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材料腐蝕與防護研討會是學術交流的平臺,是兩岸文化交流平臺,也是我們兩岸腐蝕屆同仁交心、交友的平臺。她透露著親情,流露芳香,她在我們海峽兩岸腐蝕界共同培養、共同維護成長,總有一天會長成參天大樹,結出累累碩果。”林安教授滿懷深情地說。
本刊記者/趙澤南
2014年10月,“第九屆海峽兩岸材料腐蝕與防護研討會”將在湖北武漢召開。在會議召開之前,本刊記者有幸采訪到本屆會議大陸方面的聯合主席武漢大學林安教授。
求學科研:路漫漫不忘初心
常感恩永葆赤誠
“我是中國改革開放后的第一批大學生,在1981年底面臨武大畢業分配時,我想到高校工作,教導員說已經將我分配到機械部武漢材料保護研究所工作,并且已經過系主任、著名電化家查全性院士的審核;查院士當時特別強調分配到材保所的學生資料必須他親自審核。足見他對分配到材保所的學生的重視,也說明當時武大化學系與材保所的關系。”林教授娓娓道來。

2008年6月5日,林安教授作為評委代表和特邀嘉賓出席“2008年度中國表面處理行業十佳評選”頒獎盛典
“從1982年1月15號到材保所報到至8月中旬,我在曾兆民老師的指導下,從事緩蝕劑基礎研究,得到了沈增祚,孫德全,李興廉等老師指導和關照。1982 年9月我到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讀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高分子輻射接枝研究,師從孫家珍老師和車吉泰老師,得到了王佛松、曹楚南、黃葆同等院士、專家不同場合的指導與關照。三年時間里,我連續在《科學通報》等刊發表多篇文章,有四篇被SCI收錄,其中兩篇是以我本人為第一作者。學習期間,我們這些從南方去的學生吃不慣以面粉為主食的北方飯菜,孫老師知道后,幾乎將他自己的大米票全部給了我, 保障我能吃上大米飯,保障我完成學業。這就是在今天,我對老師無限感激,對自己學生充滿感情,無比愛惜、呵護的緣由,這是文化的傳承的結果。”林教授說著,眼神里泛著光芒,充滿感激。
1985年7月林教授回到武漢材保所的涂裝室工作,主要從事涂料涂裝方面的研究。林教授說: “我是武漢材保所第一個分配來的研究生,得到了潘肇基、葉楊祥、沈偉、曾良玉、畢順等老師的指導和關照,所里很多資源都用到了我頭上。一到涂裝室,我馬上就獨立承擔國家”七·五“攻關項目,《寶鋼2050熱連軋機600度抗老化耐侯涂料及應用研究》等一系列課題。因為完成較好,獲省部級獎, 國務院重大辦、財政部、冶金部等表彰獎。1990年我被選派到日本神戶大學工學部進修,主修顏料在樹脂中分散的機理研究。因為研究結果較突出,日本中前老師要推薦我到日本旭化成公司工作,但我按照公派出國規定,1991年還是回國了。回國后,我主要從事科研成果轉化性工作, 將我們原來研究的高溫涂料,耐油涂料用到國家重大工程中,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這些在教育部的《神州學人》刊物上都有報道。”
1997年7月,由于畢順所長,孫德全書記的共同推薦,林教授被機械部選為武漢材保所副所長,主持全所工作。1999年7 月,林教授被任命為所長,主要從事科研的組織工作。
2003年8月,林教授被調回母校武漢大學工作,主要有兩方面研究,一是高分子材料在典型環境下的老化規律研究;二是薄型水性電工鋼涂層研究。同時,在甘復興教授指導下,完成了博士學位。
因負責曾被誤認為小偷 多交流才能在學術上“曉偷”
“我剛到武漢材保所,所里、研究室的領導非常重視,他們挑一個較難的國家攻關課題讓我做。我感到了很大的壓力, 同時也產生了強大動力。在前期,我們按照預想完成配方設計、合成和復配,但是對高溫涂層的試片必須有模擬現場環境考核,這個課題關鍵指標是在600-800度條件下,涂層熱老化與失重率,還有從高溫到室溫熱交變實驗,一個周期做下來, 要很長時間,而實驗用的馬弗爐溫度控制不準。當時我擔心試片的涂層在高溫下崩裂引起事故,于是我就在實驗日夜守護地干。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武漢晚上較熱,那時還沒有空調,我光著膀子在辦公桌子上睡著了,因為我到所里工作時間不長,門衛不怎么熟悉。有一天晚上,我睡得迷迷糊糊的,被一個門衛吼醒,‘干什么的? 是不是偷東西的?’我驚醒了,第一反應是不是馬弗爐炸了,出門就跑到實驗室看,還好。但這樣一來,她更以為我真是什么壞人,就抓住我要報警。我一番理論大家才明白是一場誤會。經過一段實驗的考驗,試驗成功了。”林教授笑著講道。
