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科睿唯安公布了 2021 最新的期刊影響因子。
今年好多期刊都像坐了火箭一飛沖天。有網友笑稱投的時候影響因子甚至不夠畢業,現在猛漲 10 倍已經夠評職稱了。
6月29日,饒毅教授就在個人公眾號《饒議科學》上發表了對于國產期刊影響因子猛漲的看法。
來源:公眾號《饒議科學》
饒教授指出:「在我國好論文繼續大量投稿國外的今天,突然一批國內學術刊物的 SCI 分數高于國際著名刊物,除了極少數可能是學術努力的結果,恐怕大多數是用了伎倆、甚至走了歪路。」
在這樣的假設之下,饒教授進一步認為,國產期刊瘋狂提升影響因子的行為是害了中國,到頭來是中國人害中國人。
來源:公眾號《饒議科學》
文章雖短,但評論區卻十分熱鬧。有的網友認同饒教授,認為期刊操縱影響因子的行為不利于期刊長遠的發展,屬于揠苗助長。
來源:網頁截圖
也有人認為饒教授過于一棒子打死,國產期刊在前進的過程中也不是盡善盡美的,但國產期刊影響因子的上漲確實有利于將一些質量較高的論文稿源留在國內。
來源:網頁截圖
當然,還有一些網友指出,一些國外的出版集團才是玩弄期刊影響因子的好手,一些國產期刊掛靠在這些出版集團下運營,自然影響因子迅速上升。
對于期刊影響因子這件事,一向爭議頗多,但追根到底,可能還是因為
「一個公式無法真正衡量一本期刊的學術聲譽」。
影響因子,一場數字游戲
計算期刊影響因子的公式并不復雜。
以今年發布的影響因子為例,一個期刊的影響因子,其實就是這個期刊上2019 年和 2020 年所有類型的論文在 2021 年被引用的次數除以這本期刊在 2019 年和 2020 年發表的 Article 和 Review 的數量。
來源:JCR|以期刊 Annual Review of Resource Economics 為例
不難想象,「操縱」期刊的影響因子從理論上看很簡單—— 要么讓分子變大,要么讓分母變小。
讓分母變小
大家都能想到的一個就是減少發文量,不過,這種做法屬于劍走偏鋒,如果是開源期刊,少一個分母,可就是少一筆版面費。
這種方法風險也很大,一本法國的半年刊 Geochemical Perspectives,每期只發表一篇綜述,一年的發文量大概只有 1-2 篇,一開始的影響因子確實很好看,但押寶要是沒壓準,那影響因子就是暴跌,咱們可以看看下面的趨勢圖,自從 2015 年的高點后,這本期刊的影響因子就穩中向跌,今年影響因子只有 0.75,大概是全勝時期的十分之一。
來源:JCR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增加「non-citable-items」非可引文獻,比如 Editorial、Letter、Reprint、News item、Book review、Biography、Biographical item 和 Correction 等 。非可引文獻不計入分母,但如果被引用,引用次數依然加在分子里。相當于是發了不虧,被引則穩賺。
比如有知乎網友提到,今年漲到 38.079 的 Cell Discovery ,非可引文獻貢獻了 1694 引用,占總引用 46.74%。
來源:知乎
在饒毅教授的文章的評論區中,也有讀者指出一些編輯甚至會讓作者將 Article 轉為 Letter 進行發表,大概這就是饒教授說的不走正道吧?
來源:網頁截圖
讓分子變大
當然更多的期刊搞定高影響因子的方法還是靠提高分子,常規手段,比如自引,互引。但自引率太高會被 JCR 鎮壓,不相干互引同樣也不能幸免,今年就有三本期刊因為自引率太高被JCR鎮壓了。
來源:JCR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 JCR 報告中又提到了一種新的操縱影響因子的方式--自我堆疊 「self-stacking」,即期刊包含一篇或多篇文獻的引文高度集中于期刊本身的期刊影響因子(JIF)分子。并對 6 種期刊發出警告。這種行為在 2023 年將會遭到鎮壓。
來源:JCR
國產期刊應該何去何從?
今年,國產期刊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熱議,或許還是一些期刊影響因子漲幅實在是出乎意料:期刊 Military Medical Research,去年影響因子還只有3.3,今年的影響因子就直奔 35 了。
來源:JCR
期刊 Military Medical Research 其實是搭了新冠的順風車,其中一篇 2020 年發表的文章,現在引用次數已達 4793,順便拉高了期刊的影響因子。不算什么違規操作。
國產期刊中,確實有因為不當運營被 JCR 鎮壓的例子。去年上榜國產期刊影響因子第 6 名的 Bone Research ,曾在 2019 年被鎮壓,Clarivate Analytics 對此發布公告,稱除了 Bone Research 之外的另外 4 份期刊大量引用了來自 Bone Research 的論文,最關鍵的是,這些被引論文在學術上似乎沒有什么相關性。
來源:Bone Research 影響因子
對于國產期刊而言,想要一個好看的影響因子,可以理解,畢竟在當前的評價體系中,影響因子確實十分重要,期刊影響因子高確實可以吸引到一些優秀的稿源,促進期刊的良性發展。
但是一兩年的高影響因子易得,學術聲譽的建立,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
彎道超車,也有可能被甩出賽道。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