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秋分,是農歷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十六個節(jié)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9月22或23日,秋分一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氣候特點就是晝夜溫差逐漸加大,氣溫逐日下降!
而對于高等教育體制中的人才評價機制,卻恰如今日的秋分,評價機制的分水嶺,不是那么洶涌,細水慢流,悄然而至。
土博與海歸
不知道什么時候,土博士與海歸總是會放到一起進行對比,而對比的結果總是土博“低人一等”。外來和尚好念經,很多情況下,土博要擁有遠比海歸更多的成果,才能享有或略低于海歸的待遇。
隨著發(fā)展,這種觀念不但沒有反轉,甚至愈演愈烈!
早期,國內的科研條件與實力確實與歐美發(fā)達國家差距甚遠,國家也意識到這種情況,給予海歸足夠的待遇,以吸引人才回國。但是20世紀、21世紀科學的發(fā)展實在是太快,各個領域發(fā)展空前活躍,國內的科研水準飛速提升,很多學科的發(fā)展不斷接近甚至超越許多歐美老牌科研強國,這個時候,早期設定的人才評價機制,就會愈加突顯當下的矛盾!
每一次的機制改革,無不是需要一個足夠的矛盾突出點,一個足夠引起重視的導火索!
導火索總是會有的
2018年8月2日,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chuàng)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tài)研究所宣布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chuàng)建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被認為開啟了我國合成生物學研究新時代。
伴隨的另一個消息是:該成果論文的第一作者博士生邵洋洋,正在申請海外博士后,原因是“從未來待遇和發(fā)展來看,優(yōu)秀博士生畢業(yè)‘最好選擇’似乎就是出國”。
該消息傳出后在朋友圈火爆了一陣,而此前,她所在的研究所一直在積極挽留,事情到此并不會對評價機制產生影響,然而,轉機來了!
在隨后中科院舉行的一次科研成果新聞發(fā)布會上,中科院院長白春禮院士針對上述事件發(fā)表看法:對于做出重大貢獻的青年學者,要不唯“出身和經歷”,真正做到“英雄不問出處”,給予他們與海外優(yōu)秀人才同等甚至更高的科研經費和生活待遇。
對于現有的人才評價機制,白院士同樣給予了非常直面的看法,當前人才評價和激勵政策過度看重“經歷”和“出身”,而忽略了科研水平和科研貢獻這個本質,有失公允,這對于剛剛走上科研道路的年輕人,可能會影響他們正確科研價值觀的建立。
對于中科院系統之外的評價,如“千人計劃”“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的評審,白院士認為中科院要積極建議,但首先可在中科院系統內,打破常規(guī),不拘一格降人才。“對于做出重大貢獻的青年學者,尤其是博士生和博士后,要采取特殊政策,給予他們與海外優(yōu)秀人才同等甚至更高的科研經費和生活待遇,必要時特事特辦,使研究生不必為了‘海歸’標簽而出國”。
此乃廟堂惜才,心系土博,春天似乎要來了!
另一個重要節(jié)點:沒有論文也能評教授
9月10號前后,南京理工大學56歲的應用數學系教師黃振友由副教授評上教授,著實刷爆朋友圈,新華社也專門報道了這個消息,一次普通的職稱評定,為什么會在朋友圈刮旋風?
直接原因是黃老師教學備受好評,但論文不占優(yōu)勢,自1999年以來一直是副教授,今年成為南京理工第一位“教學為主型”教授。“第一位”沒什么值得夸贊的,相反是值得深思的,因為今年都已經是2018年了!
而南京理工是2016年啟動實施職稱評審改革,相信黃老師不是唯一的一個,同類型的老師應該還有不少,這條消息在朋友圈的“火”,必然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的大家的共鳴,事情本來就該這樣的,卻沒這樣!
要相信作為 “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的重點大學,職稱評審改革不是說改就可以改的。
政策雖然姍姍來遲,但是總算來了!
9月21日教育部的重錘
“長江學者”有了新的管理辦法,包括針對個人的方案,針對申報單位的約束,就如之前我們推送的文章中描述的那樣!
“針對個人的方案
1、新的管理辦要求使用長江學者稱號時必須注明入選年度。
2、聘期結束后不得在項目申報、評審評價中使用稱號。
3、建立“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退出機制,違反師德師風、學術道德規(guī)范,情節(jié)嚴重的,強制退出。
4、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和青年學者每學年需講授一門本科生課程,并且在每年核查受聘專家到崗情況時,教育部還將同時核查教學工作完成情況。
5、對于無法完成聘任合同、不按合同履約、違規(guī)違紀等情況實施退出的,一律撤銷稱號。
6、《管理方法》提出,解約退出的,自退出之日起2年內不得再申報國家、各部委高層次人才計劃和榮譽稱號;強制退出的,不得再申報各類人才計劃和榮譽稱號。
7、每年聘任特聘教授150名左右,聘期為5年;講座教授50名左右,聘期為3年;青年學者300名左右,聘期為3年。
政策傾斜
本次新發(fā)布的《“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管理辦法》明確提出了長江學者向改革傾斜、向一流傾斜、向西部和東北地區(qū)傾斜、向青年傾斜、向哲學社會科學傾斜等方向。
針對高校科研單位的約束
高校若存在違規(guī)引進人才,片面依賴高薪酬、高待遇競價搶挖人才,產生惡劣社會影響的等情形,教育部將對高校進行通報批評。
情況嚴重的停止下一年度“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推薦資格。
總的來說,就是鼓勵東部地區(qū)優(yōu)秀人才到中西部、東北地區(qū)高校應聘,東部地區(qū)高校不得招聘中西部、東北地區(qū)高校人選。從國內其他高校招聘候選人的,需由候選人工作單位出具同意函。
中辦、國辦印發(fā)《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
隨著國內的科研實力不斷提升,重大的科研成果頻出,現有的人才評審機制,會越來越多的出現一些矛盾點,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勢在必行!
中辦國辦在7月份印發(fā)的《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對“三評”(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進行了監(jiān)督評估和科研誠信建設措施作出了安排,共計4方面18項具體政策措施。

圖片來源于網絡
“三評”改革打破了“四唯”傾向——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突出品德、能力、業(yè)績導向,推行代表作評價制度,注重標志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影響。把學科領域活躍度和影響力、重要學術組織或期刊任職、研發(fā)成果原創(chuàng)性、成果轉化效益、科技服務滿意度等作為重要評價指標,建立以科研水平和實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培養(yǎng)機制。
蓬生麻中 不扶而直
任何體制的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時間的考驗打磨,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做好當下!
希望評價體制日趨完善,為人才服務,也希望國內的科研水準扶搖直上,越來越強!
更多關于材料方面、材料腐蝕控制、材料科普等方面的國內外最新動態(tài),我們網站會不斷更新。希望大家一直關注中國腐蝕與防護網http://www.ecorr.org
責任編輯:韓鑫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投稿聯系:編輯部
電話:010-62313558-806
郵箱:fsfhzy666@163.com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 QQ群:140808414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chuàng)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3558-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
點擊排行
PPT新聞
“海洋金屬”——鈦合金在艦船的
點擊數:5768
腐蝕與“海上絲綢之路”
點擊數:4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