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經全所613名職工參與網上投票,最終評議選出2024年度十件大事,分別是:
1.扎實開展黨紀學習教育,為搶占科技制高點提供堅強紀律保障——以“學黨紀 守底線 促攻堅”為主線,扎實開展黨紀學習教育,做到融入日常、抓在經常,實現學習培訓全覆蓋、警示教育全覆蓋、宣傳引領全覆蓋,切實將黨紀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加快搶占海洋科技制高點的實際行動。
2.科研創新能力持續提升——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能力穩步提升,新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4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5項、中國科學院B類先導專項1項、國家發展改革委“兩重”項目1項、山東省重大基礎研究項目2項。獲得各類科技獎勵11項,發表SCI論文657篇,出版專著11部,授權專利107項,彰顯了研究所在支撐國家重大需求、引領學科前沿與推動產業發展方面的綜合科研實力。
3.牽頭發起的HOMES科學計劃獲批“海洋十年”項目——“多重脅迫下海洋生態系統健康”(HOMES)國際科學計劃由海洋所聯合印尼、馬來西亞、巴新、菲律賓、日本等國科學家共同發起,是中國科學院首個和目前唯一的“海洋十年”支持項目,將通過跨學科方法和理論創新,探索人為、生態和環境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全面了解印太交匯區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狀況、演化和機制,為保護和管理海洋生態系統提供科學依據。
4.自主研發的“瑯琊”海洋大模型正式發布——該模型是面向海洋狀態變量預報研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大模型,融合了先進的人工智能算法與專業的海洋科學知識,實現了對全球海洋狀態變量的實時、高精度預報,顯著提升了全球海洋預報的準確性與可靠性,將在氣候變化、海洋資源開發、極端天氣預報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5.接受中國科學院黨組政治巡視并開展全面整改——堅決扛起巡視整改政治責任,成立巡視整改工作領導小組和辦公室,逐一查擺問題,深刻剖析根源,明確整改措施。積極推進制度“廢改立”52項,強化制度執行,形成解決問題和推動工作的長效機制,切實做到將巡視整改與深化體制改革、完善治理體系、提高治理能力結合起來。
6.研究揭示太平洋板塊俯沖影響東亞-西太平洋殼幔多圈層結構及動力學過程——首次發現俯沖太平洋板塊的阻擋使得四千萬年前的太平洋下地幔殘余結構得以在菲律賓海板塊下方保留,隨著東部俯沖減弱及西部印歐板塊碰撞增強,逐漸在東亞形成大型沉積盆地如渤海灣盆地,而地震活動性揭示了太平洋板塊的俯沖過程受到洋底高原俯沖的強烈影響。研究成果在Nature Geoscience、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Seismological Research Letters等發表。
7.打造集成化深海實驗站,推動深海科學新認知——依托“科學”號科考船成功構建深海原位實驗體系并開展海上試驗,實現環境原位檢測、實驗原位開展及樣品保真轉運。依托該平臺,突破細胞水平深海生物雙原位研究基礎,首次發現深海生物共生微生物和含菌細胞在細胞層面的多樣性,解析了功能異質性在波動環境適應中的關鍵作用,相關成果在Science Advances、Innovative Geoscience、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等發表。
8.研究揭示大西洋-太平洋鹽度差異加強趨勢——首次定量揭示了20世紀中葉以來大西洋-太平洋鹽度差異的加強趨勢,闡明了風生海洋環流變異和水團源地遷移對鹽度變化的重要作用,并指出當前氣候模式對鹽度變化模擬的普遍偏差及其成因。研究成果發表于Nature Climate Change。
9.創制3個優質高產抗逆海洋水產新品種——作為牽頭單位選育的凡納濱對蝦“廣泰2號”和牙鲆“圣航1號”,以及作為第二完成單位培育的福建牡蠣“前沿2號”三個水產新品種,獲得國審水產原種與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其中“廣泰2號”是國內首個應用全基因組育種技術培育的對蝦新品種。
10.海洋創新人才高地建設成效顯著——堅持科技、教育、人才一體化推進,聚焦搶占科技制高點主攻方向,通過重大任務、高能級平臺引進和集聚“高精尖缺”人才,獲批國家、中國科學院引才項目12人,省部級以上培養類人才項目21項。持續深化科教融合,實施研究生招生與重大任務協同機制,加快自主培養拔尖人才。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