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有報道稱,國內館藏文物腐蝕率超50%,乍一看,這個數字相當驚人,50.66%的館藏文物相當于1479萬件藏品的半數,七百多萬件展品,價值可能要連幾十座城。而用于藏品保護的經費卻相當有限。該報道固然是為了突出國內博物館藏品保護現狀的不足與緊迫性,但在駭人聽聞之余,卻讓這些文物的收藏方陷入了非常尷尬的境地,“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歟?”
其實,只要是物品,時刻都在“腐蝕”,所以這個比例不是50%,甚至可以說是100%。比如主要由絲蛋白構成的絲織品,以植物纖維為原料的紙張腐蝕率相當高;瓷器和金屬相對較低,但由于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輻射”,其實也在時刻“腐蝕”——只是肉眼看不出來。要回答孔子在兩千多年前提出的問題,離不開關于“文物腐蝕”的科普。本次世界腐蝕日,小編就帶您一起探尋文物腐蝕的秘密。

據國家文物局相關部門介紹,上述數據源自國家文物局2002年至2005年開展的“全國館藏文物腐蝕損失調查”。項目結果顯示,50.66%的館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蝕損害,重度以上腐蝕的館藏文物有230余萬件(占16.5%)。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胡東波說,從材料科學上講,“腐蝕”是指材料受周圍環境作用,發生有害的化學變化而失去其固有性能的過程。造成文物腐蝕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文物所處環境。
年代久遠的珍貴文物,由于歷史上所處環境和人為因素的長期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過各種自然和人為因素的損害,尤其是考古發現的出土文物,由于埋藏環境的劇烈變化,導致一些文物的衰變嚴重。
胡東波舉例說,在各類材質的文物中,陶瓷屬于相對最為穩定的一類,但在埋藏環境中,釉上彩和釉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腐蝕。
國家文物局也坦言,文物存在腐蝕狀況,除了歷史上保藏、使用、埋藏環境等原因外,還有一些現實的原因。比如有關文物的保護技術難題尚無突破性進展,像青銅器粉狀銹去除、腐朽有機質文物保存等在全世界都是難題;另外,文物保存環境控制設施設備匱乏、保護修復人才短缺、保護修復經費不足等現實狀況,使得腐蝕損害不能得到更有效的遏制。

