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逐步成為世界頭號科技強國的過程中,統籌國家安全和發展需求,建成了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國家實驗室體系。美國各類國家實驗室服務國家發展和國防安全的主要做法,值得在建設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機構的歷史進程中借鑒。
美國國家實驗室服務國防需求的方法及啟示美國國家實驗室建立伊始,就是美國戰略科技力量的主要支撐,是美國保持國防科技長期領先優勢的重要支柱。美國國家實驗室由相關聯邦政府部門分別建設和監管。按照美國聯邦政府研發中心的資助范圍統計,美國國家實驗室共 42個,資助部門包括能源部、國防部、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國土安全部、國家科學基金會、衛生與公共服務部等 11個。其中,國防部資助的 10個國家實驗室、國家航空航天局的 1 個國家實驗室、能源部資助的3個核武器研發國家實驗室,屬于國防領域的國家實驗室。
美國國防領域國家實驗室的管理模式1)聚焦國防需求。為了強化國家戰略實力,美國從 20世紀 40年代開始建立國家實驗室制度,作為支撐國家戰略目標的科學研究核心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美國相繼建立了國防應用、物理、能源、生物技術等領域的十余個國家實驗室。創建伊始,美國國家實驗室主要圍繞國家使命,體現國家意志,應對國家重大、緊迫戰略需求,定位為依靠跨學科、大協作和高強度支持開展協同創新的研究基地,滿足國家安全需要,以高水平原創成果支撐國防安全。例如,林肯實驗室的建立源于雷達技術研究;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則源于核武器研究。
2)委托地方機構代管。美國國家實驗室管理模式可分為三類,一類是國有國營(government-owned and government-operated,GOGO)模式,政府擁有資產、政府管理,工作人員和管理者均為政府雇員;另一類是國有民營(government- owned and contractor-operated,GOCO)模式,政府擁有(或租用)資產、委托承包商(包括企業、大學和非盈利機構等)管理;第三類是民有民營(contractor- owned and contractor- operated,COCO)模式,政府提供資助,承包商擁有并管理資產。在國防領域國家實驗室中,能源部下屬的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和桑迪亞國家實驗室 3個核武器研發國家實驗室,屬于國有民營模式,分別由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安全公司、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安全公司和桑迪亞公司運營管理;NASA下屬的噴氣推進實驗室,由加州理工學院運營管理,也屬于國有民營模式;國防部下屬的 10個國家實驗室,均屬于民有民營模式,其中,麻省理工學院運營管理林肯實驗室、卡內基梅隆大學運營管理軟件工程研究所,其余 8個由非營利機構負責運營管理。
例如,國家實驗室軟件工程研究所(Software Engineering Institute,SEI)由美國國防部資助,卡內基-梅隆大學代管,其主要研究領域是軟件工程、系統工程、網絡安全和其他計算機領域,除此之外還引導私營部門的創新成果應用到政府和國防部門。作為資助方的美國國防部主要通過國防研究與工程署下屬的實驗室管理辦公室制定年度管理程序,簽署資助協議,對 SEI進行工作監督、職責劃分、需求說明、研發資金支持等,同時對于偏離 SEI核心工作的研究事項,向負責采辦、技術和后勤的國防部副部長辦公室進行說明??▋然?梅隆大學作為運營方,通過設立的 SEI理事會和首席專家辦公室對SEI進行監管。SEI理事會主要向 SEI主任提供咨詢,除此之外還監測 SEI活動并向卡內基-梅隆大學教務長報告,提出改進建議;首席專家辦公室下設首席技術官,其主要成員為對 SEI 做出杰出貢獻的個人,主要致力于確保 SEI能夠持續完成國防需求以及國防部賦予的使命。
3)通過實驗室委員會實現需求主導。每個國家實驗室都設立一個委員會,決定該中心主要研究方向和經費預算水平,主要目的是確保實驗室的研究方向滿足國防需求,符合國家安全需要,并保證實驗室聚焦本領域核心關鍵技術。例如,林肯實驗室的國防部聯合顧問委員會,按年度和 5年合同周期審核實驗室的目標和項目;2019年,成員共 9人,主要由國防部、軍種及其他相關部門高級官員、高級專家組成。
4)為國家實驗室提供穩定充足的經費支持。聯邦政府的資助是國家實驗室的主要經費來源。據統計,國家實驗室承擔的研發工作占美國基礎研究的 18%、應用研究的 16%和技術開發的13%(約占科技創新活動的 1/6)。這些實驗室年度經費總額約占聯邦政府研究與開發經費的 1/3,說明實驗室投入強度比其他科研機構高 1倍左右。除直接獲得聯邦預算支持外,國家實驗室還可以申請競爭性項目以獲得其他渠道的經費支持。以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為例,該實驗室2017年的研發經費,82%來自能源部,14%來自國防部,其余4%來自其他聯邦政府部門。
