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核電走出去的“國家名片”,“華龍一號”代表了完全屬于中國人的三代核電技術。自“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福建福清核電站5號機組)2015年5月7日落地以來,中核集團福清核電采用“全球最高安全標準”,連續開工建設了兩臺“華龍一號”機組。
10月24日,記者實地探訪了中核集團福清核電,聽相關專家揭秘“華龍一號”是如何滿足全球最高安全標準的。
“華龍一號”建設如期推進,預計2020年投產
中核集團福清核電基地近年來一共開工建設了6臺核電機組,其中5號、6號機組采用“華龍一號”技術。
“華龍一號”給人的直觀印象,首先就是其體量大。記者在現場看到兩個分別呈圓形和方形結構的廠房,跟毗鄰的福清核電站采用二代改進堆型的1至4號機組相比,已施工至內殼鋼襯里筒體第十三層的5號機組和第五層的6號機組,廠房明顯大了一號。
“你看呈圓形和方形結構的廠房,那里是核島和常規島,那是核電廠的中樞,核電生產過程中的主力廠房和設備大部分被安裝在這兩個‘島’里。和其他核電站工作原理相同,‘華龍一號’的產電過程需要在兩個‘島’之間完成,通過核島反應堆堆芯里鈾原子在中子的撞擊下裂變產生熱量傳遞給水形成蒸汽,傳輸到常規島廠房,推動汽輪機轉動做功,最終產生電能供應。簡單地說,核島是產生能量的地方,常規島是轉換能量產生電的地方。”中核集團核電工程公司“華龍一號”首堆項目設計經理宋代勇指著不遠處在建的5號、6號機組核島反應堆介紹說。
今年5月,記者曾到訪過“華龍一號”建設現場,當時,內部的核島和常規島的建設正如火如荼。10月24日,記者在現場看到,5號機組、6號機組內部建設已經初具規模,核島反應堆上方在等待穹頂吊裝。
“2014年12月,通過專家安全評審的‘華龍一號’首個示范機組選址定在福建福清,當時就開始了炸山、挖地、打地基、綁鋼筋等一系列前期準備。建設一直如期推進,按照目前的施工進度安排,明年能完成5號機組的穹頂吊裝,預計2020年投產。”中核集團福清核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國才介紹。
能抗17級臺風、9級地震、商用大飛機撞擊
今年5月,在“華龍一號” 5號機組內部參觀時,記者發現了這樣一個細節:燃料廠房最外層防護結構每一根鋼筋的接頭處,都多出一圈普通鋼筋所沒有的套筒,而且里面的鋼筋都特別粗大。
“為了更安全,‘華龍一號’采用了直徑40毫米的4級(目前最高級別)鋼筋,僅外安全殼就有4層這樣的鋼筋,‘華龍一號’的內層安全殼壁厚1.3米,新增的外層安全殼內徑為53.0米,下部壁厚為1.5米,上部壁厚為1.8米,全部由C60混凝土構成,‘華龍一號’的設計能扛得住17級的臺風。”陳國才說,“今年9月臺風‘莫蘭蒂’襲擊福建,廈門臺風達到14級,我們這里的臺風也有八九級,但是按照我們核電設計的安全標準,還不夠啟動應急措施。”
“華龍一號”可以抵御相當于引發福島核事故震級的地震和海嘯,也是中國核電人比較自豪的地方。
“在‘華龍一號’正式啟動專項型號研發工作不久,日本福島事故就發生了。因此,在設計研發過程中,我們就充分汲取了日本福島核事故的經驗反饋,重新做了大量優化,以抵御更為嚴重的地震和海嘯事故。針對地震風險,我們從設計上將電站的抗震等級從0.2克提高到0.3克,相當于可以抵抗9級以上地震,大幅提升了地震事故的應對能力。針對海嘯等外部災害,在采用最高設防標準的同時,為應對可能發生的全廠斷電風險,‘華龍一號’采用了‘177堆芯’設計,加強了電源系統,能夠在喪失廠外電的情況下,通過縱深防御的電源供應系統,提供全廠斷電應急供電,確保安全系統運行。”中核集團福清核電副總工程師薛峻峰介紹。
“華龍一號”的安全設計中,還加入了防范商用大飛機惡意撞擊一項。這是“9·11”事件后美國核管會對核電站最新的安全要求,也是全球最高安全標準。
“為了能達到抗擊大型飛機的沖撞,‘華龍一號’的核島反應堆結構穿了兩層‘盔甲’,也就是‘雙層安全殼結構’。”宋代勇說,“目前‘華龍一號’核島反應堆在建的筏基里所具備的內外殼結構,抵御A380型號的大飛機沖撞。”
中核集團新聞發言人潘建明表示:“正因為‘華龍一號’把安全放在第一位,采用全球的最高安全標準——‘177堆芯’設計、多重冗余的安全系統、單堆布置、雙層安全殼等,設置了完善的嚴重事故預防和緩解措施,近幾年‘華龍一號’的海外項目開發不斷取得突破。”
據了解,除了巴基斯坦外,目前中國已與阿根廷、英國、埃及等近20個國家達成了核電合作意向。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