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上海市政協委員疾呼論文查重“已經到了逼迫學生造假的地步!”的文章在網絡上熱傳。
文章指出,為降低重合率以達到學校的規定,學生逐漸找到了應對之策。
比如刪除本不該刪除的文字,把論文改得不像論文;文字顛倒,讓語句變得不通順;刻意改變一些客觀事實;在文字中故意加入一些不必要的修飾語;采取截屏轉化為圖片插入文中等。
甚至有的學生會撰寫兩個版本的學位論文,一個作為查重用,一個作為最終答辯用。
實際上,論文查重實施以來,依然有不少學術不端的新聞見諸媒體。
于是,不少人開始質疑,依靠技術進行查重是否因為學校“偷懶”?這樣做又能否守住學術誠信的底線?
設置論文查重并非“懶政”
中南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教授喻海良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認為:“依賴技術查重并不是因為導師沒有時間管理學生,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幾乎所有導師都會關心學生的學業問題,但有些學生會偷懶,平常不看文獻、不做實驗、不分析數據,論文自然沒有辦法寫。特別是有些學生以為自己的想法就是對的,完全不聽導師的建議,這樣做出來的數據可能完全是錯誤的。”喻海良說,如此一來,上述情況畢業學生的論文很難說沒有問題,“所以,查重主要是針對這些問題學生和問題導師”。
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操太圣也認為高校要求論文查重并不意味著“懶政”。
所謂“懶政”,是指導師、匿名評審專家和答辯委員對學生論文質量的判斷不是基于自身認真研讀完成,而是將之交由第三方(如查重工具)處理,最終的判斷也主要是基于第三方的結果得出。
“而實際上,目前高校論文查重,僅僅在是否符合規范層面進行,并不能完全取代專家們后期作出的專業判斷。”操太圣告訴《中國科學報》。
與此同時,由于現在的研究文獻汗牛充棟,導師在指導學生論文、評審專家和答辯專家在評閱學生論文時,都無法保證熟悉該論文涉及的所有文獻資料。
操太圣認為,從這個角度看,查重作為一種手段,的確先期做了比對學生論文與其他文獻重復率的工作,避免了學位論文可能存在的抄襲等學術不端現象,讓專家們更加集中精力在論文選題、論述、方法、創新性等方面進行專業判斷。
但他也同時指出,若利用不當,查重工具也可能帶來負面效果:其一,查重可能成為一項帶來經濟收益的產業,讓學術性工作產生異化。
其二,查重本為一種服務于論文質量的評價手段,但隨著其影響力越來越大,有可能成為目的本身,導致本末倒置。
其三,查重跟問責制和績效評價疊加在一起,對于高校教師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影響到教師的專業性。
查重陷阱重重
每年指導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時候,喻海良在交終稿時都會向學生反復強調,不要從電商網站購買查重的服務。
“據說,有學生發給賣家論文電子稿,賣家轉手又賣給了別人,類似于論文代寫服務之類的,結果被別人發表或者公布在網上了,從時間上論定,原創論文的這個學生就變成抄襲者了。”喻海良說。
那么,如果避開網絡電商,使用正規查重軟件、提交真正原創的文章就萬事無憂了嗎?
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不同查重軟件檢測到的論文重復率不同。
一位網友在網絡上吐槽,在網絡付費的論文查重軟件中,他的論文重復率被檢測出不到5%,但一款免費查重軟件卻給出了24%的數字。
其次,原創內容也可能被定義為抄襲。
在某電商網站銷售的付費查詢服務中,明確對“原創內容被查重標紅”與“抄襲內容沒有被檢測出”兩個問題作出答復。
前者是因為每年有成千上萬的畢業論文和職稱被收錄,或許恰巧就有查詢者的遣詞造句習慣相似,于是系統將其中相似的內容標紅;至于后者,或許是因為檢測系統內的論文庫與對比庫是兩個獨立的部分,被抄襲的文章沒有被收錄。
總之,抄襲沒有被發現。
不僅用中文寫作時會遇到原創被當作抄襲的情況,用英文寫作更甚。
喻海良曾在一篇科學網博客中寫道,他向某國際期刊投了一篇學術論文,論文有多處要求修改。其中一項就是論文中文字和已發表論文的文字中有14%的重復率,“要求修改,使再次查重后的結果低于5%,才能進入下一個流程”。
喻海良“一頭霧水”,因為論文是百分之百的原創,何以有這么高的查重率呢?
