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id="p68vv"><noscript id="p68vv"></noscript></i>
    <track id="p68vv"></track>

      <video id="p68vv"></video>
    <track id="p68vv"></track>
    <u id="p68vv"><bdo id="p68vv"></bdo></u>

  1. <wbr id="p68vv"><ins id="p68vv"><progress id="p68vv"></progress></ins></wbr>
    <code id="p68vv"></code>
      <output id="p68vv"><optgroup id="p68vv"></optgroup></output>
  2. 材料、化學一流學科高校誰的新晉院士最多(附院士簡歷)
    2017-11-30 13:25:28 作者:本網整理 來源:材料人 分享至:

     

        近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分別公布了2017年新當選院士名單。新晉院士所在的高校紛紛為其打CALL。不同于其他人才頭銜,院士的分量非同小可。剛好,前段時間公布了雙一流高校的名單。為此,材料人整理了42所化學類和材料科學與工程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今年新晉院士的情況。

        以下附上院士的個人簡歷,以饗讀者:

        中國科學院

        楊萬泰

    31.jpg

     

        北京化工大學高分子化學專業,男,1982年7月畢業于清華大學化工系;1985年3月畢業于北京化工大學高分子系獲碩士學位,畢業后留校工作,主要從事陰離子活性聚合的研究;1993年8月至1996年8月在瑞典主要從事有機材料的表面光接枝改性研究,1996年4月在瑞典皇家理工學院取得博士學位;1996年9月回國在北京化工大學從事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光聚合及可控性表面接枝聚合研究。幾年來,經過艱苦努力,提出了多種具有一定理論高度和學術價值的構思思想,形成了獨特的研究領域。

        主要研究領域:高分子材料合成、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光聚合及可控性表面接枝聚合、聚合物表面改性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開發、梯度引發自由基聚合、光引發乳液聚合。

        網站:http://www.cmse.buct.edu.cn/szdw/jsfc/xddfzgcx/7685.htm

        代表論著:

        Deng J P, Yang W T, R?nby B. Auto‐Initiating Performance of Styrene on Surface Photografting Polymerization[J]. Macromolecular rapid communications, 2001, 22(7): 535-538.

        Xing C M, Yang W T. A Novel, Facile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Uniform, Reactive Maleic Anhydride/Vinyl Acetate Copolymer Micro‐and Nanospheres[J]. Macromolecular rapid communications, 2004, 25(17): 1568-1574.

        Yang P, Meng X, Zhang Z, et al. Thickness measurement of nanoscale polymer layer on polymer substrates by 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 infrared spectroscopy[J]. Analytical chemistry, 2005, 77(4): 1068-1074.

        Wang Y, Yang W. MMA/DVB emulsion surface graft polymerization initiated by UV light[J]. Langmuir, 2004, 20(15): 6225-6231.

        Wang Y, Zhong W, Jiang N, et al. Directly Fabricating Monolayer Nanoparticles on a Polymer Surface by UV‐Induced MMA/DVB Microemulsion Graft Polymerization[J]. Macromolecular rapid communications, 2005, 26(2): 87-92.

     

        張東輝

    32.jpg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物理化學專業,男,1967年1月生于浙江省。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1989年畢業于復旦大學物理系,1994年于紐約大學獲博士學位。先后在紐約大學,芝加哥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1997年應聘到新加坡國立大學計算科學系任教,2000年升為副教授;2004年被聘為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先后獲新加坡杰出青年科學家獎(2000),新加坡國家科學獎(200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外及港澳青年學者合作研究基金(2003),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2006)。

        主要研究領域:化學反應動力學理論研究。發展了多原子反應量子含時波包理論方法,建立了高精度勢能面構建方案,將反應動力學的精確理論研究從三原子體系拓展到多原子體系:解決了四原子反應體系量子散射問題,率先實現了一些代表性氣相六原子反應的精確理論計算,解決了 H2+OH, H+H2O, H/Cl+CH4 等多原子動力學過程中反應物的碰撞能、量子態、振動局域模式、同位素取代等因素如何影響反應幾率、產物量子態以及空間分布等科學問題。與實驗同行緊密合作,在 F/Cl+HD 反應中發現了新的反應共振態,揭示了其準束縛態本質,并證實共振現象在振動激發態反應中廣泛存在。

        網站:http://www.dicp.cas.cn/gkjj/lyys/zdh/201711/t20171128_4899404.html

        代表論著:

        Zhang D H, Collins M A, Lee S Y. First-principles theory for the H+ H2O, D2O reactions[J]. Science, 2000, 290(5493): 961-963.

        Qiu M, Ren Z, Che L, et al. Observation of Feshbach resonances in the F+ H2→ HF+ H reaction[J]. Science, 2006, 311(5766): 1440-1443.

        Zhang D H, Yang M, Collins M A, et al. Probing the transition state via photoelectron and photodetachment spectroscopy of H3O?[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2, 99(18): 11579-11582.

        Yuan K, Cheng Y, Liu X, et al. Experimental and Quantum Dynamical Study on an Asymmetric Insertion Reaction: State-to-State Dynamics of O (D 1)+ HD (Σ g+ 1, v′= 0, j′= 0)→ OH (Π 2, v′′, N′′)+ D (S 2)[J].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06, 96(10): 103202.

        Zhang D H, Xie D, Yang M, et al. State-To-State Integral Cross Section for the H+ H 2 O→ H 2+ O H Abstraction Reaction[J].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02, 89(28): 283203.

     

        陳軍

    33.jpg

     

        南開大學無機化學專業,男,先后主持(含參與)973、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青、重點、面上)、教育部長江學者創新團隊與“111”引智計劃、高等學校博士點基金、天津基礎與高技術重點、歐盟國際合作、企業合作等項目20余項。2002年入選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2003年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2005年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08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9年獲國家人事部等七部委“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10年任國家973納米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1,第1完成人)、天津市自然科學一等獎(2006,第1完成人)、首屆中國電化學青年獎(2007)。《Nano Research》、《Solid State Sciences》、《電化學》、《應用化學》、《電源技術》等期刊編委,中國化學會電化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主要研究領域:納米材料與能源化學、材料電化學與高能電池

        網站:http://chem.nankai.edu.cn/klaemc/ShowDetail.php-class=219&id=3586.htm

        代表論著:

        Cheng F, Shen J, Peng B, et al. Rapid room-temperature synthesis of nanocrystalline spinels as oxygen reduction and evolution electrocatalysts[J]. Nature chemistry, 2011, 3(1): 79-84.

