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腐蝕-磨損防護涂層體系的研制、耦合損傷評價與工程應用科技成果通過評價
2020年9月10日,由中科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牽頭完成的《抗腐蝕-磨損防護涂層體系的研制、耦合損傷評價與工程應用》科技成果,在寧波通過了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組織的科技成果評價。
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李久青教授宣讀了學會對項目完成單位申請科技成果評價的批復意見以及評價委員會名單,成果評價委員會由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海軍工程大學、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北京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航空制造技術研究院等專家組成,評價會由陳光章研究員主持。
項目組匯報了成果詳細內容并接受了專家質詢。該項目主要針對腐蝕性環境機械運動部件腐蝕磨損耦合損傷控制與表面延壽難題,開發了環境適應型非晶碳基耐腐蝕磨損涂層技術、大厚度生長氮化物基耐腐蝕磨損涂層技術、高強韌滲/鍍復合碳氮化物基耐腐蝕磨損涂層技術和抗濕熱耐候層狀化合物基耐腐蝕磨損涂層技術四大系列耐腐蝕磨損涂層材料技術,并發展了液體環境腐蝕磨損耦合損傷原位檢測技術,獲得了包括船舶管路組件、液壓馬達元件、氯堿化工閥門、復雜成型模具、空間運動機構以及腐蝕磨損評價在內的6類工程應用,申請專利50件,其中已授權中國發明專利20件,實用新型專利4件, PCT國際專利5件;累計發表學術論文130余篇,他人引用4000余次。培養出國家杰青等多名國家級人才,形成了一支由院士牽頭從基礎到應用的腐蝕磨損損傷控制創新團隊,為我國腐蝕性環境等苛刻工況服役機械裝備制造水平的提升做出了積極貢獻。通過匯報與質詢,評價委員會認為該成果系列耐腐蝕磨損涂層材料技術主要指標性能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整體應用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一致通過了“抗腐蝕-磨損防護涂層體系的研制、耦合損傷評價與工程應用”成果評價。
#“電化學噪聲技術在金屬材料緩蝕保護監測領域的應用”科技成果通過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成果評價
2020年9月29日,由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組織專家對濱州學院和浙江大學等單位合作完成的“電化學噪聲技術在金屬材料緩蝕保護監測領域的應用”科技成果進行了視頻會議評價。評價委員會由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理事長王福會教授等7位專家組成。
評價會上,項目組對該科技成果的立項背景、取得的成果、技術創新性以及經濟和社會效益等做了詳細的匯報。該項目根據電化學噪聲頻譜與電化學溶解速率的關聯性,將其應用于金屬材料緩蝕保護的在線監測,具有首創性。電化學噪聲技術在金屬材料緩蝕保護與監測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該項目采用了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靈敏度、寬量程、多通道以及多評價參數的電化學噪聲腐蝕監測儀,應用于工業環境腐蝕在線監測與緩蝕劑現場評價,與失重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該項目為工業酸洗、油田酸化壓裂開采、油氣田污水集輸以及海水循環冷卻系統開發了一系列具有綠色環保、低成本和高效長壽等優點的緩蝕劑,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
通過材料審查與質詢答辯,評價委員會認為該成果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一致通過“電化學噪聲技術在金屬材料緩蝕保護監測領域的應用”成果評價。
# 《航空發動機典型高溫合金葉片材料熱帶海洋環境適應性研究》通過學會組織的科技成果評價
2020年10月9日,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在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第五研究所組織召開了《<航空發動機典型高溫合金葉片材料熱帶海洋環境適應性研究>科技成果評價會》。專家委員會由學會榮譽理事長、學會會士陳光章研究員、學會副理事長陸峰研究員等七名專家組成。
該項目圍繞航空發動機葉片熱帶海洋環境適應性提升的需求,分析發動機葉片及其他關鍵部位環境損傷薄弱環節,結合發動機葉片工況環境特點,形成航空發動機葉片高溫合金熱帶海洋環境適應性研究規劃,提出發動機葉片高溫合金熱帶海洋大氣-熱環境組合、大氣-恒載力學耦合、大氣-疲勞力學組合等系列試驗方法,依托某試驗站開展試驗驗證,為航空發動機的研制、設計提供了基礎數據支撐。經專家委員會綜合評價,該項目的研究成果處于國際先進水平。
