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人類社會進步以及產業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新材料的研究代表著人類對物質的認知和應用向著更深層次延伸的方向。它的發展,在促進信息、能源、生物等技術革命的同時,對制造業、運輸業、服務業乃至個體生活方式的轉變都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
長期以來,新材料產業的創新中心主要集中在美國、日本和歐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這是因為它們擁有絕大部分的大型跨國公司,比如,新材料領域耳熟能詳的陶氏杜邦、康寧、3M、帝人、東麗、東洋紡、巴斯夫、盈創、索爾維、帝斯曼等。這些大型跨國公司在經濟實力、核心技術、研發能力、市場占有率等多方面占據絕對優勢,并通過持續創新在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新材料市場中保持著主導地位。技術領域全面領跑的國家是美國,日本的優勢在化工新材料、電子信息材料、高分子材料等領域,歐洲則在結構材料、光學與光電材料、生態環境材料等方面。
目前,中國處于新材料產業的全球第二梯隊,在半導體照明、稀土永磁和人工晶體材料等細分領域具備一定的優勢。但是,由于我國新材料產業起步較晚、原始創新能力不足,核心技術與專用裝備水平相對落后,關鍵材料的保障能力也存在不足,使得國內新材料產業整體仍處于發展階段。目前,國內新材料產業的發展主要聚焦兩大主題:一是實現關鍵戰略材料的自給自足,在產業鏈核心領域避免“卡脖子”現象的發生;二是緊跟全球前沿新材料的發展動向,抓住前沿新材料創新發展的契機,實現我國新材料領域的跨越式發展。
在關鍵戰略材料領域,以集成電路產業為例,我國雖然誕生出如華為、小米、OPPO、Vivo、聯想等眾多消費品牌,但在上游半導體領域卻始終受人掣肘,國產化率和自給率水平不高,每年花費在半導體領域的進口資金超過2200億美元,而且這一數字還有繼續擴大的趨勢。關鍵戰略性材料長期受制于人,不僅會使我國在對外貿易中處于不利地位,更嚴重的是將會影響行業乃至國家的安全,去年發生的“中興事件”則是從正面給我們敲響了一記警鐘。除了集成電路領域,我國目前在很多技術領域也存在著“受制于人”的現象,《科技日報》也專門撰寫文章梳理了幾十項受限的材料和領域,警醒著國內的科研工作者去突破。
技術密集、資本密集是新材料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發達國家憑借先發優勢搶占了新材料產業發展的第一波浪潮,為了繼續保持其在該領域的技術壟斷地位,也勢必會持續進行技術革新。例如,日本的豐田公司集結了超過百人的研究團隊攻關全固態鋰電池技術,并且希望可以在2022年實現量產;美國政府制定并實施了NNMI戰略計劃,通過成立14個先進研究機構,引導半導體、高性能纖維、智能制造等先進技術向產業靠攏。新材料產業的發展日新月異,前沿新材料也必將是各國今后重點發展的領域,精準定位下一代新材料的發展方向是我國實現技術“并跑”甚至超越的絕佳時機。
作者簡介: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戰略咨詢委員會(簡稱“材料委”),獨立的咨詢機構、國家材料領域的第三方智庫,主要承擔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方面的戰略研究和技術服務工作,微信公眾號:前沿材料(ID:FrontierMaterials),為國人打開前沿科技之門。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3558-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