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申請的三個重要科研項目都沒中,深刻的體會到那句話:「中了的基金申請都是相似的,不中的卻各有各的不同。」
首先是國自然項目。
申請的主要問題是:方法上沒有創新。
我申請的是一個生物口的生物信息學項目,工作內容也都是專注于解決生物問題,現有的計算方法足夠了,你跟我要方法創新干啥?計劃下次根據 RNA 修飾組學數據特點修改一個 probablistic nonnega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 模型加進來,不為解決問題,只為了看起來漂亮。
其次是某省基金的結題評優。
我申請材料走的是高逼格路線,主要是列舉了自己在研究領域的科學貢獻和開創性工作。
答辯的時候,聽到評委第一個問題我就知道自己沒戲了:「你結題論文的影響因子是多少?發了幾篇論文?」其實我的論文不少,影響因子也還可以;但可惜的是,我沒在答辯材料里突出這些內容,而且在多數論文里都沒掛這個省項目的基金號,導致這個項目的結題論文其實只有 6 篇。
所以又吃了教訓,所有文章都要掛所有的基金號,千萬別省著,誰知道什么時候用到?而且,科學貢獻要講,影響因子也不能落下,你知道評委喜歡看什么?
第三個是我牽頭的某個實驗室平臺項目。
也是沒中。之前無論是重點學科申請還是新專業申請,我走的都是 「有一說一」 的路子。
記得當年申請新專業的時候列的專業帶頭人是原系主任。原系主任是個英國教授,年齡不小了,專注于管理,近幾年的代表性論文只能拿出篇 PLOS ONE 來。
學校找的預審專家認為這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不過被我否決了。我說,專注于管理的系主任崗位并不需要一線的科研人員擔任,科研退居二線的老教授來做完全沒有問題。
材料按我的版本提交,順利通過了省里的審核。重點學科的申請我走的也是一樣的路子,有一說一,順利拿下。
不過,這次運氣就沒有那么好了。申請失敗,痛定思痛,反省自己申請到底哪一環出了問題。覺得最重要的缺陷應該是沒有真正的大牛(掛名);如果當時找幾個杰青、千人、外國的著名教授參與申請(掛名),項目通過的幾率也許會大很多。
總結一下吧。申請嘛,有虛實兩個路子。最保險的申請應該是實與虛兼顧:既能解決問題,又有觀賞性(項目一);既談科研貢獻,又列影響因子(項目二);既講究里子,又注重面子(項目三)。如果你的本子能同時唬住饒毅和王寶強,那就肯定中了。
更多關于材料方面、材料腐蝕控制、材料科普等方面的國內外最新動態,我們網站會不斷更新。希望大家一直關注中國腐蝕與防護網http://www.ecorr.org
責任編輯:王元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投稿聯系:編輯部
電話:010-62313558-806
郵箱:fsfhzy666@163.com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 QQ群:140808414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3558-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