“本來故事到此完了,但這個高溫品種涂料發展較快,2003年美國有一個基金想支持它,跟我了解基本組成,我介紹完之后,他們明確告訴我,基本性能指標很好,但是不符合他們支持的方向,他們支持的是水性,環保型的研究。雖然合作沒有達成,但是這個經歷告訴我,研究的方向,有時候是決定性的。不管怎么努力, 不在正確方向上也白搭。”
在日本進修期間,林教授充分感受到了中日文化的差異。“我到神戶大學才三個月,就完成了一個實驗,其結果,中前老師非常滿意,因為這個實驗前幾個留學生花很長時間都沒有做出來。我將實驗結果一交給他,他說很好,中午一起吃飯。我以為老師要請我吃飯,到了中午12點多,也沒有一點動靜,我實在餓得不行, 就自己去打飯吃了。飯后老師見到我,竟然大發雷霆。后來知道,原來中前老師去吃飯,他自己打好飯后想找我一起坐著吃,卻怎么也找不到我。我當時很委屈, 心想您請客就應該早點定個地方,通知我去。但是我理解錯了,老師說一起吃飯, 實質上是各打各的飯,然后在一起吃。就是這樣,日本學生也覺得是一個很大榮耀。另外,老師說的話,我沒有理解,有不尊重老師之嫌。中前老師并沒有因此而怪罪疏遠我,第二天他就給了我去日本旭化成公司的人事錄用函,催我快辦。
語鋒一轉,林教授開始講述交流與創新的故事:”前幾年,有個好朋友要我研究一種涂料,要求涂覆的涂層只有500-800 納米厚,而且要在800度還原氣氛環境中不脫落。剛開始,我認為做了這么久,涂料無非由三部分組成,主要是樹脂加無機顏料, 這還不容易,實驗方案一直沿這個思維慣性做下去,搞樹脂,找無機顏料,用各種方法分散、復配。可結果差得很遠,不要說其它指標,僅涂膜的厚度就完成不了,怎么做涂層都徘徊在10-20μ左右,離實驗要求極遠。我于是先放下這個研究,仔細琢磨這事, 與同行探討,偶然間我與一位朋友聊天。他說,‘你最近好像有點什么心事?’我于是把我目前的研究情況和他說了說。他笑笑說,‘我正好在做類似的一個項目, 這么薄的涂層,你怎么找無機顏料來分散?無論多小尺寸的顏料也達不到的,我看應該在分子層面來考慮,即顏料是以分子水平來分散的。’我茅塞頓開,回來后,試一次成功,解決了多年需要解決的水性薄層絕緣涂料問題。交流是取得靈感的重要途徑,學術交流是保障科研創新重要方式。“
海峽兩岸材料腐蝕與防護研討會:
溫情彌香的學術之花
2014年10月,”第九屆海峽兩岸材料腐蝕與防護研討會“將在湖北武漢召開, 林教授與臺灣大學莊東漢教授一起擔任該會議的聯合主席。這個故事得從2008年說起,2008年,林教授與海峽兩岸材料腐蝕與防護研討會結下了不解之緣。
”距離我2008年11月到臺灣參加第六屆海峽兩岸材料腐蝕與防護研討會已經六年了,但是大會情景宛如昨天,這次研討會在臺灣花蓮理想大地度假飯店召開的, 剛到花蓮,仿佛到了遙遠而又寧靜的老家,心情好像突然靜了下來,全身心地投入會上的活動。會上兩岸學者盡情交流。在會上,我聽到了王佳教授的腐蝕薄膜理論,欣賞了中油公司王逸萍高級工程師有關緩蝕劑研究和應用。我了解到了王工程師團隊將防腐原理和防護方法,應用到石油重整生產線的流程中,她的報告使我感覺到,生產過程若沒有合適的防護方法, 就出不了好產品,沒有防護手段,生產設備就不能正常運行,這堂生動的‘腐蝕' 課,來得自然而具體,讓我印象深刻而久遠。“
林教授對于這次會議贊不絕口:”大會組織井井有序,飯菜可口,晚會熱鬧而有趣。晚上玩一種’有獎游戲‘,這個游戲既有趣味性,又有文化內涵,會上嗨聲一片,掌聲頻頻響起。就是有一個’不足‘,大家玩的不亦樂乎到忘記吃晚飯了。“
”會后,成功大學蔡文達教授接待了我,安排我到成大見習,蔡老師溫文爾雅,有民國時期學術大師的風范,我隨蔡老師沿臺灣的東海岸坐高速鐵路一路南下,飽覽了太平洋海岸美麗風景,中途還嘗到了臺灣的水果。有種水果我不得不提,它叫釋迦果,其貌不揚,但,那個清香,那個醇美,在其他地方是未曾品嘗過的。“
”我們一路到了成大,歷游校園,近距離與大榕樹親近;參觀了實驗室,與老師同學們暢談;散步在市區,聽蔡老師講鄭成功塑像以及臺南城市成扇形分布的由來。“林教授說。
四年之后,”第八屆海峽兩岸材料腐蝕與防護研討會“在高雄舉行。
”會上我們又見到蔡文達、莊東漢、林景崎、黃何雄、羅俊雄、王朝正,程子萍,劉宏義、程玉松、吳威德、李原清, 王和源,汪俊延等新老朋友,我們再次相聚,交流了這四年來各自的研究進展,感嘆世事變化。“
”會后我按計劃沿臺灣的西海岸從南至北歷游了西海岸美麗風景,那些美景至今還歷歷在目,那里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林教授對臺灣的贊美溢于言表。