# “供熱管道典型保溫材料綜合性能及評價方法研究”項目通過科技成果評價
2020年10月16日,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在北京按照科技成果評價的標準及程序,本著科學、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組織專家對北京市熱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熱力裝備制造有限公司完成的“供熱管道典型保溫材料綜合性能及評價方法研究”項目進行了成果評價。
經過專家評審,認為“供熱管道典型保溫材料綜合性能及評價方法研究”項目采用實驗室加速實驗和模擬計算相結合的方法,系統深入研究了不同環境條件下供熱管道典型保溫材料的保溫、防腐性能及損壞機理,分析了保溫材料浸出液對材料腐蝕的影響;自主開發了供熱管道保溫熱經濟性分析和優化件;形成了供熱管道保溫材料性能評價系統性新方法,具有創新性。項目成果聚焦供熱管道實際,開發的供熱管道保溫熱經濟性分析和優化軟件已在北京市熱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推廣應用,腐蝕致因分析結果為供熱管道腐蝕風險管理提供了有效借鑒,工程應用效果良好,有利于節能環保、降低安全運行風險和提升管網輸配效率,具有重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項目成果可用于指導供熱管道設計、新型保溫材料研發和全壽命運行管理,具有廣闊的工程應用與推廣前景。項目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經專家組全面審核,與會專家一致同意,“供熱管道典型保溫材料綜合性能及評價方法研究”通過科技成果評價。
#《姬塬油田CO2驅注采井管材腐蝕防控技術研究與應用》通過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組織的科技成果評價
10月17日,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在北京召開“姬塬油田CO2驅注采井管材腐蝕防控技術研究與應用”成果評價會。學會榮譽理事長、學會會士左禹教授、學會常務副理事長李曉剛教授等7名專家評委在聽取成果匯報后,結合查新報告和應用報告等相關技術文件,通過質詢和討論,專家組一致認為該成果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同意該項成果通過評價。
自2015年起,長慶油田在低滲、特低滲透油藏的CO2驅先導試驗中,針對超臨界CO2和注入氣中雜質導致的注入井、采出井管柱腐蝕、結垢等問題,低滲透油氣田勘探開發國家工程實驗室、油氣工藝研究院聯合中石油管材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等單位,立足“產-學-研-用”全體系,依托國家示范工程和集團公司重大專項,從管材腐蝕檢測與預測、失效機理分析和防腐防垢一體化技術研發等3方面著手,開展了大量室內和現場研究實驗,首次系統揭示了含酸性氣體雜質超臨界CO2環境“管材-環境-應力”等多因素耦合腐蝕機理和微觀失效機制,并提出了管材的腐蝕速率機理預測模型;形成了“涂鍍層防腐油管+一體化緩蝕阻垢劑”井筒防腐防垢技術。
該成果支撐了長慶姬塬油田CO2驅“9注37采”國家級先導試驗示范基地的建設,現場試驗73井次,采出井井筒管柱服役765天后未發現腐蝕、結垢現象,成果累計發表論文29篇,授權發明專利7項,發布標準5項,編寫專著1部,獲得軟件著作權1項,工程實施效果良好,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
# “雙金屬復合管產品研發及工業化應用”科技成果通過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成果評價
2020年10月17日,針對中國石油集團石油管工程技術研究院、西安向陽航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及西南石油大學等聯合申報的“雙金屬復合管產品研發及工業化應用”科技成果,中國腐蝕與防腐學會在北京組織召開了成果評價會。評價委員由學會榮譽理事長北京化工大學左禹教授擔任主任委員并且主持會議,中國腐蝕學會常務副理事長李曉剛教授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劉建華教授擔任副主任委員,中國石油工程技術研究院韓文禮教授、中國石油勘探與生產分公司張守良教授、中海油研究總院有限責任公司常煒教授和中國石油科技管理部江如意高工擔任委員。
評價會上,中國石油集團石油管工程技術研究院國家重點實驗室腐蝕與防護研究所李發根高工對該科技成果的立項背景、取得的成果、技術創新性、經濟效益及推廣前景等做了詳細的匯報。
該成果針對雙金屬復合管推廣應用過程暴露的產品性能不穩定和應用技術不成熟的問題,開展了成型理論、制造技術、評價手段和焊接施工研究。創建了液壓復合成型解析力學模型和計算方法,開發了全程應變可控的液壓成型復合方法,為新型復合管產品研發奠定了堅實的理論技術基礎。建立了管體結合強度在線測控及評價方法以及振動送絲堆焊工藝和尺寸精度控制方法,研發了液壓復合成型裝備,確保了管材復合成型均勻,保障了復合管產品的精準制造;建立了基于失效控制的焊接工藝評定方法,制定了現場全自動環焊縫焊接工藝,提升了現場焊接質量和施工效率。建立了產品質量控制系列標準、腐蝕適應性評估方法和海洋鋪管適應性評估技術,實現了從管材制造到現場應用的管材性能控制的標準化。該科技成果形成了系統的自主知識產權,填補了多項國內外技術空白,成功實現了產品和應用技術升級換代,大量應用于工程實際,經濟社會效益顯著,應用前景廣闊。
