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工業相當于工業皇冠上的明珠,深圳如能摘到這顆明珠,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發光。”在6月29日舉行國際航空航天產業發展大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原校長沈士團對深圳充滿期待。深圳將航空航天產業作為重要的未來產業之一,多名專家認為,全球化時代到來,航空航天產業迎來機遇期,作為創新之都的深圳,在這一領域充滿想象空間。
南方日報記者 戴曉曉 陳熊海
2020年產業規模達1500億元
位于深圳寶安區的AEE一電科技有限公司內,技術人員正在試驗最新研發的無人機。這家企業專注于航空產業領域,2015年實現產值15億人民幣,出口約10億元人民幣。未來,亞太通信衛星有限公司也將落戶寶安,這家亞太區內領先的衛星運營商將在深圳建立衛星通信運營總部大廈、衛星地面站等核心項目。“我們的目標是打造新的航空航天交通經濟圈,使我們的整個生態環境更加凸顯深圳的核心競爭力。”寶安區委書記黃敏說。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深圳在航空航天產業具備發展潛力,在細分領域擁有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較高市場占有率的企業。在航空電子領域,有技術領先的中航實業、振華富、國微電子、中航比特等企業;在無人機領域,大疆創新、中航華東光電、一電科技等具備一流研發設計總裝集成能力,在飛控、航拍領域居國內前列;在機場地面設施領域,中集天達登機橋生產能力已居世界首位。
多名專家指出,全球化時代到來,深圳發展航空航天產業迎來機遇期。《深圳市航空航天產業發展規劃(2013—2020年)》中提出,目前深圳已經發展成為微小衛星、衛星導航基礎構件及終端設備等研發制造的重要基地,未來將優先發展航空電子、無人機、衛星導航、航空航天材料、精密制造裝備等領域,積極培育微小衛星、航天生態控制與健康監測,通用航空現代服務等產業,實現航空航天跨越式發展,目標到2020年產業規模達1500億元。
摘取“工業皇冠上的明珠”
航空航天產業看起來離市民生活頗為遙遠,實際上,這一產業具有巨大的溢出效應和經濟帶動作用。北京航天航空大學原校長沈士團說,航空航天是高技術產業,其涉及領域幾乎包括了所有技術領域,例如材料、電子、芯片技術、信息技術、制造技術等。目前我們在航空航天技術的民用領域仍存在巨大空白,實際上很多技術可以從航空航天技術延伸到民用領域。
沈士團說,目前遙感衛星技術已經普遍用于農業、森林、氣象預報領域。“一顆遙感衛星把全中國小麥的估產問題都解決了。”
“航空航天工業是工業皇冠上的一顆明珠,深圳如能把它摘下來,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發光。”沈士團認為,深圳在這一領域大有可為。
在沈士團看來,深圳可以在智能材料、碳纖維等單向技術上著力嘗試突破。“智能材料能做什么事?就像人的皮膚上被劃傷出現一個口子可以自我修復,使用智能材料,以后飛機上被劃了一個口子,也能實現自我修復。”沈士團伸出手指比劃道,這些領域變化無窮。
“下一個十年,新技術將聚焦在材料和技術,尤其是材料智能化、‘互聯網+制造’、人工智能等領域,這些領域的高新技術將首先運用在航空航天產業上。”沈士團表示,深圳具備很好的創新能力,還有對外開放的優勢,有利于引進國際化人才,在這些領域具備很大的發展前景。
做航空航天人才的“圓夢之都”
航空航天人才“鵬飛獎”已在深圳啟動。除了航空航天產業的發展,不少專家期待創新之都深圳能夠發展為我國航空航天人才的“圓夢之都”。
沈士團提出,航空航天產業從基礎科學的研究到產品的產生,需要經過一個較長的生態鏈,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再開發、小批量生產和大批量生產。“我們要注意各種類型人才的培養,既要培養生態鏈前端的科學家,也要培養生態鏈后端的工程師,推進航空航天應用研究與產品開發。”沈士團說,航空航天工程院校要培養能做出世界最好產品的工程師,“這一培養目標需要強化”。
中科院、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則希望,深圳著力將這一生態鏈條上的人才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我們要用好航空航天資源,就需要有人做軟件,有人做硬件,有人做應用。深圳經濟實力雄厚,人才市場活躍,各種市場開放,希望能把生態鏈上中下游的人才都匯集起來。”
西北工業大學副校長張衛紅也認為,深圳可以通過人才引進、聯合辦學創建新型研發機構等方式,著力推動3D打印、新型制造和創新技術的發展。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
標簽: 國際航空航天產業發展大會, 沈士團, 深圳, 材料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