        Zhao J, Shi J, Zhang X, et al. A Soft Hydrogen Storage Material: Poly (Methyl Acrylate)‐Confined Ammonia Borane with Controllable Dehydrogenation[J]. Advanced Materials, 2010, 22(3): 394-397.

        Chen J, Cheng F. Combination of lightweight elements and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for batteries[J].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2009, 42(6): 713-723.

        Peng B, Chen J. Functional materials with high-efficiency energy storage and conversion for batteries and fuel cells[J]. 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 2009, 253(23): 2805-2813.

        Ma H, Zhang S, Ji W, et al. α-CuV2O6 nanowires: Hydrothermal synthesis and primary lithium battery application[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08, 130(15): 5361-5367.


        岳建民

    34.jpg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有機化學(天然有機化學)專業,男,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研究組長、天然產物化學研究室主任、化合物樣品庫副主任。

        主要研究領域:具有重要生物活性天然先導結構的發現與研究。內容包括新穎結構活性天然化合物的發現、結構優化和構效關系研究、新藥研究與開發。

        網站:http://www.simm.ac.cn/jgsz/yjjg/yjs/trywhxyjs/yjmktz/

        代表論著:

        Yan X, Fan Y, Wei W, et al. Production of bioactive ginsenoside compound K in metabolically engineered yeast[J]. Cell research, 2014, 24(6): 770-773.

        Xu J B, Zhang H, Gan L S, et al. Logeracemin A, an anti-HIV Daphniphyllum alkaloid dimer with a new carbon skeleton from Daphniphyllum longeracemosum[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4, 136(21): 7631-7633.

        Zhang H, Liu H B, Yue J M. Organic carbonates from natural sources[J]. Chemical reviews, 2013, 114(1): 883-898.

        Yang S P, Zhang X W, Ai J, et al. Potent HGF/c-Met axis inhibitors from Eucalyptus globulus: the coupling of phloroglucinol and sesquiterpenoid is essential for the activity[J].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2012, 55(18): 8183-8187.

        Liao S G, Chen H D, Yue J M. Plant orthoesters[J]. Chemical reviews, 2009, 109(3): 1092-1140.


        趙宇亮

    35.jpg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分析化學、放射化學專業,男,2000年入選中國科學院“引進國外杰出人才(百人計劃)”,2001年7月起任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杰青,973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兼職教授,納米生物效應與安全性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學科研究中心副主任。2007年4月兼任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主任助理。

        主要研究領域:納米生物效應分析,放射化學。如,納米生物效應與安全性;低毒性腫瘤治療與診斷納米藥物;低毒性納米材料的分子動力學設計與表面化學修飾;核能納米技術。

        網站:http://www.nanoctr.cn/jggk/xrld/201106/t20110602_3281544.html?randid=0.8175444851317868

        代表論著:

        Zhao Y, Xing G, Chai Z. Nanotoxicology: are carbon nanotubes safe?[J]. Nature nanotechnology, 2008, 3(4): 191-192.

        Gao X, Wang L, Ohtsuka Y, et al. Oxidation unzipping of stable nanographenes into joint spin-rich fragment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09, 131(28): 9663-9669.

        Zuo T, Sun Z, Zhao Y, et al. The big red shift of photoluminescence of Mn dopants in strained CdS: a case study of Mn-doped MnS? CdS heteronanostructure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0, 132(19): 6618-6619.

        Gao X, Xing G, Yang Y, et al. Detection of trace Hg2+ via induced circular dichroism of DNA wrapped around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08, 130(29): 9190-9191.

        Wang L, Liu Y, Li W, et al. Selective targeting of gold nanorods at the mitochondria of cancer cells: implications for cancer therapy[J]. Nano letters, 2010, 11(2): 772-780.


        郭子健

    36.jpg

     

        南京大學化學生物學專業,男,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現任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院長,曾任配位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00-2010)。2016年9月,郭子建教授獲得了意大利化學會與Luigi Sacconi基金會聯合頒發的2016年度“Luigi Sacconi Medal”,表彰其在生物無機傳感及金屬藥物領域的貢獻。該獎項每年獎勵一位在無機化學領域開拓創新并取得重大成果的學者。

        主要研究領域:生物無機化學,研究內容包括:1)金屬藥物的設計及作用機理研究:新型含鉑、金、釕等抗癌配合物的設計及生物活性;臨床藥物與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等;2)金屬人工核酸酶的設計及應用:含銅、鋅等金屬配合物在核酸識別與切割中的應用;3)生命金屬離子熒光探針的設計與構筑。

        網站:http://sklcc.nju.edu.cn/showfacu.asp?id=45

        論文論著:

        Xue Z, Lin M, Zhu J, et al. Platinum (II) compounds bearing bone-targeting group: synthesis, crystal structure and antitumor activity[J].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10, 46(8): 1212-1214.

        Liu Z, Zhang C, Li Y, et al. A Zn2+ fluorescent sensor derived from 2-(pyridin-2-yl) benzoimidazole with ratiometric sensing potential[J]. Organic letters, 2009, 11(4): 795-798.

        Mao J, Zhang Y, Zhu J, et al. Molecular combo of photodynamic therapeutic agent silicon (IV) phthalocyanine and anticancer drug cisplatin[J].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09 (8): 908-910.

        Qian F, Zhang C, Zhang Y, et al. Visible light excitable Zn2+ fluorescent sensor derived from an intramolecular charge transfer fluorophore and its in vitro and in vivo application[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09, 131(4): 1460-1468.


        彭孝軍

    37.jpg

     

        大連理工大學精細化工專業,男,1978年就讀于大連理工大學精細化工專業,1982年獲學士學位,隨后在武漢染料廠工作,1983年8月起為大連理工大學精細化工專業研究生,1986年獲碩士學位,1989年獲博士學位,1990~1992年為南開大學有機化學博士后。1992年回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工作,先后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和美國西北大學做訪問學者。1995年遼寧省先進青年科技工作者,2000年“大連市十大科技青年” ,2000年被評為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 2001年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2007年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08年遼寧省首屆攀登學者。2010年遼寧省領軍人才。

        主要研究領域:功能性染料及其應用:染料分子結構與功能的調控;染料超分子體系的光誘導分子內電子轉移、電荷轉移、能量轉移;數碼打印用染料及信息記錄材料。染料熒光探針:熒光染料的識別及熒光響應的調控,熒光探針及其在生物分析、醫學診斷、環境監測中的應用。精細化學品清潔制備技術:精細化學品合成新技術、功能微球的構建技術、精細化工節能降耗新技術。

        網站:http://peng-group.dlut.edu.cn/members.htm?lightBox=Xiaojun_Peng

        論文著作:

        Peng X, Xu Y, Sun S, et al. A ratiometric fluorescent sensor for phosphates: Zn2+-enhanced ICT and ligand competition[J]. Organic & biomolecular chemistry, 2007, 5(2): 226-228.