經過聽取研究成果匯報、查閱查新報告、質詢答辯等方式,評價委員會專家一致認為:該研究意義重大、取得的成果豐碩。評價委員會認為該成果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制造裝備與制管工藝、管材質量標準體系處于國際領先水平,一致通過“雙金屬復合管產品研發及工業化應用”成果評價。
# “海洋結構物陰極保護延壽技術研究及工程應用”通過學會組織的科技成果評價
2020年10月21日,由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組織專家對青島鋼研納克檢測防護技術有限公司和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海洋結構物陰極保護延壽技術研究及工程應用”科技成果進行了視頻會議評價。評價委員會由學會榮譽理事長陳光章研究員等7位專家組成。
專家組聽取了項目技術負責人的匯報。該成果從材料、設備、設計及安裝工藝方面對陰極保護技術進行了研究,開發了針對海洋結構物的陰極保護延壽成套技術,并結合建設中的大型工程對該成果進行了工程應用及腐蝕控制效果驗證,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1)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遠地式外加電流陰極保護延壽系統,解決了在役海洋平臺和構筑物的陰極保護延壽的工程技術難題,在設備功率、防拖網功能、穩定性、遠傳遠控功能,集成智能監測可視化系統等功能上優于國外同類產品;2)研發了遠地式外加電流系統的動態拉伸電纜安裝工藝,極大的節省了安裝成本,使安裝工期縮短為同類產品的1/5,屬國內外首創。3)針對導管架、海底管道等結構物的局部犧牲陽極保護不足的問題,發明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快速連接犧牲陽極,該陽極的安裝無需水下焊接,方便快捷,可由水下機器人進行操作,安裝費用僅相當于常規犧牲陽極修復成本的1/5。
該成果已成功在中海油WC14-3平臺、旅大作業區平臺、南海海底管道等多個重大工程中得到應用,大大降低了維修安裝成本,減少了海洋污染,延長了海洋工程裝備的使用壽命,產生了重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具有廣泛的推廣應用前景。
評價委員會審查了評價資料,通過質詢答辯,對該項目所取得的科技成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評價,認為該項目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并建議對已應用的工程項目成果進行跟蹤,同時進一步大力加強市場推廣運用。
# “市政埋地管網軌道交通雜散電流干擾防控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通過科技成果評價
2020年10月26日,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在北京依據科學、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組織專家對北京科技大學、北京市燃氣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安科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等單位完成的“市政埋地管網軌道交通雜散電流干擾防控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進行了科技成果評價。
經過專家評審,認為“市政埋地管網軌道交通雜散電流干擾防控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針對軌道交通系統對城市埋地金屬管網的干擾腐蝕問題,建立了動態干擾下管道腐蝕動力學機理模型和動態直流腐蝕評判準則,填補了動態直流雜散電流腐蝕機理研究的空白,解決了以穩態指標評判動態干擾造成評判失準的國際技術難題,開發了市政管網軌道交通雜散電流智能監測與防護系列技術及成套設備,實現了市政管網軌道交通雜散電流腐蝕風險的自動評判與智能防控,構建了國際規模最大、數據最完整的市政管網軌道交通雜散電流干擾參數及腐蝕案例數據庫,為市政管網軌道交通動態雜散電流腐蝕研究、評判模型建立和防護設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項目成果整體水平達到國際先進,其中在軌道交通動態雜散電流腐蝕機理研究、評判及防護技術方面處于國際領先水平,推廣應用前景廣闊,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經專家組全面審核,與會專家一致同意 “市政埋地管網軌道交通雜散電流干擾防控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通過科技成果評價。
