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學界,我們常常注意到憑“頂刊論文”拿到學術帽子的青年才俊,憑“高被引論文”突然崛起的學術新星,憑所謂“重大突破”而冒泡的科研牛人,這隱隱約約都在向我們傳遞著一個信號:“快點!快點!走在前面才能獲得成功。”
然而,細究這些大多為“短平快”的成果,或為克隆跟風,或為撿漏補遺,或經不起推敲,或經不住驗證,最終淪為雞肋實屬必然。
眾所周知,慢工出細活,欲速則不達。慢之力,在于目標如一,在于鍥而不舍,在于精益求精,因為慢才有助于更用心,慢才有助于更精細,慢才有助于更悟道,這樣最終產出的作品也才能更精致和更完美。例如,庖丁細心專研解牛十九載,到最后才能目無全牛,以至于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因此,慢工細活,才是做出偉業的捷徑。
細說起來,下慢功夫對科研突破的益處有以下兩點:
1、慢功夫能實現厚積轉向薄發
武術電影明星李小龍曾說:“我不怕會一千招的人,只怕將一招練一千遍的。”這與俗語“一招鮮吃遍天”所表達的意思雷同。學者要做出偉業,得有自己的獨門絕技——一招鮮,但要練出這樣的絕技,須下功夫掌握多學科基礎知識,還要融會貫通這些知識,以達到“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程度。這樣,學者遇到科學難題時才可能左右逢源,也才可能產生非凡一念,進而誕生新科學理論,也就是有了自己的一招鮮。
2、慢功夫能促成量變引起質變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學者長期深耕于某科學難題,一旦通過靈光閃現找到了真正突破口——質變,則經深度探索往往能像滾雪球一樣擴大戰果,最終會徹底攻克該難題。然而,要找到此突破口,需要長期的科研積累,需要長期的深度思考,需要豐富的想象力,需要深邃的洞察力,需要多次的實踐,還需要堅忍不拔的毅力;這樣,似乎每天的進步微不足道,但久而久之就提供了適合靈感誕生的肥沃土壤,終有一天其會噴薄而出。
今天一早,我看了一篇文章《德國的笨教授》,文中提及:“德國學者每年一般只發表1篇。當然,超過1篇的情況也有,但并不是很多。”文章作者問過一個德國教授:“你們每年才發表1篇論文,豈不是太少了?我們有些中國學者每年能發表3~5篇,甚至10多篇呢。”該德國教授反問:“每年發表1篇還嫌少?如果堅持下來,30年的時間就有了30篇論文,還少嗎?”
大部分德國教授走的是慢工出細活的治學路子,覺得成果相當靠譜了才發表論文;因此,其發表的論文數量雖不多,但質量高。正是因為堅守此路子,德國學者才屢獲諾獎: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09年,德國共有100多人獲得諾貝爾獎;如果把移民美國、加拿大的德裔算上,獲獎人數已超200人。
諸多人士熱議“錢學森之問”(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的科技創新人才? )已多年,但仍未給出令人信服的解答。其實,解答沒那么難,轉臉往德國看看或許就有了:除了自由獨立的科研環境之外,學者的嚴謹治學態度是關鍵。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