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日,“華為”、“備胎”計劃、“極限施壓”等成為大家的焦點話題,學術期刊界也不例外。昨日就看到一個群里在熱議這個話題,從字里行間可以感到大家的焦慮,焦慮的背后甚至還有隱隱的慌亂和惶恐。有這種情緒很正常,因為包括筆者在內的期刊人確實不知道如何面對危機。筆者就此問題大致梳理了一下思路,總結了以下幾點,供各位同行批評指正。
第一,加強與期刊相關的知識產權研究。微信公眾號“寧南山”發表的文章“美國禁令與華為極限生存簡析”中提到,華為手機的重要供貨方ARM,雖然由日本軟銀控股,但因為其使用到了美國知識產權,同樣也受到了美國的管轄。這對筆者有很大的啟示,以往我對一個公司的理解更多的是控股方,對于知識產權管轄很少關注。此次華為事件,讓我們深切體會到了“知識產權”的巨大威力。
再看我國的學術期刊,絕大多數的英文期刊都在與國外出版公司合作,在這個過程中,版權的歸屬是否會產生異議?即便期刊和論文的版權有過規定,那么相關的數據、圖片、表格甚至修改前和修改后的文章是否存在版權問題?在微信、微博、推特、Facebook等多平臺分發的過程中是否存在知識產權問題?諸如此類的問題,我們都要深入研究。要把這些問題研究清楚,只靠我們編輯是不夠的,必須引入專業的、高水平的、有國際背景的法律從業者和知識產權研究者參與其中。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的學術期刊真正實現國際化,這也是“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應有之意。
第二,虛心向國外同行學習。國外的期刊出版比我們強,向強者學習我們才能更強。以往,我們似乎習慣于以客戶的姿態,聽國外出版商或數據服務公司介紹他們的產品。現在,我希望能有機會深入了解國外同行的工作機制、人員選聘、資本運作甚至盈利模式等。他們不應該只是我們的產品提供者或業務服務者,更應該成為我們的老師。
這些公司大都會有一定數量的中國員工,他們也是中國期刊人的一部分。這些人學歷高、英語好、具有國際視野,相當一部分還有海外留學背景,甚至可以說是中國期刊界的優秀代表。相信他們會成為我們的好老師。當然,我們并不排斥向“純老外”學習,交朋友嘛,越多越好嘍。即便華為在美國的如此重壓之下,任正非還是真誠的感謝了美國朋友的支持和幫助,我們期刊界也應該張開手臂,向所有能幫助我們的人發出邀請。
第三,創辦更多的英文期刊。美國為什么要向華為施壓?因為他們害怕華為。為什么害怕華為?因為華為足夠強大。相比去年的中興,華為為什么能夠正面迎戰?還是因為強大!強大到很多公司,甚至一些國家離了華為,通信系統就玩不轉了。
交流和融合是世界的大趨勢,即便走一段彎路,這個趨勢也是不會變的。我們辦英文期刊就是因為英文是世界通行的學術語言,辦英文期刊可以更好的與國際學術界進行交流。寧筆老師曾經在很多會上說過,中國應該有1000本英文期刊,我完全支持這個觀點。只有我們達到一定規模,具備一定體量,才能有抗壓的能力,才能有談判的底氣。所以,我們還要繼續努力,創辦更多的、更優秀的英文期刊。
第四,提升期刊編輯的自身能力。我以前曾在文章中提到,期刊界要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現在,我覺得,要吸引優秀人才,首先要將自己變成“人才”。目前正處于我國學術期刊大發展的前夜,只要我們找準位置,埋頭苦干,不敢說“人才”,當個“專才”是沒問題的。而且,期刊界一直也不乏人才。放眼望去,老中青三代,都有很多“優秀人才”的代表。他們都在為中國期刊事業的發展扎扎實實的努力奮斗著。我們要有從我做起、由我開始的勇氣和魄力!
曾經,我聽過一句讓我熱血沸騰的話“中國強大,有我”。
今天,我希望我們每一個期刊人都能在心中喊出“期刊發展,有我!”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3558-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