        Wu Y, Peng X, Fan J, et al. Fluorescence sensing of anions based on inhibition of excited-state intramolecular proton transfer[J]. Th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2007, 72(1): 62-70.

        Cui A, Peng X, Fan J, et al. Synthesis, spectral properties and photostability of novel boron–dipyrromethene dyes[J]. 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A: Chemistry, 2007, 186(1): 85-92.

        Guo B, Peng X, Cui A, et al. Synthesis and spectral properties of new boron dipyrromethene dyes[J]. Dyes and pigments, 2007, 73(2): 206-210.

        Peng X, Song F, Lu E, et al. Heptamethine cyanine dyes with a large stokes shift and strong fluorescence: a paradigm for excited-state intramolecular charge transfer[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05, 127(12): 4170-4171.


        謝在庫

    38.jpg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專業,男,現任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院長,基本有機原料催化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主要從事催化新材料與催化反應化學研究工作。研制成功多產二甲苯的MXT-01 甲苯歧化與C9芳烴烷基轉移β分子篩催化劑。2017年11月,謝在庫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主要研究領域:催化新材料與催化反應化學研究工作。研制成功多產二甲苯的MXT-01甲苯歧化與C9芳烴烷基轉移β分子篩催化劑。組織了丙烯腈成套技術在齊魯石化4萬噸/年丙烯腈工業示范裝置中的國產化技術開發及上海石化13萬噸/年丙烯腈裝置擴能零版工藝包的編制工作,齊魯石化4萬噸/年丙烯腈項目獲2001年中國石化科技進步一等獎,2002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謝作偉

    39.jpg

     

        香港中文大學有機化學專業,男,于杭州大學取得理學士學位,并先后在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以及取得由柏林工業大學和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聯合培養博士學位。其后,他受聘為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并前赴南加州大學擔任博士后研究員。于1995年加入中大,由2006年起為化學講座教授,并于2013年起至今擔任卓敏化學講座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金屬碳硼烷及金屬有機化合物的合成,反應及結構研究,碳硼烷陰離子的合成及其在化學反應中的應用,小分子的活化及其大分子(聚合物)的合成。

        網站:http://www.cpr.cuhk.edu.hk/tc/press_detail.php?id=2650

        代表著作:

        Zhao D, Zhang J, Xie Z. Regioselective Insertion of o‐Carborynes into the α‐C-H Bond of Tertiary Amines: Synthesis of α‐Carboranylated Amines[J].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4, 53(47): 12902-12906.

        Xiang L, Xie Z. Conversion of (η5-C2B9H10R) TaX3 (X= Me, NMe2) to (η6-C2B9H10R) TaX′(X′= NMe2, azaallyl) in the absence of a reducing agent: synthesis and structure of tantallacarboranes incorporating an arachno-η6-C2B94?ligand[J].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14, 50(60): 8249-8252.

        Quan Y, Xie Z. Iridium catalyzed regioselective cage boron alkenylation of o-carboranes via direct cage B–H activation[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4, 136(44): 15513-15516.

        Xie Z, Wang H, Zhang J. Reversible Photothermal Isomerization of Carborane‐Fused Azaborole to Borirane: Synthesis and Reactivity of Carbene‐Stabilized Carborane‐Fused Borirane[J].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7.

        Tang C, Zhang J, Xie Z. Direct 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 Reaction of Cage B? H Bonds by Grignard Reagents: A Route to Regioselective B4‐Alkylation of o‐Carboranes[J]. Angewandte Chemie, 2017.


        田永君

    40.jpg

     

        燕山大學超硬材料專業,男,燕山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河北省首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萬人計劃”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德國洪堡學者,省高端人才,省管優秀專家,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016年度河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獲得者。

        主要研究領域:1、新型亞穩材料2、高溫超導材料3、大型鑄鍛件材料。

        網站:http://www.ysu.edu.cn/info/1092/4024.htm

     

        劉昌勝

    41.jpg

     

        華東理工大學生物材料專業,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計劃”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華東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劉昌勝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學科評委、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六屆材料學科評議組成員。 2015年7月起任華東理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主要研究領域:兼具材料、生物和化工的學術背景,主要從事生物材料的研究,包括組織修復與再生材料、納米生物材料、可注射生物材料、藥物/生物活性因子控釋等。

        網站:http://www.ecust.edu.cn/2007/0404/c226a6279/page.htm

        代表著作:

        Li J, Qu X, Payne G F, et al. Biospecific Self‐Assembly of a Nanoparticle Coating for Targeted and Stimuli‐Responsive Drug Delivery[J].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15, 25(9): 1404-1417.

        Cao L, Wang J, Hou J, et al. Vascularization and bone regeneration in a critical sized defect using 2-N, 6-O-sulfated chitosan nanoparticles incorporating BMP-2[J]. Biomaterials, 2014, 35(2): 684-698.

        Cao L, Werkmeister J A, Wang J, et al. Bone regeneration using photocrosslinked hydrogel incorporating rhBMP-2 loaded 2-N, 6-O-sulfated chitosan nanoparticles[J]. Biomaterials, 2014, 35(9): 2730-2742.

        Yang F, Wang J, Hou J, et al. Bone regeneration using cell-mediated responsive degradable PEG-based scaffolds incorporating with rhBMP-2[J]. Biomaterials, 2013, 34(5): 1514-1528.

        Zhang J, Zhou H, Yang K, et al. RhBMP-2-loaded calcium silicate/calcium phosphate cement scaffold with hierarchically porous structure for enhanced bone tissue regeneration[J]. Biomaterials, 2013, 34(37): 9381-9392.


