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教育部網站發布《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第3446號建議的答復》,對“關于改進高校‘重科研輕教學’問題的建議”進行答復。
全文如下:
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第3446號建議的答復
教建議字〔2019〕459號
您提出的“關于改進高校‘重科研輕教學’問題的建議”收悉,經商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現答復如下:
一、關于制定科學合理的高素質人才評價機制
教育部高度重視改進高等教育考核評價工作。為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破除束縛高校教師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激發高校教師教書育人、科學研究、創新創業活力,2016年8月,教育部印發《關于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教師〔2016〕7號)(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堅持考核評價的正確方向,以師德為先、教學為要、科研為基、發展為本為基本要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德才兼備,注重憑能力、實績和貢獻評價教師,克服唯學歷、唯職稱、唯論文等傾向,切實提高師德水平和業務能力,努力建設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黨和人民滿意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指導意見》對科研評價導向作了調整完善。一是堅持服務國家需求和注重實際貢獻的評價導向。鼓勵原始創新和聚焦國家重大需求,引導教師主動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科教結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扭轉將科研項目與經費數量過分指標化、目標化的傾向,改變在教師職稱(職務)評聘、收入分配中過度依賴和不合理使用論文、專利、項目和經費等方面的量化評價指標的做法。二是探索建立“代表性成果”評價機制。扭轉重數量輕質量的科研評價傾向,鼓勵潛心研究、長期積累,遏制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完善同行專家評價機制,積極探索建立以“代表性成果”和實際貢獻為主要內容的評價方式,將具有創新性和顯示度的學術成果作為評價教師科研工作的重要依據。防止學術不端。三是實行科學合理的分類評價。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層次教師,按照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不同學科領域,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等不同研究類型,建立科學合理的分類評價標準。對從事基礎研究的教師主要考察學術貢獻、理論水平和學術影響力。對從事應用研究的教師主要考察經濟社會效益和實際貢獻。對科研團隊實行以解決重大科研問題與合作機制為重點的整體性評價。注重個體評價與團隊評價的結合。四是建立合理的科研評價周期。教師科研評價周期原則上不少于3年;科研團隊考核評價周期原則上不少于5年。統籌年度考核、聘期考核、晉升考核等各類考核形式,根據績效情況,可以減少、減免考核,適當延長考核評價周期。同時,共享考核評價結果,避免不必要的重復評價。
通過改革,多所高校在教師考核體系中弱化對論文數量的追求,使教師多一些時間和空間,能夠從容地安排自己的學術計劃,打磨學術精品。復旦大學推行“代表性成果評價制度”,取消教師晉升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量化標準,改為“學術貢獻、學術影響、學術活力”三個評價維度。中國人民大學改變以往以攢分為基礎的科研評價制度,試圖克服“學術GDP”弊端,使行政性評價讓位于同行學者評價,量化評價讓位于定性評價。
二、關于完善高校崗位設置和職稱評價標準
對于高校崗位設置管理問題,原人事部、教育部于2007年聯合下發《關于高等學校、義務教育學校、中等職業學校等教育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的三個指導意見》(國人部發〔2007〕59號),高等學校在核準的崗位總量、結構比例和最高等級內,根據業務工作需要,自主決定設置本單位的具體工作崗位,自主聘用人員,實現按需設崗、競聘上崗、按崗聘用、合同管理。下一步,教育部將會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積極研究符合高校特點的崗位設置管理辦法,結合深化擴大和落實高校自主權的相關精神,修訂相關行業崗位設置管理指導意見,優化高校崗位結構,健全完善崗位動態調整機制,促進高等教育事業發展。
對于高校職稱評審問題,2016年,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明確要創新評價方式,完善職稱評價標準,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堅持把品德放在專業技術人才評價的首位,重點考察專業技術人才的職業道德,提出用人單位通過個人述職、考核測評、民意調查等方式全面考察專業技術人才的職業操守和從業行為;明確要科學分類評價專業技術人才能力素質,以職業屬性和崗位需求為基礎,分系列修訂職稱評價標準,合理設置職稱評審中的論文和科研成果條件,不將論文作為評價應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條件,探索以工作總結、教案等成果替代論文要求。2017年,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五部委印發《關于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的若干意見》,提出下放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高校自主制訂本校教師職稱評審辦法和操作方案。下一步,教育部將會同有關部門,督促落實職稱制度改革精神,關注師德評價和高校教師分類評價問題,做好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意見修訂工作,完善評價辦法,讓高校教師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深耕專業。
