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材料環境腐蝕平臺主任、北京科技大學腐蝕與防護中心李曉剛教授團隊的論文“share corrosion data”2015 年11 月26 日在世界頂級科技刊物《Nature》上發表了,這是我國材料腐蝕領域首次在國際頂級科學刊物上發表研究成果,標志著我國腐蝕科學研究已經在國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李曉剛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在《Nature》發表
全國材料環境腐蝕試驗站網在已故師昌緒院士的領導下,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成立起, 就掛靠在國家自然基金委員會材料一處,長期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與大力支持, 2009 年納入科技部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項目,發展成為國家材料環境腐蝕平臺。經過50 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已經建成為我國最為完善的自然環境腐蝕研究平臺和世界上最大的自然環境腐蝕的研究機構,擁有了世界一流的研究設備,世界一流的研究隊伍,取得了一系列基礎研究和工程應用的成果。
國家材料環境腐蝕平臺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我國大氣、土壤和水環境等自然環境中材料腐蝕數據和環境因素數據,完成了全球范圍最大規模的腐蝕投樣及數據積累工作。在多年腐蝕數據積累工作基礎上,建成了我國數據量最大、內容最為豐富的材料腐蝕數據庫及共享服務網。在此基礎上,獲得了系列化的材料在我國大氣、土壤和水環境等自然環境中的腐蝕失效機理與規律成果,并建立了在材料環境腐蝕機理一致性基礎上的室內外腐蝕相關性。近十年來,以北京科技大學李曉剛教授團隊為代表的研究隊伍,發表論文700 余篇,其中SCI/EI 收錄論文500 余篇, 他引7000 余次。近期,李曉剛教授團隊在多年工作的基礎上,提出了腐蝕大數據原創性概念, 結合多年數據積累與數據庫建設、建模、模擬仿真、共享和工程應用系列化的工作,提出利用腐蝕信息學或腐蝕基因組工程,建立基于物聯網的腐蝕學科新模式,這一成果在世界頂級科學雜志《Nature》上得到發表,表明國家材料環境腐蝕平臺“十二五”期間的基礎研究水平已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國家材料環境腐蝕平臺建設的野外試驗資源與技術、積累的大量數據和規律性研究結果在我國航天、航空、石油、化工、海洋工程、電力能源、交通運輸、武器裝備、基礎設施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耐蝕新材料的研發,無一不用到這些成果和技術,為提升我國防腐工程水平和新材料研發提供了技術支撐。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研究成果解決了“天宮一號”發射中的重大腐蝕難題,保證了其按時發射和安全運行,在此基礎上,又加入對我國航天事業進一步的服務工作中,在我國航天事業的主體型號工作中發揮關鍵性的作用。這些成果不僅貼合我國國民經濟實際需求,形成了跨行業、跨部門、跨地區的量大面廣的實際工程應用,而且已成為國際材料腐蝕學科前沿方向,形成了重要的國際影響力,具有重大科學意義、經濟意義和工程應用價值。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
標簽: 料環境腐蝕研究平臺nature
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
點擊排行
PPT新聞
“海洋金屬”——鈦合金在艦船的
點擊數:8135
腐蝕與“海上絲綢之路”
點擊數:6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