打開對方提供的對比文件后,他發現論文中的單位詞句、英文表達中的固定搭配短語、已經表明的引用觀點以及專業名詞都被當做了重復的部分。
對于英文抄襲一事,南方某高校理學院副教授顧曼也頗有感觸,畢竟英文不是母語,不敢如中文一樣,自信地造出“喜大普奔”的詞句,所以只能模仿同行的句式,由此被認為寫作動機不足,甚至有些專業被定義為抄襲,實在冤枉。
論文查重卡住了誰的脖子
既然查重并不能對論文進行科學的評價,那么是否還有必要進行論文查重呢?
顧曼認為,現階段查重十分必要,“因為高校學科門類多、學生多,畢業論文時間緊、任務重。在人才培養模式不做深入調整的情況下,高校只能如此。”
顧曼對《中國科學報》說,“查重引起的各種問題,并不是查重本身導致的,而且只是現階段的問題,如果教師、院系、高校能夠在落實嚴出時不用顧忌太多,即便不查重,也很難出現抄襲現象。”
喻海良今年指導的幾個本科生論文查重率都小于3%。他認為,對于認真負責的老師和努力學習的學生而言,查重確實是一份多余的工作,但從維護學校聲譽的角度看,這個過程是必要的。
“如果一所高校出現個別不負責任的教師或偷懶的學生,一旦被媒體曝光,對學校的聲譽影響較大。”喻海良表示。
此外,“嚴進寬出”一直是社會上對我國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內的培養模式的概括。
“這種基本上沒有淘汰率的管理和培養模式,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生用在讀書上面的時間和精力也就相對有限。”操太圣坦言。
在北京一所高校任教的副教授張強更是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直言:“現在高校的標準只卡老師,不卡學生,但是學習到底是老師的事情還是學生自己的事情?”
多維度保證論文質量如果僅將查重作為評價論文的手段之一,而非評價其學術誠信的道德底線和導師評價其論文的最終標準,那么就需要更多維度的評價體系保證論文質量,甚至在本科教育階段就要融入對論文寫作的培養。
“比如,在大三階段開展科學論文寫作的相應課程,教授論文寫作的范式,如何查文獻,畫圖,甚至學術寫作道德等內容。”而且,顧曼建議,還可以將某些與論文相關的競賽成績作為申請畢業論文免修的條件。
例如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的成果形式也要提交相應的論文,可否允許獲獎或者幾等獎以上學生畢業論文免修?
她同時建議,建立開放的畢業論文選題庫,選題可以來源于用人單位或者學生自主題目。前者為社會所需,后者則是學生針對現實的思考。
學生選定題目后,再聯系相關專業教師,并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畢業設計與撰寫畢業論文。最后提交上去的畢業論文,允許企業進行查閱。
“畢業論文應該是一個學生綜合能力的體現,企業可以將相關論文,作為招人的一個參考。通過激勵,學生會自發地對畢業論文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論文的質量自然也會得到提高。”顧曼說。
操太圣也認為,面對龐大的本科畢業生人群,有效的論文指導常常得不到保證,論文寫作、指導和答辯流于形式,論文質量堪憂。“對此,除了面向少數人設置的科研項目外,更重要的是改革教學方式,實施科教融合,讓絕大多數學生在探究性學習、撰寫論文的過程中熟悉科研的基本流程,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打下一定的科研基礎,從而在撰寫畢業論文時有一個較高的起點,導師也更容易開展有針對性的指導。”
至于政策方面,喻海良表示,一刀切地看查重率,確實是不合理的。特別是有一些引用,如果增加了參考文獻,即使是“原文”,也可能是合理的。
最合理的方式是當查重率超過一定數值時,作者可以申請專家評審,以此避免“物極必反”的情況。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3558-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
點擊排行
PPT新聞
“海洋金屬”——鈦合金在艦船的
點擊數:5768
腐蝕與“海上絲綢之路”
點擊數:4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