三、關于制定有利于“教書育人”的考評機制
《指導意見》強調,要突出教育教學業績,切實扭轉對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重視不夠的現象。一是教育教學工作量考核。所有教師都必須承擔教育教學工作,都負有關愛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責任,要將人才培養的中心任務落到實處。建立健全教學工作量評價標準,把教授為本專科生上課作為基本制度,明確教授、副教授等各類教師承擔本專科生課程、研究生公共基礎課程的教學課時要求。教師擔任班主任、輔導員,解答學生問題,指導學生就業、創新創業、社會實踐、各類競賽以及老中青教師“傳幫帶”等工作,應計入教育教學工作量,并納入年度考核內容。二是加強教學質量評價工作。完善教學質量評價制度,多維度考評教學規范、教學運行、課堂教學效果、教學改革與研究、教學獲獎等教學工作實績。引導教師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遵守教學紀律,改進教學方法,啟發學生思考,指導合作學習與研究性學習。學校應實行教師自評、學生評價、同行評價、督導評價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教學質量綜合評價。三是健全教學激勵約束機制。提高教師教學業績在校內績效分配、職稱(職務)評聘、崗位晉級考核中的比重,充分調動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積極性。除訪學、進修、培訓、組織派遣、產假等原因外,教學工作量不能達到學校規定要求或教學質量綜合評價不合格的教師,其年度或聘期考核應為不合格。四是強化課堂教學紀律考核。把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作為教學基本要求,堅持正確的育人導向,嚴格高校課堂教學紀律,加強對教師課堂教學活動、教學實踐環節等的督導力度。對在課堂傳播違法、有害觀點和言論的,依紀依法嚴肅處理。
通過改革,許多高校要求教授、副教授上講臺,并且在績效津貼分配方案中,提高教學工作業績分配占比。南京大學著力建設“教學支持”與“教學評估”雙輪驅動模式,北京外國語大學以學生為中心,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考評結果作為教師職稱評定和崗位考核的重要依據。
下一步,教育部將繼續深入推進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一是繼續會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積極推進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嚴把教師選聘考核師德關,堅持科學合理的人才評價機制,激發教師教書育人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高校教師優秀人才脫穎而出。二是指導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部屬高等學校認真貫徹落實《指導意見》,扎實推進本地本校教師考核評價改革工作。
四、關于制定有利于“尊師重教”的用人機制
近年來,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推動高校去“行政化”和“功利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逐步取消高校、科研院所、醫院等事業單位實際存在的行政級別”。為充分體現和進一步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2017年,經國務院同意,教育部聯合中央編辦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印發《關于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的若干意見》,就完善高校內部治理專門提出“進一步健全高校師生員工參與民主管理和監督的工作機制,發揮教職工代表大會和群眾組織作用。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相統一,堅持不懈培育優良校風學風。完善學術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推動學術事務去行政化。提高高校學術委員會建設水平,充分發揮高校學術委員會在學科建設、專業設置、學術發展、學術評價等事項中的重要作用。確立科學的考核評價和激勵機制。突出同行專家在科研評價中的主導地位”。隨著學校章程和綜合改革方案制定工作的推進,教育部鼓勵有條件的高校結合本校綜合改革方案的實施,積極開展去行政化探索。比如,清華大學明確提出,根據國家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部署,逐步取消學校和各級管理人員的行政級別。
下一步,教育部將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和國家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整體安排,督促各高校及時制定實施細則,推動建立高校逐步取消實際存在的行政級別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制定有利于“尊師重教”的用人機制。(來源:教育部)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3558-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