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氣爆點處于鬧市,丙烯聚集在下水道內,推測遇到汽車、飯店或居民家中的明火后發生爆炸。
參考消息網 8月1日報道 高雄發生氣爆事故,大陸專家劉鐵民說,這是可燃氣體泄漏的典型特征,若不是施工或人為破壞,應該是管道遭到腐蝕或疏于維護。
據臺灣“中央社”網站8月1日報道,大陸分析師張圣林說,居民日常應注意居住地附近的管線標志,遇到氣體泄露或爆炸趕緊遠離管線。爆炸一般是順著管線方向往下游擴散,避險時應往管線上游地帶“逆向逃生”,這樣才不會被爆炸“追著跑”。
8月1日,在高雄武慶路,一位行人踏著廢墟行路。7月31日晚至8月1日凌晨,高雄市前鎮區發生石化氣爆事故。據臺灣消防部門發布,截至1日9時,已知死傷合計295人。新華社記者 何俊昌 攝
新華社引述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劉鐵民分析指出,高雄氣爆事件是可燃氣體泄露的典型特征,征兆十分明顯。
他說,從全球化學品管道事故的歷史來看,管道泄漏的原因包括人為與自然兩大類。“如果不是施工或人為破壞,應該是管道遭到腐蝕或疏于維護。”
報道也引述上海卓創資訊公司化工行業分析師張圣林說,根據初步資訊判斷,管道老舊造成的接縫泄漏,或是雨水造成的管道腐蝕,都可能造成泄漏。
張圣林說,氣爆點處于鬧市,丙烯聚集在下水道內,推測遇到汽車、飯店或居民家中的明火后發生爆炸。
圖為8月1日拍攝的臺灣高雄前鎮爆炸事故現場
報道還引述美國雪佛龍公司中國區安全總監欒興華說,觀察監控影片可發現,爆炸產生的氣浪呈放射狀擴散,這表明泄漏的丙烯聚集在地下管道中,并沿著管道擴散。
他也說,管理地下管線是各大城市都面臨的難題,牽涉市政管理、安全監管多個方面,如果資料缺乏、協調不當、監管覆蓋不全,很容易造成重大事故。
張圣林說,“大陸近年來也發生多起石化管道泄漏事故,臺灣應該吸取大陸的教訓。”
張圣林建議,對石化管道所在區域的地面開挖應予以控制,避免“拉鏈路(指缺乏整體規劃管理,馬路挖了填,填了挖的現象)”。
此外,他說,現代城市地下管道眾多,應加強跨部門監管與資訊互通,避免施工中“誤傷”;對雨水腐蝕、地震、明火等破壞因素應定期排查;相關政府部門應提高應急處理能力。
責任編輯:張春穎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投稿聯系:劉娟 電話:010-82387968-802
QQ: 2850329508 郵箱:liujuan@ecorr.org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 QQ群:140808414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3558-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