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凝膠作為一種軟物質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其中,可注射型水凝膠因其優異的可操作性,微創治療以及與不規則傷口完美匹配等特性,備受生物材料和醫學應用研究者的關注。
但是,潮濕的生理環境和水凝膠固有的高水含量引發的“氫鍵失效效應”嚴重阻礙了凝膠材料與生物體組織表面的整合并引起傷口感染,成為制約水凝膠材料整體性能提升和醫學應用的瓶頸。構建能夠滿足濕性條件高效組織整合和抗傷口感染要求的水凝膠材料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近日,南京工業大學徐虹教授、遲波副教授及其博士后王瑞等人報道了一種新型可注射組織粘合水凝膠用于皮膚創面修復領域的最新成果。該水凝膠從海洋貝類生物在濕潤的環境下卻依然能夠牢固地粘附在巖石表面的靈感出發,在抗菌高分子材料ε-聚賴氨酸體系中引入多巴胺基團,利用ε-聚賴氨酸來模擬粘合蛋白的骨架結構,多巴胺模擬蛋白粘合主要貢獻成分DOPA(多巴,3,4-dihydroxyphenylalanine),得到的PPD聚合物中酚羥基含量高達25%(與天然貽貝足絲蛋白的組分接近),采用辣根過氧化物酶(HRP)原位催化構建了類似貝類粘合蛋白結構的可注射型PPD水凝膠。
PPD聚合物中鄰近的賴氨酸-鄰苯二酚(catechol-lysine)仿生結構分布產生的“協同粘合效應”機制表現為賴氨酸殘基驅逐濕性表面水合陽離子,進而為鄰苯二酚的粘合提供干燥基質表面,從而賦予水凝膠材料在生理條件下高強度的濕性組織錨定能力(~147 KPa),這種凝膠與組織表面牢固的機械互鎖效應賦予水凝膠優秀的傷口封堵止血和組織一體化整合能力,同時,該水凝膠可以有效抗菌,呈現出優異的體外抗菌和體內抗感染能力,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大鼠皮膚創面缺損修復實驗顯示該水凝膠高效促進創面修復愈合且無炎癥和異物反應。
該研究從分子水平揭示了海洋貝類濕性條件粘附基質,為海洋貝類仿生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該方法同樣適用于眾多含有氨基材料(殼聚糖、明膠、聚乙酰亞胺等)凝膠體系,可以通過改變水凝膠的組分制備出功能多樣滿足不同臨床需求的水凝膠材料,促進了水凝膠在再生醫學領域應用進程,具有重要的臨床轉化價值。
相關工作以南京工業大學為第一單位發表在材料領域著名期刊《先進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影響因子11.382)——A Biomimetic Mussel-Inspired ε-poly-L-lysine Hydrogel with Robust Tissue-Anchor and Anti-Infection Capacity (Adv. Funct. Mater.2016,DOI:10.1002/adfm.201604894)。
該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基金的資助。
更多關于材料方面、材料腐蝕控制、材料科普等方面的國內外最新動態,我們網站會不斷更新。希望大家一直關注中國腐蝕與防護網http://www.ecorr.org
責任編輯:劉洋
投稿聯系:編輯部
電話:010-62313558-806
郵箱:fsfhzy666@163.com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 QQ群:140808414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