例如,林肯實驗室是由美國國防部資助,麻省理工學院代管。共設置了 8個技術部門,每個部門下設若干具體工作小組,并且有 6個服務部門為技術工作提供支持。此外,還成立了由國防部負責研究與工程的助理部長及軍種重要官員等組成的聯合咨詢委員會,負責審核實驗室的項目建議及開展年度評審。林肯實驗室的主流業務方向始終聚焦美國國防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研究雷達技術;20世紀 60年代研究衛星通信系統,70年代涉足交通管制領域,90年代開始研發單光子激光雷達;2000年以來研究衛星對地圖像處理。林肯實驗室長期獲得軍方巨額經費投入。2016年,聯邦資助的研發中心年度數據表明,林肯實驗室年度研發投入(R&D)經費合計 9.5 億美元,其中 9.4 億美元來自于聯邦政府的資助。在聯邦政府的資助中,國防部資助 8.5億美元,占年度 R&D經費的 89%,占聯邦政府資助經費的90%。
美國國家實驗室管理模式的主要特色1)實行主任負責制。實驗室實行主任負責制,下設若干學部或研究中心,各學部或研究中心負責人對實驗室主任負責。實驗室多采用矩陣式管理結構,縱向上,根據管理和學科的需要把實驗室分為若干部門,在部門內設立分部門,橫向上,根據項目需求組建研究團隊,促進資源的高度開放共享和人才的順暢流動,更加靈活、快速的完成大型研究任務。
2)建立質量控制體系。實驗室有嚴格的質量控制體系。
首先,實驗室實行同行評議制度。為了進行合理的資源分配和使用,實驗室普遍選擇同行評議制度。一種是從申請項目中擇優立項的立項評議;另外一種是針對正在實施的項目或項目成果進行的跟蹤評議。
其次,聯邦政府主管部門負責對所管轄的實驗室進行評估,批準實驗室內部設立評審委員會。評審委員會大部分由業界資深專家組成,且相對獨立,主要負責對實驗室運作管理成績、科研水平、科研質量以及研究方向與資助部門規劃的符合度等進行評估,以確保實驗室工作項目有效安全的完成。
3)建立資源共享制度。實驗室非常注重科研設備的使用效率,建立了資源開放共享制度,不僅對美國內部科研機構開放,也向世界其他國家科研機構開放。這些制度客觀上提高了美國國家實驗室的學術水平,提升了實驗室的國際聲譽。例如,勞倫斯伯克利實驗室建立的 184英寸回旋加速器,產生了 5個諾貝爾物理獎和 4個諾貝爾化學獎,還有 3位科學家利用回旋加速器工作所產生的新發現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
4)形成人才開放流動機制。
一是人才聘用國際化。美國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多來自美國、英國、中國、日本、印度等國家著名大學,學術造詣深,工作經歷豐富。
二是人員結構科學合理。美國國家實驗室根據不同崗位聘用合適人員,并不追求全員高學歷。研究人員一般具有博士學位,非研究人員一般以學士學位及以下的學位為主。在人數上,研究人員與非研究人員比例相當。
三是人才流動高度開放。由于實驗室采取靈活的用人政策,根據項目需要可快速聘用來自世界各地的高端人才,既為項目的高效完成提供支撐,也實現了世界高端人才的集聚。
美國國家實驗室支撐國防需求的措施1)分層級分解國防需求。國防部層級,由國防部副部長辦公室,根據美國國防部的要求、事項優先級和發展戰略,為國防部國家實驗室制定年度全額技術考核指標(staff years of technical effort,STE)和資金配額上限;通過主持由國防部資助的單位參加的年度會議,討論運營管理、事項優先級、效率改進、合作機會及其他主題。軍種層級,美國國防部按照總體的事項優先級安排國家實驗室的工作并確定優先程度;實驗室每年召開一次由資助單位和用戶參加的會議,確保下一步工作計劃滿足國防需求。
2)為各類實驗室提供項目支持。除了國防部主要資助的國家實驗室,美國的其他國家實驗室也有機會從事國防相關項目,特別是能源部資助的 3個涉核武器的國家實驗室。如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曾負責設計國防部 7個核武器系統中的 4個,海軍三叉戟導彈核潛艇攜帶的W76和 W88核彈頭、B61重力炸彈、空軍民兵三型洲際彈道導彈W78核彈頭。
3)成立機構助推兩用技術轉化。目前,聯邦政府成立了聯邦實驗室技術轉移聯合體,加強聯合體內實驗室之間、實驗室與地方政府及地方技術轉移機構之間的溝通,推進各實驗室技術轉移工作。據統計,能源部國家實驗室 2015年進行了 17000余項技術轉移相關的技術交易,向外界公開了 1645項新發明,申請了 856項美國專利。
4)通過國家實驗室支持小企業參與國防創新。美國的小企業是軍民融合工作的重要力量,同時也是國防創新力量中最活躍、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為支持小企業科技創新活動,美國聯邦政府有多項小企業計劃。國防部制定了“小企業技術轉移計劃”和“小企業創新研究計劃”。國家實驗室作為聯邦政府部門所屬機構,在支持和推動小企業計劃方面具有突出優勢。例如,林肯實驗室 2016 年的合同中有 54.6%的合同與小企業簽訂;能源部資助的國家實驗室與小企業簽訂的合同總額超過20億美元。
5)發揮高校優勢引領國防創新。美國國防部于2015年 6月,資助大學、科研院所和實驗室22個項目,以完成涉及多學科的基礎研究工作。在過去 29年里,國防部推行“多學科高校研究倡議計劃”取得了顯著成就,有效提高了軍隊科學研究能力。
啟示與建議習近平總書記在 2016年科技“三會”上提出:“要以國家實驗室建設為抓手,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必須堅持創新驅動、軍民融合,整合優化現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資源,加快國家實驗室建設步伐。