對于海峽兩岸材料腐蝕與防護研討會,林教授滿懷深情:”海峽兩岸材料腐蝕與防護研討會是學術交流的平臺,是兩岸文化交流平臺,也是我們兩岸腐蝕界同仁交心、交友的平臺。她透露著親情,流露芳香,我們海峽兩岸腐蝕界共同培養、共同維護她的成長,總有一天會長成參天大樹,結出累累碩果。“

2008年11月9日,林安教授與蔡文達教授于臺灣成功大學合影
會議準備:
不辭勞苦集眾力 怎不信心滿懷
對于 ”第九屆海峽兩岸材料腐蝕與防護研討會“,作為聯合主席,林教授表示:”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次海峽兩岸腐蝕與防護研討會在武漢市召開,說明武漢市高校、研究所和企業在這個領域的學術地位和產業的發展得到海峽兩岸同仁的認可。本屆大會,我們在六年前就開始做預案,做規劃。兩岸防護學會給我們很多信任、很多鼓勵, 我們深感責任重大,但能為海峽兩岸朋友服務,為兩岸學術交流服務,我們不感覺累,也不覺得苦。“
對于本屆會議的組織準備工作,林教授介紹道:”細節決定成敗,我們圍繞’腐蝕與防護技術與兩岸可持續發展‘主題開展工作。由汪的華教授領銜的秘書班子,分為外聯組、學術組、會務組,分工合作,分頭落實。汪的華教授發揮組織和協調作用,與臺灣學會積極溝通,協調會議上諸多細節,推進工作。毛老師發揮了其對IT熟悉及學術功底深的優勢,始終保持與海峽兩岸學者的聯絡,跟蹤大會進程。肖老師外文好,專業基礎好,在論文分類、為參會人員服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朱華老師人脈熟,辦會有經驗。甘復興老師高屋建瓴,總體把握感好!為了做好大會的準備工作,我自己安排一次計劃線路的試游,將會上可能遇到的情況事先了解一遍,做好預案,然后,理出頭緒,把握節點和關鍵點。到了關節點,我們邀請華科大的郭興蓬、劉宏芳,材保所的張帆、張三平,武科大劉靜等老師指導、監督落實,逐步推進。從建立網頁、論文收集、到會人數確定、合作辦會單位的遴選、再到會議行程等等,在細節上與臺灣同仁保持良好的溝通,可以說,每一點進展都與臺灣同仁的支持是分不開的。“
”這次大會得到了各方面支持與指導,武漢大學有關領導,中國腐蝕防護學會的李曉剛秘書長和陳光章理事長,臺灣防蝕工程學會程子萍秘書長,江淑慈老師,華中科技大學的郭興蓬教授,武漢科技大學劉靜教授,武漢材保所的張三平、張帆研究員,重慶立道表面技術有限公司胡國輝,武漢風帆電鍍公司和湖北漢星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楊江成,湖北博新公司張輝濤,武漢科斯特儀器有限公司,武漢吉和昌公司宋文超,目前已收到論文180 篇,報名參會人數超過300人,還有中部六省腐蝕與防護協會和腐蝕與防護青年科技論文講評會、高溫腐蝕與防護專業委員會等衛星會的代表。我們相信這次大會在各位共同努力之下會取得成功。“
對于本屆會議的開展,林教授滿懷信心:”我認為這場大會的成功將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會場氣氛熱烈;(2)新老朋友交流充分;(3)助推學科和行業發展。“
”會場氣氛應該熱烈、生動活潑,海峽兩岸同仁就腐蝕與防護學科與行業發展前沿、學術為經濟服務等方式等進行深入探討和良好互動。新老朋友充分交流,通過兩岸同仁在大會、分會和會下充分進行學術交流,增進了解和友誼與感情,擴大科研合作和人員往來;助推學科和行業發展,以學術交流為紐帶,立足學術,為腐蝕與防護行業服務,通過各位專家的學術交流,從別人經驗得到靈感,從同行得到啟發,與自己思想進行碰撞、產生火花, 為后續研究提出思路,解決科研和生產中難題。“
大會寄語
采訪最后,林教授表達了對”第九屆海峽兩岸材料腐蝕與防護研討會“的寄語:”這次大會可能有各種不盡人意的地方,希望大家理解、諒解。祝第九屆海峽兩岸材料腐蝕與防護研討會圓滿成功! 祝各位嘉賓在大會期間萬事順利,身體健康!“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
標簽: 腐蝕防護林安
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
點擊排行
PPT新聞
“海洋金屬”——鈦合金在艦船的
點擊數:8135
腐蝕與“海上絲綢之路”
點擊數:6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