等多個省部級及國家一級學會的科技獎勵,曾獲北京市優秀教師、中科院優秀導師和國科大李佩教學名師獎等多種榮譽。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