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葛天舒、張二歡聯合誠聘博士后及科研助理
2025-02-08 11:52:32
作者:詮釋干貨 來源:詮釋干貨
分享至:
葛天舒,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2000-2009年在上海交通大學先后獲工學學士和博士學位(導師王如竹教授),其中2007-2008年在德國柏林工業大學進行博士聯合培養(國際制冷學會前主席Felix Ziegler教授)。2011年上海交通大學博士后出站后留校工作,2016-2017年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擔任訪問副教授,2019年晉升教授,2024年晉升特聘教授。主要從事吸附相關的制冷空調、二氧化碳和水捕集研究,主持相關科研項目30余項,包括自然科學基金5項、科技部重點研發課題/子課題3項。發表SCI論文135篇(11篇ESI)、其中近20篇文章是與國際合作者共同完成,他引4600余次、h因子41,授權發明專利24項包括歐洲專利1項、美國專利1項,在國際會議作主題邀請報告5次,連續兩年入選全球2%頂尖科學家榜單。入選國家級高層次人才、國家級青年人才、基金委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吳仲華優秀青年學者、全球能源獎國際青年計劃和國際制冷學會Willis Carrier青年研究學者獎。現任中國計量測試學會熱物性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流體機械工程分會第七屆委員會委員、上海市制冷學會第十屆理事會常務理事及國際交流工作委員會主任。擔任期刊《Energy》的Subject editor,期刊《Energy Reports》、《Decarbon》和《Energy Efficiency First》的Editorial Board,期刊《Renewable Energy》、《Solar Energy》、《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the Built Environment》的Guest Editor。張二歡,上海交通大學溥淵未來技術學院助理研究員,碩士生導師。2020年博士畢業于北京理工大學,隨后加入清華大學化學系李亞棟院士組從事博士后研究,2023年加入上海交通大學。聚焦單原子催化劑的可控合成、電化學性能研究和構效關系理解,并應用于電合成和新型轉化儲能(如鋰氧氣電池、鈉硫電池等)體系。近5年以第一/通訊作者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等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論文他引2400余次。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面上項目、國際合作項目子課題、青年項目和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獲2021年度江西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合作導師隸屬于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溥淵未來技術學院,依托上海交通大學國家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臺,擁有專業齊全的基礎研究條件。此外,與全球領先的鋰電池研發制造企業寧德時代已建立深入合作,所在學院與寧德時代比鄰建立電池技術研究院,能夠為團隊成員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和交流平臺,助力團隊成員在學術界和工業界交叉區域開展研究工作,為基礎研究成果的應用轉化創造良好的條件。上海交通大學溥淵未來技術學院是教育部公布的全國首批12所未來技術學院之一, 也是目前上海市唯一的未來技術學院,旨在建立一支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化高水平教師團隊,建設若干國際化前沿交叉學科科研和教學平臺,培養符合時代發展與國家未來需求的國際化、復合型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1. 電解水制氫、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催化劑及其器件化開發;2. 已獲得國內外高校或科研院所的博士學位,年齡一般不超過35周歲;3. 能夠獨立開展科研工作,在知名刊物上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過學術論文;1. 基礎年薪不低于30萬元(具體面議,根據工作表現和研究情況額外發放績效獎勵);支持申請上海市“超級博士后”,博新計劃等等;2. 可協助申請上海交大配套的博士后公寓,子女可上交大幼兒園或附屬小學;3. 按照上海市和上海交通大學的博士后管理政策辦理有關落戶事宜,享受社會保險、公積金等福利待遇,博士后出站留上海工作,配偶及子女可隨遷落戶;4. 其他福利按上海交大規定執行(http://postd.sjtu.edu.cn/index.htm);5. 如有其他個人要求可面議,工作能力強者待遇從優。對于優秀的出站博士后將積極推薦,并協助其申請上海交通大學助理研究員崗位/國內外其他高校與院所科研教學崗位; 團隊長期歡迎科研助理、訪問學生(聯合培養)與訪問學者加盟。 1. 具有材料、化學、物理等相關學科背景;有電催化或相關方向研究經驗的應聘者擇優考慮; 2. 具有扎實的實驗理論基礎與操作能力,嚴謹的科學態度與良好科研習慣,較強獨立開展科研工作能力;3. 具有良好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并能夠獨立撰寫英文文章;發表過SCI論文者優先考慮;4. 擁有職業操守,追求上進并有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課題組將提供具有競爭力的薪酬,具體根據個人資歷和經驗面議; 請有意申請者請將申請材料發送至:erhuan.zhang@sjtu.edu.cn,郵件主題請注明:“博士后/訪問學生(科研助理或學者)應聘-姓名“。1. 個人簡歷(基本情況、教育、工作經歷、博士和博士后期間參與項目及成果情況等);2. 代表性論文及其他能夠證明本人成果與能力的材料;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