        張清杰

    42.jpg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男,現任武漢理工大學校長、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副會長、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主要從事特種功能無機非金屬材料及應用研究工作。作為首席科學家和項目負責人主持了熱電材料、智能復合材料、梯度復合材料等領域的國家“973”計劃項目、“863”計劃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國家級科研項目11項,在材料設計理論與應用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創新成果,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第一完成人1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第五完成人),省部級科技獎勵一等獎4項(第一完成人2項),在Nature Commun. 、 Am. Chem. Soc. 、Phys. Rev. Lett. 、Nano. Lett. 、PNAS、Appl. Phys. Lett. 等國際期刊發表SCI論文230余篇,論文他引2500余次,出版學術著作1 部。

        主要研究領域:1、新能源材料(高效熱電材料)及其發電系統2、先進復合材料技術及應用3、先進功能材料微觀力學與性能的理論預測。

        網站:http://www.whut.edu.cn/2015web/szdw/gccrc/sxkxj/

     

        楊德仁

    43.jpg

     

        浙江大學半導體材料專業,男,1964年出生于江蘇省揚州市,1985年浙江大學金屬材料熱處理專業本科畢業,1991年浙江大學硅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獲半導體材料工學博士,1993年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后流動站出站,晉升副教授,其間在日本東北大學金屬材料研究所訪問研究。1995年初赴德國FREIBERG工業大學工作,1997年5月被浙江大學特批晉升教授,1998年初回國在硅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任副主任,博士生導師。2000年被聘為教育部長江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002年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2005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主要研究領域:半導體材料。研究方向包括:(1)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用硅單晶材料的制備和缺陷工程,(2)太陽能光電鑄造多晶硅材料和化合物薄膜光電轉換材料,(3)納米硅絲/管和其它一維納米半導體材料,(4)硅基光 電子材料。

        網站:http://mypage.zju.edu.cn/0092004


        段文暉

    44.jpg

     

        清華大學計算材料科學專業,男,清華大學物理系本科畢業(1986年),清華大學物理系凝聚態物理專業碩士學位(1988年)。中國物理學會凝聚態理論與統計物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物理學會出版工作委員會委員。

        主要研究領域:理論和計算凝聚態物理、計算材料物理。目前主要研究:1、凝聚態物質的電子結構2、納米材料及分子器件光電性質的模擬研究3、低維結構量子特性的理論研究4、新型鐵電功能陶瓷材料的計算設計。

        網站:http://sparc.phys.tsinghua.edu.cn/homepage/dwh/

        代表著作:

        Xu C, Li Y, Xu B, et al. Pressure‐Induced Multiferroics via Pseudo Jahn–Teller Effects and Novel Couplings[J].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17, 27(3)。

        Yao W, Wang E, Huang H, et al. Direct observation of spin-layer locking by local Rashba effect in monolayer semiconducting PtSe2 film[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 8: 14216.

        Huang H, Duan W. Topological insulators: Quasi-1D topological insulators[J]. Nature materials, 2016, 15(2): 129-130.

        Tan H, Xu C, Li M, et al. Pressure and strain effects of hexagonal rare-earth manganites: a first-principles study[J]. Journal of Physics: Condensed Matter, 2016, 28(12): 126002.

        Huang H, Liu J, Vanderbilt D, et al. Topological nodal-line semimetals in alkaline-earth stannides, germanides, and silicides[J]. Physical Review B, 2016, 93(20): 201114.


        中國工程院


        北京工業大學聶祚仁

    45.jpg

        基本情況:

        聶祚仁,1963年1月出生,湖南長沙人,中共黨員、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1983年8月畢業于武漢理工大學機械系,1992年9月-1997年11月中南大學材料系碩士、博士研究生學習,2002年9月-2004年3月日本東京大學、名古屋大學客員教授。曾任北京工業大學材料學院副院長、院長。2013年4月任北京工業大學副校長。

        兼任國家863新材料技術領域主題組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專家評審組專家;《Int. J. LCA》(德國)中國區編委和全球LCA中心聯盟中方委員、《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 Materials International》、《中國有色金屬學報》和《稀有金屬》中英文版等編委,稀貴金屬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常務理事、環境材料分會主任委員。

        主要從事有色金屬冶金材料加工及其循環再造研究。先后主持國際合作和國家973課題、863重點項目課題、重點基金等20余項,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第1、第4)、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第1、2)和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第10);授權發明專利和軟件著作權50余件;出版專著、教材4部,論文被SCI/EI收錄百余篇、他引兩千多次。“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并“特優”驗收,入選國家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

        負責科技、保密、信息化建設和檔案工作,分管科學技術發展院、大學科技園、保密辦、信息化建設與管理中心、檔案館(校史館),聯系外國語學院、北京科學與工程計算研究院、北京知識產權院、北京智慧城市研究院、北京未來網絡科技高精尖創新中心。

        研究方向:主要從事有色金屬冶金材料加工及其循環再造研究,開拓生態環境材料的教學科研新領域。

        個人主頁:http://yanzhao.bjut.edu.cn/ds/14/2015626/1435287640824_1.html

     

        重慶大學潘復生

    46.jpg

        基本情況:

        1962年7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負責人,重慶大學材料學國家重點學科負責人,教育部“輕金屬”長江學者創新團隊負責人,重慶大學輕金屬研究院院長,國家鎂合金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重慶市科學技術研究院(重慶科學院)院長,重慶市科協副主席。日本千葉大學客座科學家,英國倫敦大學訪問教授,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榮譽教授。1989年在重慶大學破格晉升為副教授,1992年破格晉升為教授,1995年被聘為重慶大學博士生導師,1998年獲國務院政府專家特殊津貼。曾留學英國牛津大學、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和美國加州大學。是國家萬人計劃(國家特支計劃)首批領軍人才,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專家,“何梁何利獎”、“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美國杜邦科技創新獎”和“第二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

        已在國內外著名刊物發表SCI收錄論文400余篇,在科學出版社等出版著作10部(本)。被國際會議組織者邀請做大會特邀報告20余次。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勵15次(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2項,部省級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獲國家授權發明專利100多項。培養博士后17名,培養博士和碩士研究生90多名。

        曾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973項目專家組組長。現兼任國際標準化組織(ISO)“鎂及鎂合金國際標準化委員會”主席,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副理事長,中國鎂協副會長,中國材料研究學會鎂合金分會理事長,重慶市材料學會理事長。《Journal of Magnesium and Alloys》(Elsevier 出版社)國際刊物主編。多次擔任國際會議的主席或副主席,是第一屆、第二屆中英先進材料研討會和第三屆中歐材料會的中方主席,第3屆、第4屆和第5屆國際鎂合金會議大會主席,2016年歐洲材料年會主席,20多個國際學術會議(材料和機械工程)的學術委員會委員。二十多年來共計已在國內外著名刊物發表SCI收錄論文400余篇,在科學出版社等出版著作10部(本)。被國際會議組織者邀請做大會特邀報告20余次。

        研究方向:

        1)鎂合金材料與工藝

        2)鋁合金材料與工藝

        3)合金化理論

        4)工具鋼組織性能控制和優化

        5)金屬基復合材料

        6)稀土和復合礦綜合利用

        7)冶金鑄軋新技術

        近年著作:

        [1] 潘復生,韓恩厚等著,《高性能變形鎂合金及其加工技術》,科學出版社,2007,北京

        [2] 潘復生,張津,張喜燕,輕合金材料新技術,化學工業出版社,2008年,北京

        [3] 潘復生,張靜著,《鋁箔材料》,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北京

        [4] 潘復生,湯愛濤等著,《碳氮化鈦及復合材料反應合成》,重慶大學出版社,2005,重慶

        [5] 潘復生,張丁非等編著,《鋁合金及應用》,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北京

        [6] 魯云,朱世杰,馬鳴圖,潘復生主編,《先進復合材料》,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北京

        個人主頁:http://slmt.cqu.edu.cn/info/10513/86488.htm


        北京理工大學吳鋒

    47.jpg

        基本情況:

        吳鋒,男,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項,均排名第一;獲得4項國際獎和12項省部級科技獎;1992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2012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14年當選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2016年獲國際車用鋰電池協會(IALB)首次頒發的終身成就獎;2017年當選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獲得國防科工委高校優秀教師、國防科技工業“511人才工程”學術技術帶頭人、中國電池行業特殊貢獻專家、北京理工大學師德標兵等稱號;被國家科技部聘為973新型二次電池項目連續三期的首席科學家;被美國麻省大學波士頓分校授予榮譽科學博士學位。在國際相關學術會議做大會報告30余次;在Adv. Mater.、Nature Commun.等著名學術期刊發表SCI收錄論文389篇,其中IF>4.0的論文176篇,有18篇入選ESI近十年高被引論文,SCI他引6682次;主編學術著作2部,參編多部;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81項。

        曾任國家高技術(863)功能材料專家組成員、副組長,國家高技術(863)新材料領域專家委員會委員、常委,國家科技部鎳氫電池專家組組長和國家高技術(863)電動汽車重大專項總體組專家。現任中國電池工業協會副理事長,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國家工信部新能源汽車準入專家委員會委員;連續12次擔任中美電動汽車與電池技術研討會主席,6次擔任動力鋰電技術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主席。

        研究方向:

        長期從事新型二次電池與相關能源材料的研究開發,率先提出采用輕元素、多電子、多離子反應體系實現電池能量密度跨越式提升的學術思想,研發出高比能二次電池新體系與關鍵材料,得到國際同行的矚目與高度評價。自主開發出一系列鋰離子電池關鍵新材料、電池制備新工藝和電池安全性技術,為我國鋰電產業更新換代,進入國際高端產品市場,提供了技術支持;提出通過系列關鍵材料的協同作用提高電池本征安全性,發明了安全性電極、復合型陶瓷類聚合物隔膜、具有阻燃性和電化學兼容性的電解質體系;率先提出電池系統安全閾值邊界的概念,并開發出識別與控制技術。發明了含鋰儲氫合金及其制備方法,打破了國外對儲氫合金的專利壟斷,主持創建了我國第一個鎳氫電池中試基地,實現了產業化關鍵技術集成,設計建成我國第一條鎳氫電池自動化示范生產線;研發出系列鎳氫動力電池組并成功應用于多款混合動力汽車。圍繞國家重大需求,探索不同二次電池體系間的技術融合,在電池反應理論、關鍵材料和工程化技術方面取得了創新突破,為我國二次電池的產業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至今已培養出56名博士和50名碩士,多人成為我國相關領域的技術骨干。他所領導的973、863基礎和應用研究團隊成員,有些已成為我國二次電池與新能源材料領域的領軍人才。

        個人主頁:http://renshichu.bit.edu.cn/mxms/lyys/112656.htm


        清華大學周濟

    48.jpg

        基本情況:

        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新型陶瓷與精細工藝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1983,理學學士,吉林大學電子科學系(半導體化學專業)

        1986,理學碩士,中國科學院長春物理研究所(固體物理專業)

        1991,理學博士,北京大學化學系(無機化學專業)

        1986-88 ,中國科學院長春物理研究所 , 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

        1991-93 ,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博士后

        1993-98, 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其中 1993-95 年先后在香港科技大學物理系和美國電子材料公司做訪問學者)

        1998-現在,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教授(1999-2000 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光子學研究中心進行訪問研究)

        中國電子學會理事、會士、電子元件分會主任委員; 中國儀表學會功能材料分會副理事長;中國電子元件行業協會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物理學會發光分會、電介質物理專業委員會、表面與界面物理專業委員會委員;《電子元件與材料》編委會主任; Optoelectronics Letter、Journal of Advanced Ceramics、Review in Nanoscience & Nanotechnology編委。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6)、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2005 )、教育部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2003 )、中國電子學會電子信息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08)、國家杰出青年基金(2004)、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07)、中國科協“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010)。

        研究內容:

        (1)超材料(Metamaterials):介質基及本征型超材料、基于超構材料設計思想的高性能功能材料、超構材料中的新物理效應和新功能;

        (2)信息功能材料與元件:功能陶瓷材料、光子晶體、納米光電材料、新型無源電子元件及無源集成技術。

        近期論文(及專利):

        Yongzheng Wen, and Ji Zhou*, Artificial nonlinearity generated from electromagnetic coupling metamolecule,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17, 118:167401

        Lingling Wu, Bo Li, and Ji Zhou*, Isotropic Negative Thermal Expansion Metamaterials,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6, 8, 17721-17727

        Jingbo Sun, Natalia M. Litchinitser,and Ji Zhou*, Indefinite by Nature: From Ultraviolet to Terahertz,ACS Photonics, 2014, 1:293-303

        Guoyan Dong, Ji Zhou,* and Luzhong Cai ,Zero phase delay induced by wavefront modulation in photonic crystals, Physical Review B, 2013, 87:125107

        Ming Fu, Ji Zhou*, Qunfang Xiao, Bo Li, Ruilong Zong, Wei Chen, and Jun Zhang, ZnO Nanosheets with Ordered Pore Periodicity via Colloidal Crystal Template-Assisted Electrochemical Deposition, Advanced Materials, 2006, 18:1001-1004

        Xiwei Qi, Ji Zhou*, Zhenxing Yue, Zhilun Gui, Longtu Li, S. Buddhudu, A Ferroelectric Ferromagnetic Composite Material with Significant Permeability and Permittivity,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04, 14:920-926

        個人主頁: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mse/4018/2010/20101216150529259847614/20101216150529259847614_.html

     

        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黃小衛

    49.jpg

        基本情況:

        1983年7月畢業于中南大學有色金屬冶金專業, 2008年7月于東北大學獲冶金工程博士學位,現任稀土冶金材料及應用技術研究所所長、稀土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中國稀土學會理事及稀土化學與濕法冶金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稀土學會專家組成員;《中國稀土學報》(中英文版)常務編委;《稀有金屬》和《稀土》雜志編委。1983年以來,一直從事稀土濕法冶金、稀土分離提純及稀土材料的研究開發。先后承擔國家863、科技支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0多項。在張國成院士的指導下,研發成功包頭混合型稀土礦第三代硫酸法冶煉工藝,在包鋼稀土集團、甘肅稀土集團等幾十家稀土企業推廣應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二完成人);自主開發成功稀土非皂化萃取分離新技術,從源頭消除氨氮廢水污染,已在7家大型稀土企業推廣應用。在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90余篇,論著2冊(合);申報發明專利102項(已授權48項,第一發明人33項),申請國外發明專利27項(授權15項);獲國家發明獎一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優秀專利獎各一項,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五項、二等獎三項;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研究方向:

        1. 稀土濕法冶金

        2. 稀土分離提純

        3. 稀土資源綜合回收利用

        4. 稀土化合物材料制備

        個人主頁:http://www.grinm.com/633-1409-11204.aspx


        昆明理工大學彭金輝

    50.jpg

        基本情況:

        彭金輝,男,彝族,1964年生,云南景東人,中共黨員,教授,博士生導師。1985年畢業于昆明工學院冶金系有色冶金專業,獲工學學士學位。1988年、1992年畢業于昆明工學院冶金系,分別獲工學碩士學位、工學博士學位。1994年8月—1996年7月,1999年6月—2000年6月,分別在德國巴登符藤堡州、卡爾斯魯厄研究中心和英國布魯奈爾大學做博士后研究,1988年—2003年,在昆明理工大學任教,歷任副教授、教授、材料與冶金工程學院院長、校長助理,2004年1月—2013年8月任昆明理工大學副校長,2013年8月——2016年3月任云南民族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2016年3月至今任昆明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國家“萬人計劃”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微波能工程應用及裝備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主任、全國特種冶金專業委員會主任。創新成果應用于西氣東輸等國家重大工程,向歐美等國內外單位轉讓高端裝備和技術102項,提升了我國在該領域的國際科技競爭力。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全國創新爭先獎章、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等。

        研究方向:

        從事微波冶金基礎理論、裝備技術及工程應用研究。發展應用基礎理論,建立微波冶金學科新方向;攻克工程化難題,建成兆瓦級微波冶金裝備;發明微波冶金新技術,應用于多種金屬提取過程,拓展到化工、材料等領域。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戴厚良

    51.jpg

        基本情況:

        1985年7月,江蘇化工學院(現常州大學)有機化工專業大學本科畢業。

        1997年9月至1999年7月,參加南京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研究生課程班學習。

        2004年5月,國研·斯坦福中國企業新領袖培養計劃一期1班學員。

        1985年加入揚子石化公司,曾任芳烴廠副廠長、廠長;

        1997年12月至1998年4月,任揚子石油化工公司副經理;

        1998年4月至2002年7月,任揚子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

        2002年7月至2003年12月,任揚子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揚子石油化工有限責任公司董事;

        2003年12月至2005年9月,任揚子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揚子石油化工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2004年12月至2006年10月,兼任揚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2005年9月至2006年5月,任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財務副總監。

        2005年11月至2006年5月,任中國石化副總裁;

        2006年5月,當選為中國石化第三屆董事會董事,并任中國石化高級副總裁兼財務總監;

        2009年5月,起任中國石化董事、高級副總裁;

        2016年5月,任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總經理,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董事、黨組副書記。

        2016年8月,任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裁。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

        主要成就

        2016年1月8日,他帶領的“高效環保芳烴成套技術開發及應用”團隊獲得了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

        芳烴成套技術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集成度高,開發難度大,技術壁壘非常高。“高效環保芳烴成套技術開發及應用”項目在攻關過程中,創造出了多項“世界之最”,同時形成了配套的國家或行業標準,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繼美國、法國之后,第三個掌握該技術的國家。專家評審認為,該項目在我國石油化工技術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在工藝、工程裝備、控制方法與系統、吸附與催化材料等方面取得多項重大創新與突破,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武漢理工張聯盟

    52.jpg

        基本情況:

        張聯盟教授1955年1月生,湖北天門人,漢族,1978年畢業于武漢理工大學復合材料專業,1986年獲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學工學碩士學位,1997年獲日本東北大學材料物性學工學博士學位。現任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學科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特種功能材料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兼任中國硅酸鹽學會副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科技委員會/國防學部委員以及國際梯度材料顧問委員會(IAC-FGM)委員等。

        張聯盟教授是功能梯度材料領域的國內外著名專家、主要學術帶頭人,他主持并高質量完成了包括我國首個“863”高技術項目在內的數十項梯度材料的基礎研究與工程應用項目,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功能梯度材料研究室。三十年來,他率領團隊致力于梯度材料的功能創新與設計、制備技術創新與工程化應用,不斷將具有熱應力緩和功能、準等熵加載功能、能量傳遞與調控功能以及原位防/隔熱功能的梯度材料新結構、新技術運用于多個高新技術領域。

        張聯盟教授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2011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2013年)、省部級科技一等獎4項;發表SCI收錄論文近260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50余項;此外,他一貫倡導研教合一、親身厲行教學改革,以排名第一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2005年),并被授予國家高校教學名師(2008年)和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2012年)。

        研究內容及主要成果:

        提出了研制波阻抗梯度材料(梯度飛片)的思想和方法;建立了梯度飛片撞擊次級飛片的動態加載效應(包括次級飛片的溫升、速度、姿態、穩定性等)與梯度飛片的組成、結構梯度分布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其優化設計方法;創建了“異相顆粒可控共沉降”、“物理約束超臨界微發泡”、“超薄焊接與微區梯度精控”、“非均相薄帶的流延成型與整體致密化”以及“梯度剪裁與模塊裝配集成”等系列梯度材料制備新技術及其成套裝備;研制出可以實現超高速驅動、準等熵加載、太帕量級壓力的高精度平面加載以及復雜加、卸載效應的系列梯度飛片材料,建成了我國唯一的梯度飛片材料的生產、供貨基地;為建立我國相關工程領域提供了關鍵材料與支撐技術。

