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北京市科學技術獎首次設立突出貢獻中關村獎、杰出青年中關村獎、國際合作中關村獎,薛其坤、胡偉武等11位專家榮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首屆人物獎。
同時,北京市科學技術獎首次分設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共154項成果獲獎。包括自然科學獎15項,其中一等獎5項,二等獎10項;技術發明獎12項,其中一等獎6項,二等獎6項;科學技術進步獎127項,其中特等獎1項,一等獎33項,二等獎93項。
獲獎名單來嘍!開不開心?期不期待?一起來看~
突出貢獻中關村獎
杰出青年中關村獎
國際合作中關村獎
突出貢獻中關村獎獲獎者
薛其坤,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研究方向為凝聚態物理。
薛其坤在實驗上率先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近十年國際凝聚態物理領域的重要發現之一;在鈦酸鍶表面的單層鐵硒薄膜中發現了遠超體相材料的超導轉變溫度,開啟了國際高溫超導領域一個新的研究熱點方向。
胡偉武,龍芯中科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微處理器設計、計算機系統結構。
胡偉武主持研制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龍芯系列處理器,應用于各信息基礎設施關鍵領域,為我國構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術體系和產業生態作出了突出貢獻。
杰出青年中關村獎獲獎者
文再文,北京大學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最優化算法與理論。
文再文解決了復合函數優化和流形優化中幾個重要算法設計和理論分析難題,發展了隨機半光滑牛頓法和正則化牛頓法,成果成功應用于機器學習與數據科學中,推動了運籌學和相關應用數學領域的發展。
江穎,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教授。研究方向為表面物理和掃描探針顯微學。
江穎成功研發了一套新型掃描探針顯微術,國際上首次實現了最小的原子“氫原子”的直接成像和定位,并將該技術應用于水/冰的微觀結構和特性研究,開辟了原子尺度水科學的新研究方向。
郭玉國,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方向為能源電化學與納米材料。
郭玉國研制出高容量納米硅基負極材料和高倍率正極材料,實現了規模化制備及在新一代鋰離子動力電池中的應用,提高了電動車的續航里程和快速充放電能力。
陳鵬,北京北方華創微電子裝備有限公司射頻工程中心總經理。研究方向為射頻與等離子體技術。
陳鵬帶領團隊開發出電感耦合、電容耦合等離子體技術,雙頻低損傷磁控濺射技術等多個射頻與等離子相關的技術,研發出射頻等離子系統,該系統是刻蝕機和PVD設備中的關鍵系統,使開發的刻蝕機和PVD打破了國外壟斷,實現量產。生產的刻蝕機、PVD等裝備在中芯國際、長江存儲等主要集成電路生產企業應用。
更多內容請: 閱讀原文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