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從中西部、東北高校挖人!兩部門再發文
2022-12-21 14:46:17
作者: 青塔 來源: 青塔
分享至:
近日,財政部 教育部印發《中央高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學科)和特色發展引導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其中提到:人員支出用于人才引進的,東部地區高校不得用于從中西部、東北地區引進人才,高校之間、高校與科研院所等單位之間不得片面依賴高薪酬高待遇競價搶挖人才。高校之間日漸白熱化的“人才爭奪戰”,再次來到了降溫的時刻。人才,是高校的第一競爭力。始于20世紀80年代的高校“人才爭奪戰”,硝煙彌漫至今。為了吸引人才,地理位置優越、經濟發達的東部高校,不僅開出高額年薪再巨額科研啟動費、安家費等條件,配偶工作、子女教育也全包,甚至打出“三不要”政策,即不要工資關系、不要人事檔案、不要戶口等工作調動必備手續,即可轉入學校任職。
除了“真金白銀”,東部高校還有地方政府各項人才引進政策的層層加持。以深圳市為例,經認定為杰出人才的高層次人才,可以獲得為期5年、總額600萬元的獎勵補貼;其他各類人才的獎勵補貼標準,均達到百萬級別。
在比拼財力、盟友的搶人大戰中,孤軍奮戰的中西部、東北地區高校,手中除了一張情懷牌,再難有招架之力,大量的高端學術人才曾一度流往東部。“這些年,蘭州大學流失的高水平人才,完全可以再辦一所同樣水平的大學!”原西北師范大學校長王利民多年前的這聲控訴,已是家喻戶曉。據原蘭州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薛德勝回憶,2006年,當他接手院長一職時,“整個物理學院幾乎都空了”,連給學生上課都成問題,剩下的幾名老師排滿了課程,得“連軸轉”才勉強能完成教學任務。頂尖高校被挖得傷筋動骨,其他高校也無法幸免。2020年,某位西部高校的黨委工作部部長接受采訪時稱,據不完全統計,甘肅省內49所高校在2012年至2017年流失人才2600人,約為引進人才數的三分之一,大部分流向北上廣深以及東部省區等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且大多是在西部地區培養成長起來的高層次人才,而引進的卻大多是需要重新培養的青年人才。“流失—培養—再流失”的惡性循環,讓經濟欠發達地區高校再出優青、杰青乃至院士時,高興之余總不免惶恐。一位大學校長曾坦言:“對于我來說,特別害怕聽到某某又被評上了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這類消息。因為他們一旦有了什么頭銜,就會被人盯上,不少學校開出的優惠條件就來了。”年復一年的“挖人大戰”,幾乎掏空了中西部、東北高校的家底。不少原本尚有優勢的學科,甚至不乏學科帶頭人領著整個團隊流失走的情況,從此徹底一蹶不振,對學校的持續生存與良性發展形成了巨大的挑戰。即便長期面臨著人才流失的現實難題,砥礪奮進的中西部、東北高校,仍然樹立了一座座不可逾越的豐碑。八百里秦川的沃野,孕育了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北大學、陜西師范大學、長安大學等“行業黃埔”的深厚底蘊;奔流不息的長江,滌蕩出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重慶大學、云南大學等一眾西南高校的磅礴氣象;祖國東北角的皚皚白雪,映襯著哈爾濱工業大學、吉林大學、東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老牌名校的錚錚鐵骨;茫茫戈壁之上,蘭州大學“吾校雖瘦,必肥華夏”的口號震耳欲聾,青海大學“志比昆侖,學競江河”的氣勢回蕩不絕……無數中西部、東北地區的高校,扎根腳下并不富饒但充滿生機的土地,用堅韌與不屈撐起了我國高教事業的半壁江山。而堅守之外,中西部、東北地區高校,同樣在提高待遇、創造研究環境等方面下了苦功,積極探尋著“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策。據了解,通過試點準聘長聘制度、實施“培英工程計劃”等改革舉措,吉林大學國家級人才從2015年底的172人次增長到2021年的380人次,人才數量實現了倍增;東北大學通過實施分類評價、延長人才評價周期等創新,在2018年-2021年間,共引進、培養了兩院院士等戰略科學家9人,國家級領軍人才36人,國家級青年人才27人,引進各類高水平外籍專家40余人;西南財經大學則從多年以前就開始探索的終身教職制改革,對引進的海外人才采取先聘后評的引才策略,在職稱和科研等方面給予特殊支持,在全國范圍內都是領先……此外,不少高校通過調整辦學思路,將特色學科與地方產業相結合,找到了人才留存與引育的獨特土壤。如蘭州大學瞄準草地農業等特色學科,培養出了多位院士,并入選了首批20所標桿全國重點實驗室之一。云南大學的民族學、青海大學的高原學科、寧夏大學的西夏學等,同樣發展得有聲有色。在高校不斷依靠自身努力“筑巢引鳳”的同時,為了遏制中西部、東北地區的人才外流,教育部等部門陸續出臺了相關文件,對各類人才引進加強規范。2017年7月,《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加快直屬高校高層次人才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堅持正確的人才流動導向,在薪酬、職務、職稱晉升等方面采取傾斜政策,引導高層次人才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高校流動。圖|不鼓勵東部地區高校從中西部、東北地區高校引進人才2019年,中辦、國辦印發《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支持中西部地區穩定人才隊伍,發達地區不得片面通過高薪酬高待遇競價搶挖人才,特別是從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挖人才。”圖|中辦、國辦明確,發達地區不得片面通過高薪酬高待遇競價搶挖人才2021年1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在談及下一步加大中西部教育振興方面的工作舉措時表示,將積極推動人才“西進”,支持西部高校設立“西部振興人才崗”,對中西部特別是西部高校的高層次人才,聘期之內如果流出西部,要取消相應的稱號和經費支持等新政策。圖| 教育部:實施新時代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攻堅行動與此同時,河南、青海、遼寧、山西、江西等多地政府都在加大扶持力度,為省內高校的人才引進加碼。以河南為例,6月以來,河南省制定出臺《關于加快建設全國重要人才中心的實施方案》,推出了“1+20”人才服務政策措施,并積極實施人才強省“八大行動”,在人才引進上頻頻發力:李蓬院士、張鎖江院士同日上任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校長;諾獎得主巴里·馬歇爾、中科院院士林圣彩,工程院院士樊會濤、“國家杰青”林敏、臧雙全、胡少偉等多位重量級學者,先后加盟省內高校……隨著人才引進的模式創新與政策投入力度的逐漸加大,于沉默中篤定前行的中西部、東北高校,或許可以力挽“人才流失”的狂瀾,迸發出更大的能量。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