# “高硫高鹽油氣田地面設施耐蝕合金選材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項目通過科技成果評價
2020年10月26日,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在北京組織專家對中國石油工程建設有限公司北京設計分公司、北京科技大學、安科工程技術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完成的“高硫高鹽油氣田地面設施耐蝕合金選材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項目進行了科技成果評價。
經過專家評審,認為“高硫高鹽油氣田地面設施耐蝕合金選材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項目揭示了高硫高鹽工況下奧氏體不銹鋼鈍化膜退化機制和腐蝕機理,形成了高硫高鹽服役工況下耐蝕合金腐蝕評價方法和實驗技術體系,建立了油氣田地面設施用耐蝕合金的選材圖譜和技術規范。項目提出了高硫高鹽油氣田地面設施用4種耐蝕合金腐蝕失效臨界條件,擴展了國際標準中奧氏體不銹鋼及雙相不銹鋼的適用邊界,成功解決了中東地區大型高硫高鹽油田地面工程建設中面臨的材料選擇和腐蝕控制的關鍵性技術難題,保障了油田安全運行,社會和經濟效益顯著。項目成果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高硫高鹽工況不銹鋼鈍化膜退化機制、腐蝕評價體系和選材圖譜處于國際領先水平,推廣應用前景廣闊。經專家組全面審核,與會專家一致同意 “高硫高鹽油氣田地面設施耐蝕合金選材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通過科技成果評價。
# 《大口徑輸水管道環保型長效防腐涂料技術體系研究及在重大工程中的應用》通過學會組織的科技成果評價
2020年10月30日,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在北京組織召開了由中國石油集團工程技術研究有限公司、北京韓建河山管業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廣銳德工程有限公司完成的“大口徑輸水管道環保型長效防腐涂料技術體系研究及在重大工程中的應用”科技成果評價會。評價委員會由7名專家組成,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常務副理事長李曉剛擔任主任委員并且主持會議。
針對國家重大水利建設的迫切技術需求,該項目通過采用嵌段聚合對環氧樹脂進行柔性改性、優化衛生安全顏填料體系等技術方案,研發出適用于大口徑輸水管道環保長效防腐涂料技術體系及配套工程技術,成功解決工程中高效、環保、一次厚涂、內防衛生無毒、涂層長效等關鍵技術難題。
該項目成果在南水北調、鄂北水資源配置工程等多項國家重大水利工程中廣泛應用,為國家重大水利工程順利實施、安全運行、環保作業提供技術支撐,為管道長效安全運行提供技術保障,提升了國內重大水利工程管道防腐技術水平,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重大。
評價專家審查了相關評價材料,經質詢討論后,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該項目成果總體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其中,內防無毒涂層減阻、預應力鋼筒混凝土管(PCCP)濕噴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 “高鹽環境中電力材料腐蝕機理與防護關鍵技術研究”項目通過科技成果評價
2020年11月4日,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在北京以視頻會議形式主持召開了由上海電力大學等單位完成的“高鹽環境中電力材料腐蝕機理與防護關鍵技術研究”科技成果評價會。評價委員會由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理事長王福會教授等7位專家組成。
項目組匯報了成果詳細內容并接受了專家質詢。該項目主要針對電力工業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技術難題,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保障電力設備安全高效運行的綠色高效阻垢緩蝕劑和海生物殺生劑,通過腐蝕機理基礎研究與評價,實現了以上技術的優化;研發了適用于火電廠不銹鋼管凝汽器的水質穩定劑,提高了循環水系統濃縮倍率,延長了循環水系統設備的清洗周期和使用壽命,制定了凝汽器冷卻管選材的行業標準;系統推進了項目成果的現場工程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保障我國的電力安全生產和節能減排做出了重要貢獻,項目具有重大的工程應用價值和廣泛的推廣前景。項目成果獲國家授權發明專利20件,出版專著與編著5部、參與制定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3項,發表學術論文86篇,培養了一大批腐蝕領域的專業技術人才。
通過匯報與質詢,評價委員會認為該科技成果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阻垢緩蝕殺生物復合配方設計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一致通過了“高鹽環境中電力材料腐蝕機理與防護關鍵技術研究”成果評價。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