        提出了集粘彈性損耗、多相異質界面摩擦損耗、壓電轉換損耗于一體的阻尼材料的“多重能量耗散”創新思路,突破了僅靠“降低模量、增加形變”來提高材料阻尼減振性能的傳統模式;發明了復合阻尼材料新體系及其拓溫、拓頻關鍵技術;設計出具有阻尼/模量梯度效應的材料新結構;建立了阻尼材料及其構件的“真空壓力灌注、旋轉充填、分次固化”的梯度構筑工藝與技術;研制出在寬溫域、寬頻域內兼具高模量、高損耗因子的系列阻尼材料及其典型產品,實現了批量生產、供貨等。

        近期代表性論文及專著:

        1)主編《材料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主編《材料科學基礎》,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年

        3)主編《復合材料產品設計》,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2年

        4)參編《復合材料》,天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

        5)L.M.Zhang, D.X.Xia, Q.Shen: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g@TiO2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and TiO2 nanobubbles. Journal of Nanoparticle Research, 2006, 8 (1): 23-28

        6)L.M.Zhang, Y.S.Gong, C.B.Wang, Q.Shen, M.X.Xia: Substrate temperature dependent morphology and resistivity of pulsed laser deposited iridium oxide thin films. Thin Solid Films, 2006, 496 (2): 371-375

        7)Z.M.Yang, L.M.Zhang, Q.Shen, D.R.Gong. Theoretical design of sedimentation applied to the fabrication of functionally graded materials. Metallurgical and Mater. Transaction B, 2003, 34: 605-609

        個人主頁:http://smse.whut.edu.cn/xygk/msfc/201109/t20110916_70787.html

     

        浙江工業大學鄭裕國

    53.jpg

     

        基本情況:

        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現任浙江工業大學生物工程學院院長、長三角綠色制藥協同創新中心(國家 2011 計劃)副主任兼生物技術制藥方向負責人、國家化學原料藥合成工程技術中心副主任、可再生資源利用與加工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主任、生物轉化與生物凈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生物工程重中之重學科帶頭人等,兼任中國化工學會理事兼生物化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微生物學會酶工程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生物工程學會工業與環境生物技術專業委員會委員、浙江省生物工程學會副理事長、浙江省生物制藥專家組成員、教育部高等學校生物技術和生物工程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等。 先后榮獲“全國優秀教師(2004)”、“浙江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2009)”、“全國化工優秀科技工作者(2010)”、“侯德榜化工科學技術獎 (2012)”、“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012)”、“浙江省功勛教師(2013)” 等榮譽稱號和獎勵,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生物制藥、精細(手性)化學品的生物制造、生物催化工程和微生物發酵等領域的科學研究和產業化技術開發。承擔國家“973”計劃、“863” 計劃、國家新藥創制重大專項、國家科技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浙江省重大科技攻關專項、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項目等多項課題,在生物工程領域著名期刊上發表SCI收錄論文130余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50多件,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2 項(2008 年、2010年)、省部級科學 技術一等獎5項(2007 年2項,2009 年1項、2011年1項、2012年1項)、 省部級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2013年)、中國專利優秀獎1項(2011年)。 主持開發多項產業化技術并建成工業化生產裝置多套,工程應用效益和經濟效 益顯著。

        個人主頁:http://www.tdc.zjut.edu.cn/UTADB/teacher/search_one_intro.jsp?teacher_id=00519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賀泓

    54.jpg

        基本情況

        2001-12~現在,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2000-07~2001-11,University of Toronto, 高級研究員

        1999-07~2000-06,University of Delaware, 研究助理

        1997-07~1999-06,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 博士后

        1994-08~1997-06,Riken株式會社研究中心, 研究員,后任主任研究員

        1991-04~1994-07,東京大學, 理學博士

        所獲獎勵:

        (1) 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獎, 部委級, 2014

        (2) 重型柴油車污染排放控制高效SCR技術研發及產業化, 二等獎, 國家級, 2014

        (3) 中國科學院優秀導師獎, 部委級, 2013

        (4) 中國科學院院地合作獎先進個人, 二等獎, 院級, 2012

        (5) 中國科學院院地合作獎先進個人, 二等獎, 院級, 2012

        (6) 2011年空氣凈化器行業發展推動人物, 其他, 2012

        (7) 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獎 , 部委級, 2011

        (8) 室溫催化氧化甲醛和催化殺菌技術及其室內空氣凈化設備, 二等獎, 國家級, 2011

        (9) 中國專利獎優秀獎, 國家級, 2011

        (10) 第二屆北京市發明專利獎, 三等獎, 市地級, 2011

        (11) 科技奧運先進個人, 部委級, 2008

        (12) 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導師, 院級, 2006

        (13)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優秀教師獎, 院級, 2006

        (14)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 部委級, 2006

        (15) GM(通用)中國科技成就獎, 二等獎, 部委級, 2005

        (16) 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導師, 部委級, 2005

        (17) 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終期評估優秀 , 院級, 2004

        近期發表論文:

        (1) Influence of metal-mediated aerosol-phase oxidation on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 formation from the ozonolysis and OH-oxidation of α-pinene, Sci. Rep., 2017

        (2) Significant enhancement in activity of Pd/TiO2 catalyst for formaldehyde oxidation by Na addition, Catal.Today, 2017

        (3) Transition metal doped cryptomelane-type manganese oxide catalysts for ozone decomposition, Appl. Catal., B, 2017

        (4) Heterogeneous reaction of SO2 with soot: the roles of relative humidity and combustion conditions in sulfuric acid formation, Atmos. Environ.

        (5) An alumina-supported silver catalyst with high water tolerance for H2 assisted C3H6-SCR of NOx, Appl. Catal., 2017

        個人主頁:http://people.ucas.ac.cn/~0001624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蔣劍春

    55.jpg

        基本情況:

        蔣劍春,男,1955年2月1日出生,碩士,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產化學工業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現任中國林科院林產化學工業研究所所長;兼任生物質化學利用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國家林產化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江蘇省生物質能源與材料重點實驗室主任。1996年以來,兼職中國生物質能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副理事長、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副會長、中國林產工業協會活性炭分會理事長、全國活性炭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林學會林化學會常務理事。2004年,被聘國家能源技術領域“863”專家委員會專家;2005年,被聘南京林業大學兼職教授;培養研究生16名、博士后2名。

        研究方向

        1996年以來,一直從事林產化學加工領域的生物質能源轉化化學與利用、活性炭制備和應用等方向的化學化工相關技術領域的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及成果轉化工作。

        研究成果:

        先后主持和參加完成國家“863”、“攻關/支撐”、“自然基金”、“948”、部省級科技攻關和國際合作等重點研究科研項目20余項;主持和參加完成科技成果轉化、技術服務和推廣示范工程設計項目24項;技術成果產品出口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家;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梁希林業科技技術三等獎1項;申請專利23件,其中授權發明專利8件;撰寫和發表論文80余篇,其中SCI、EI和ISTP收錄18篇。

        個人主頁:http://www.caf.ac.cn/news/rcdw/201008/2010-08-11-15-40.html


        四川大學王琪

    56.jpg

        基本情況:

        王琪,女,1949年7月生,成都科技大學高分子材料專業畢業,1989年6月獲工學博士學位(導師:中科院院士徐僖教授),1989年12月至1992年2月在加拿大LaVa大學高分子科學工程研究中心作博士后。現為四川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高分子研究所副所長,四川大學211工程建設項目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建設工作組負責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化學部高分子學科評審組成員,國家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材料學部委員,全國高校化工類及相關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及高分子材料與化工教學指導組組長,中國塑料協會工程塑料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材料分會高分子材料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和“功能高分子學報”編委。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高分子間復合物、聚合物共混物和復合材料、以及高分子力化學等方面的研究。

        主要成果:

        承擔并完成國家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教委、中國石化總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四川省科委等資助的多項科研課題,以及與美國Rohm&Haas公司、DoW化學公司、荷蘭DSM公司的的國際合作科研項目。在用催化接枝技術制備新型聚合物/纖維復合材料,用高分子間分子復合方法制備新型高分子固體電解質、新型復合纖維、新型聚合物驅油劑,研制新型力化學反應器及用力化學方法制備新型高分子材料以及聚合物加工中的流變學和化學流變學等研究方面取得成果。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 在 “J.Macromol. Sci”“J.Appl Polym.Sci”“Eur.Polym. J”,“Polym.International”,“中國科學”,“科學通報”,“高分子學報”,“高等學校化學學報”及“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等國內外核心刊物上均有論文發表,其中不少論文被SCI和EI等收錄。申請中國專利10項,已授權3項,公開3項。科研成果曾獲國家教委(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98年)、二等獎(1992年)、三等獎(1998年)和中國石化總公司科技進步三等獎(1991年)。教學方面,指導10名博士生,9名碩士生,指導22余名本科生畢業論文,主講一門碩士生學位課。作為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高分子研究所副所長,四川大學211程建設項目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建設工作組負責人,參加重點實驗室和重點學科的建設、發展和對外交流工作。在科研、教學、人才培養及重點實驗室建設方面作出貢獻。1991年被國家教委、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稱號,1993年12月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為博士生導師,1993年底首批入選國家教委“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4年獲“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 1993年和 1994年連續兩年獲成都科技大學(現四川大學)優秀中青年教師一等獎,1997年被國家教委、人事部評為“全國優秀留學回國人員”, 1998年被四川省省委、省政府批準為首批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之一(工程科學技術)。1999年被國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專家評審委員會批準為四川大學高分子材料學科特聘教授。

        個人主頁:http://teacher.scu.edu.cn/ftp_teacher0/wq/


        浙江大學朱利中

    57.jpg

        基本情況:

        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973項目首席科學家,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浙江省特級專家。1990.9-1991.9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系高級訪問學者;1996.9-1996.12日本靜岡縣立大學客座教授;2000.12-2001.3美國地質調查局Denver聯邦中心高級訪問學者。現任農業生命環境學部主任、浙江省有機污染過程與控制重點實驗室主任,兼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化學科學部第七屆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教育部科技委環境與土木水利學部委員、教育部環境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土壤學會土壤修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大氣環境分會副理事長、《環境化學》副主編、《J Environ Sci》編委等職,曾任亞洲廢棄物管理協會副理事長。1994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2001年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2006年入選首批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2014年當選浙江省勞動模范,2017年獲全國創新爭先獎狀。至2017年06月,在國內外重要刊物上發表論文360多篇,其中SCI收錄212篇,被SCI論文他引7000多次;出版《土壤有機污染物界面行為與調控原理》、《有機膨潤土及其在污染控制中的應用》等3本著作;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1件。以第一完成人獲教育部、浙江省自然科學/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其中2項分別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主講《環境化學》、《污染控制化學》等課程,其中《環境化學》2004年入選國家精品課程,2013年入選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主編出版“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環境化學》、《環境化學實驗》。指導2名博士分別獲2006、2007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論文。2008年獲浙江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2014年,以第一完成人獲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研究方向:

        污染物多介質界面行為與調控技術,重點研究土壤有機污染緩解與修復、環境吸附材料及其廢水處理應用、室內空氣污染及控制技術等。

        近期發表論文:

        1.Shao, Diwei; Zhan, Yu; Zhou, Wenjun; Zhu, Lizhong. Current status and temporal trend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Field survey and meta-analysis. Environ Pollut, 2016, 219, 329-336

        2.Sun, Jianteng; Pan, Lili; Tsang, Daniel C. W.; Zhan, Yu; Liu, Wenxin; Wang, Xilong; Zhu, Lizhong; Li, Xiangdong.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in agricultural soils from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of China: Regional contamination characteristics, combined ecological effects and human health risks. Chemosphere, 163,  422-428

        3.Wu, Xiang; Zhu, Lizhong. Evaluating bioavailability of organic pollutants in soils by sequential ultrasonic extraction procedure. Chemosphere, 156, 21-29



    更多關于材料、材料腐蝕控制、材料科普等方面的國內外最新動態,我們網站會不斷更新。希望大家一直關注中國腐蝕與防護網http://www.ecorr.org


    責任編輯:楊揚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投稿聯系:編輯部


    電話:010-62313558-806


    郵箱:
    fsfhzy666@163.com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 QQ群:140808414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日韩人妻精品久久九九_人人澡人人澡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久久久天堂精品无码_亚洲自偷自拍另类第5页

    <i id="p68vv"><noscript id="p68vv"></noscript></i>
      <track id="p68vv"></track>

        <video id="p68vv"></video>
      <track id="p68vv"></track>
      <u id="p68vv"><bdo id="p68vv"></bdo></u>

    1. <wbr id="p68vv"><ins id="p68vv"><progress id="p68vv"></progress></ins></wbr>
      <code id="p68vv"></code>
        <output id="p68vv"><optgroup id="p68vv"></optgroup></output>
    2. 亚洲精品97久久宅男 | 一区二区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国产 | 亚洲资源在线播放站 | 丝袜精品国产香蕉在线 | 亚洲成a人片77777在线播放 |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