一是國家實驗室體系的頂層設計必須體現國家戰略需求。中國國家實驗室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必須加強頂層設計,體現國家意志,服務國家戰略目標,重點解決事關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全局的重大科技問題,慎重選擇重點領域和候選單位,通過強強聯合,打造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航母級”研究平臺。
二是按照軍民融合要求合理確定國家實驗室布局。國家實驗室是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形成的基礎支撐。中國擬建的國家實驗室基本上是軍民兩用的。中國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主要支撐力量來自中國科學院、研究型大學、軍工科研單位、軍隊科研機構和新型研發機構。建議按照軍地協同創新模式,深入研究國家實驗室的布局問題,包括區域布局(東/中/西部地區)、軍地布局、結構布局(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創新)等。同時,充分利用現有國家科技創新協調機制,由國家科技主管部門牽頭,發揮軍委有關機關和國防科技工業主管部門等的作用,將軍民融合發展要求貫穿于國家實驗室規劃和建設全過程。
三是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創新國家實驗室管理模式。全面推行實驗室主任和首席科學家負責制,最大程度減少行政干預;為實驗室提供國家專項基金支持,支持實驗室參加相關國家重大科技計劃項目的競爭;通過實驗室委員會或理事會,確定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為一線科研人員提供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薪酬和激勵。
四是將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納入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統籌考慮。20世紀 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在軍工單位、研究型大學、軍隊科研機構陸續建成了一批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建議將上述實驗室作為基本支撐,納入國家重點實驗室總體布局方案統籌考慮,與國家實驗室形成“金字塔”式的支撐結構。
五是抓緊推進軍地大型科研設施和儀器共享制度。美國國家實驗室已經建成了大型科研設施和儀器資源共享制度,并通過資源共享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國家實驗室建設正處于起步階段,國防科研部門已擁有大量大型先進科研設施與儀器,應統籌搞好軍民科技領域大型科研設施與儀器的兼容對接和建設工作,逐步把國防領域大型科研設施與儀器納入國家網絡管理平臺,實現軍地之間資源互動共享,推動科研資產建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六是鼓勵科研人才自由流動。美國國家實驗室十分注重和鼓勵大學、科研機構、企業間科研人員的自由流動,極大地推動了創新成果的產出、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工作。中國國家實驗室建設過程中應當把握科技創新人才管理規律和科技創新趨勢,探索建立開放、自由的人才流動模式,鼓勵科研人員在滿足條件的情況下,帶項目、帶經費、帶成果,以團隊或個人的方式,在大學和實驗室,甚至是企業和實驗室之間進行交流轉移。
七是完善評估評價機制。美國國家實驗室實行“對失敗者寬容”的政策,為長期性、重大型科研成果的產出提供了保障,不會因為某些研究進展緩慢就取消研究經費。中國國家實驗室建設過程中,應當完善現行的科研評價激勵制度,根據研究的類型、性質、難度、周期等要素,探索不同的評價激勵方式,合理寬容失敗,激勵科研人員向高風險、高難度、看似不可能實現的目標發起挑戰,鼓勵和解放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
國家實驗室是國立科研機構的特殊組織形態,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主要支撐,是原始創新的引領力量。國家實驗室應國家戰略需求而建立,隨國家戰略需求變化而演進,體現國家意志,承擔國家使命。美國在逐步成為世界頭號科技強國的過程中,統籌國家安全和發展需求,建成了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國家實驗室體系。美國各類國家實驗室服務國家發展和國防安全的主要做法,值得在落實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建設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機構的歷史進程中借鑒。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3558-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