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汝桐:寶島防腐學科奠基人
文/徐娜·本刊記者
臺灣地區在氣候上受海洋和大陸兩方面的影響雖均較強烈,但海洋性氣候明顯,整體上呈現高溫、潮濕、多雨、多風的氣候特點。這樣的氣候因素也使得島內面臨材料被嚴重腐蝕的問題。多年來,臺灣的科學家、工程師們針對島內和海峽兩岸自然環境下的材料腐蝕與防護問題,開展了大量探索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而提到臺灣腐蝕防護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就一定要提到一個人——臺灣國立成功大學教授李汝桐。
奠定學科基礎
李汝桐出生于臺北市。由于正值口本對華實施侵略戰爭,因此小學就讀的是一所日本學校。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后才開始接受華語教育。
1955年,李汝桐考上了臺灣省立工學院礦冶工程學系(1956更名為臺灣省立成功大學)。在大學就讀期間,他對電化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時,適逢成功大學與美國普渡大學合作,于是,李汝桐就在普渡大學顧問教授的協助下,開始從事電解冶煉方面的實習及研究課題,并建立幾乎等于工業級的電鍍設備,其規模在當時臺灣的大學中是獨一無二的。這些特殊的設備以及研究經驗,成為協助臺灣電鍍工業技術升級的重要發展助力。
1959年,李汝桐順利畢業并留校成為一名助教,并開始為一些民營工廠擔任顧問(主要在表面處理、螺絲螺帽、扣件等金屬產業的電鍍方面)。當時臺灣的經濟相對落后,雖然屬于基礎工業的銅、鋁及氯堿工業等,仍然由政府支持,但大部分從事工業生產的企業規模都比較小。像電鍍產業,很多工廠環境惡劣,技術有限,產品質量參差不齊。雖然有些電鍍產品已經開始向其他國家和地區銷售,但屢屢出現被退回的現象。
被退貨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表面的防腐蝕做的不好,電鍍質量不佳,使得產品在運輸期間發生腐蝕,尤以點(孔)蝕最為常見。特別是在海運的時候,由于海洋腐蝕環境更加復雜惡劣,一般的腐蝕防護方法根本無法達到預期的防腐效果。這也成為了島內相關行業發展的阻礙。
如何才能提升電鍍的質量,降低腐蝕的風險?
這個問題引起了李汝桐的對于腐蝕與防蝕的重視。當時,臺灣各界對腐蝕防護學科還相當的陌生,島內沒有一個大學教授相關的知識。因此他決定在臺灣開設有關腐蝕防護的課程。
1964年,在各方的支持和努力下,李汝桐在成功大學礦冶工程學系開授“腐蝕及其控制”課程,成為臺灣第一個教授此課程的人。
由于臺灣石油仰賴進口,在第一次世界能源危機發生時,政府積極重視在臺灣進行石油及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探勘。因為油氣探勘時鉆井用的管件常發生腐蝕破損的事故,因此腐蝕的專業逐漸受到重視。從1970年代開始,臺灣推動“十大建設”,其中造船、高速公路、煉油、核能等建設,需要大量腐蝕的專業知識。因此到20世紀70年代后期,臺灣其他學校也開始陸續開設相關課程。
40多年來,成功大學為臺灣培養了一大批專業的腐蝕防護人才,而作為學科發展的先驅,李汝桐更是桃李天下,他的很多學生在臺灣工業界發揮著重要的影響。而他在教學方面也有自己獨特的方法。
“我常要求我的學生實事求是,對于腐蝕的了解要注重證據,同時能夠學會將復雜的現象簡化成容易了解的意象。另外,我也鼓勵大家能夠善用、發揮自己的專長,與他人有所區別,創造特色。”
在教書育人的同時,李汝桐在科研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先后發表了高鉻鎳基耐蝕合金焊件之局部腐蝕及腐蝕破裂研究--鎳基690合金及其焊道之局部腐蝕性質研究、不銹鋼之聚硫酸腐蝕研究等多個研究成果。另外,他還協助臺灣工研院及中科院先后成立防蝕研究室,為臺灣工業材料的防腐蝕研究奠定了扎實的研發基礎。由于其做出的巨大貢獻,1999年,李汝桐獲得了“侯金堆杰出榮譽獎”,成為臺灣在電化學領域(電解精煉、電鍍等)首屈一指的專家。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
標簽: 李汝桐寶島防腐學科奠基人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