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于不同學科期刊影響因子的巨大差異,在科技評價、績效獎勵和職稱評定過程中,分區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對于期刊如何分區,很多朋友存在一定的認識誤區,網上的信息也多有不實,因此老鐵今天和大家探討一下,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總的來說,目前主要存在三種分區標準:中信所分區、JCR分區,以及中科院分區。
我們逐個來看。
1、中信所分區
中信所,全稱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是科技部直屬的科技信息研究機構。中信所的分區雖然也是以影響因子為依據,但總體標準比較模糊,而且可以根據所服務單位的具體要求而進行調整,所以實質上沒有一個統一標準,不同單位之間所采用的中信所分區有可能是不一樣的。
因此,目前中信所分區影響力有限,僅在少數科研單位有所應用。
接下來是重要的JCR分區和中科院分區,想必下面這張圖很多朋友都見到過。
但實際上,這張圖已經是老黃歷了,很多內容已經和現在的最新情況不符。
具體如何,我們接著往下看。
2、JCR分區
JCR分區來自于科睿唯安(湯森路透已是過去式)每年6月發布的《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JCR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藝術人文領域共計255個學科(剛剛核實,最新數據),JCR分區把所有期刊按各個學科領域分類后,以上一年度的IF為標準,平均分為4等分,即是Q1~Q4區。
需要注意的是,同一個期刊可能出現在多個學科中,在某個學科為Q1區,但在另外一個學科中則可能為Q2區。
JCR分區由于Q1區數量太多,難以體現真正高水平期刊的分量,所以應用也不是太多。
3、中科院分區(基礎版)
中科院分區由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在每年10~12月份發布,自2004年首次發布以來,迄今已經成為國內應用最廣泛,影響力最大的分區標準。
總的來說,中科院分區分為基礎版和升級版兩個版本,每個版本又分為大類分區和小類分區。
這里我們先談談基礎版。
基礎版將所有期刊分為13個大類(地學、地學天文、環境科學與生態學、農林科學、工程技術、物理、化學、生物、數學、醫學、社會科學、管理科學和綜合性期刊)。而小類則和JCR學科分類保持一致。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一本期刊可能屬于多個小類,但只會屬于一個大類。(極少數例外,例如一些晶體學期刊,像CRYSTAL RESEARCH AND TECHNOLOGY同時屬于物理、化學兩個大類)
下面來看看基礎版是怎么分成1-4區的。(比較復雜,絕對不是單純的5%、20%、50% 的區間劃分)
基礎版分區的根本依據在于3年平均IF,具體算法見之前的推文:JCR的5年IF和中科院分區的3年平均IF僅僅是時間不一樣嗎?
分區基本原則具體步驟如下:
(1)將每個學科期刊的3年平均IF降序排列,取前5%為1區。
(2)對于剩下95%的期刊,先把它們3年平均IF的總和計算出來,假設為S總,然后除以3,得到一個閾值S=S總/3。
(3)現在我們要從剩下95%的期刊中分出2/3/4區,且保證每個區里所有期刊3年平均IF的總和都等于上面的那個閾值S。
也就是說,從剩下95%的期刊中的第一個開始數,數到第n個,這n本期刊的3年IF總和剛好等于S,那這n本就是2區。
同樣的方法,接著往下數,分出3區和4區。
不過,如果你以為這樣就分好了,那就太天真了。有沒有注意到我上面的步驟用的是“分區基本原則”?
實際還是有區別的!
因為,從2016年開始,中科院分區將綜述期刊單獨拿了出來進行分區。原因在于即便同一領域,綜述期刊的IF也普遍更高,所以需要提高原創期刊(非綜述期刊)分區權重。
所以,下面才是真正的期刊分區方法:
(1)按上面的基本原則,將所有期刊(綜述期刊和原創期刊一起)分為1~4區,這個分區我們稱為第一標準。
(2)按上面的基本原則,將所有原創期刊分為1~4區,這個分區我們稱為第二標準。
(3)最終分區,綜述期刊使用第一標準,原創期刊使用第二標準。
所以這樣會造成如下現象:
(1)原創期刊分區時由于減少了綜述期刊的競爭,所以某些期刊在第一標準中沒有進入1區,但最終按第二標準還是能夠進入1區。這也是我們經常發現為什么有些2區綜述期刊IF比1區原創期刊IF高的原因。
(2)因為更多的原創期刊進入了1區,所以1區期刊的數量可能高于5%。
可是,你以為這就結束了么?還是太天真了,還記得2018年NC和PNAS被分為2區引起的風波嗎?
所以,2019年中科院分區對綜合性期刊又制定了一套單獨的標準。
方法如下:
(1)將綜合性期刊上的每一篇論文都進行分類,分到相應的一級學科。
(2)計算該期刊各個學科論文的篇均被引數,然后和該一級學科的分區閾值對比,給出該期刊在該一級學科的分區。
舉例:PNAS上面的所有論文有280篇被歸為化學學科,這280篇論文的篇均被引為11.7,而化學學科的1區閾值為6.12,所以PNAS在化學學科為1區。
同理,可以得到PNAS在物理、材料等學科的分區。
(3)根據上述各一級學科的分區結果,引入一個數值Z。
Z=(∑nizi)/(∑ni),其中,ni為該期刊在學科i的發文數,zi為該期刊在學科i的分區。
最后Z值落在下面哪個區間,這本期刊就是幾區。
1區:[1, 1.5]
2區:(1.5, 2.5]
3區:(2.5, 3.5]
4區:(3.5, 4]
這樣,PNAS和NC順利重回一區,真是皆大歡喜。
4、中科院分區(升級版)
2019年(其實是2020年初),中科院推出了分區升級版,其和基礎版有何不同呢?
主要體現在:
(1)基礎版只包含SCI期刊,而升級版還包含了SSCI期刊。
(2)升級版大類學科數從13個增加為18個,即:地球科學、物理與天體物理、數學、農林科學、材料科學、計算機科學、環境科學與生態學、化學、工程技術、生物學、醫學、綜合性期刊、法學、心理學、教育學、經濟學、管理學和人文科學。
這里最為喜聞樂見的是材料和計算機被單獨拿出分區,給飽受壓迫的傳統工科長出了一口氣,很多一直沒有一區的領域終于有了自己的一區。
(3)分區的依據不一樣,基礎版來自于3年平均IF,而升級版來自于期刊超越指數。
這個期刊超越指數是什么呢,簡單來說,是指某本期刊論文的被引頻次高于相同主題、相同文獻類型的其它期刊的概率。
具體來說,實在過于神秘與復雜,以我有限的數學知識,根本看不懂那個公式,這里就不多說了,反正得要中科院分區自己的程序來算。
最終,和基礎版的分區相比,升級版中82.17%的期刊分區沒有變化,8.91%的期刊分區上升。
近3年,中科院情報中心會同時發布基礎版和升級版,至于具體采用哪個版本,需要看各個單位的政策。而從2022年開始,將只發布升級版,所以升級版還是大勢所趨。
5、對國產期刊的扶植
2019年的中科院分區中,不管是基礎版還是升級版,都體現了支持國產期刊的思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提升國產期刊入選高區位的比例;
(2)將國產ESCI期刊納入分區表;
(3)對部分弱勢學科期刊進行升區。
在各類資訊日新月異的今天,網絡上的很多東西都已經難以反映目前的最新狀況,希望這篇文章能夠正本清源,給大家帶來一點幫助。當然,老鐵知識所限,如果有何錯漏之處,請在留言區指正。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