應該說,文物隨著時間、環境的變遷造成自然消亡,是一個不可抗拒的自然趨勢,但可以通過積極的保護修復措施來延緩這一過程。
文物保護作為一門科學,并非僅僅是拼合文物殘片、修補文物破碎、處理病害部分,它還包括了對文物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的理解,對文物各方面狀況的系統記錄,以及基于東西方交流的現代文物保護理念的注入。
無論是出土的還是傳世的,每件文物進入博物館時都必須接受嚴格的體檢,進行腐蝕情況評估。據安徽博物院文物科技保護中心主任鄭龍亭介紹,青銅器是該院最主要的文物類型之一。考古發掘獲得的青銅器在出土時都會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蝕和損毀,進入博物館后必須進行腐蝕評估。如果青銅器被檢驗出存在大量的氯離子,意味著將產生大量的有害銹,再結合其他各項特征,基本可以判斷其染上了“青銅病”,那么就要對癥下藥,制定相應的修復方案。
在博物館的展廳里能看到的文物通常采用了三種不同的修復方式。一種是藝術修復,追求的是視覺效果的完美,著意于恢復精致美觀的外形。比如上海博物館就用這種方式修復了大量陶瓷,拼合縫隙被填補,缺失部分被補足,并施與原來同色的釉,可謂“天衣無縫”。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考古修復。它講究說明性和教育性,因而缺失的部分用白色石膏填補,與文物本身的材質和顏色區別很大,拼合縫隙被保留。諸多博物館展出的陶器都用這種修復方式。
隨著文物修復技術的發展,還出現一種介于藝術修復和考古修復之間的風格——可識別性的修復,這種講究“遠看渾然一體、近看得以區別”的修復方式最早源于意大利,在西方的文物修復中廣泛適用。
文物是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遺物、遺跡。各類文物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各個歷史時期人類的社會活動、社會關系、意識形態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當時生態環境的狀況,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文物的保護管理和科學研究,對于人們認識自己的歷史和創造力量,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認識并促進當代和未來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文物的保護管理,涉及社會不同職能的各個部門;文物的科學研究,涉及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科學等領域的多種學科。保護管理和科學研究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因此,文物的保護管理和科學研究,是一項系統的綜合性科學。
文物的腐蝕主要在出土前,由于自然的侵蝕、損壞而破壞文物的原貌。這時, 文物多存在于大氣、土壤、海水(沉船事件遺留物)中,其腐蝕相當復雜,可分類為: 金屬文物的腐蝕,金屬文物包括金、銀、銅、鐵、錫、鉛的器皿,大氣對它們的腐蝕與大氣的成分有關,大氣腐蝕的實質是化學腐蝕和微電池腐蝕,最為厲害的當數濕大氣腐蝕;無機非金屬文物的腐蝕, 石刻、石雕、石窟寺、陶、瓷、玉器、壁畫、泥塑及土遺址等都屬無機非金屬材質。其腐蝕形式主要是風化、縫隙腐蝕、孔蝕、晶間腐蝕;有機質文物的腐蝕,有機質文物包括紙品、紡織品、竹木漆器以及皮革、骨片和建筑物等等。其腐蝕包括生物腐蝕、化學腐蝕和光解腐蝕??梢?,文物的腐蝕主要與環境和文物材質有關,了解其腐蝕機制以便將出土文物保存。
鐵質文物腐蝕的內在反應機理
引起銀器文物腐蝕變色的主要原因
青銅器修復與保護綜述

考古發掘出土青銅器和鐵器的金相腐蝕結構表明,這些器物的腐蝕速度與合金性質與制作工藝等因素密切相關,隨著時間延長,器物表面腐蝕過程逐漸變得緩慢,化學試劑及機械除銹不可避免地會給器物帶來不同程度的傷害。在保護處理過程中,應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為干預,盡可能避免化學試劑的腐蝕和強硬性機械除銹給文物帶來新的結構性破壞而引起新一輪的腐蝕破壞。
中國傳統文物修復技術的發展歷史悠久, 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具有特色的工藝流程,尤其是青銅器的保護,國家文物局已經頒布了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擬定的文物保護行業標準。但是文物保護行業研究狀況存在相當大的反差。一方面,文物保護專業人員逐步結合各種高科技手段進行器物檢測,并依據結果構建保護方案,將傳統保護處理技術與現代科技有機結合起來,使得保護處理技術日益成熟,文物保護理論也不斷豐富完善,只是有些研究項目標本量少,缺少代表性是個亟待改善的問題。另一方面,每年考古發掘出土的大批文物還不能依據行業標準進行系統的觀察,檢測和保護處理文物保護行業標準真正實施還有待于一代甚至幾代文物保護學者艱辛努力,因此從現在開始理應加強對成批量出土文物進行全面細致的觀察記錄和檢測分析這是進行文物研究和保護的基礎,是文物保護學家和考古學家頗為重要的共同任務。
龐大的數量與力不從心的保護
“十一五”以來,國家財政共投入約6億元用于館藏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組織實施了500余項保護修復項目,對2萬余件珍貴受損文物進行了搶救性保護修復,初步遏制了館藏文物日益受損的嚴重趨勢。
然而必須看到,相對于龐大的急需保護修復的館藏文物數量,資金差距明顯。安徽省博物館(現安徽博物院)1956年對外開放,是當時四大樣板博物館之一。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館內開始開展文物保護工作,2007年成立了文物保護中心。館長李志異表示,用于文物保護的資金并不充足,如果有更多的經費投入,則可以改善更多的文物的保存條件。省級大館尚且如此,地縣小館更是捉襟見肘了。
影響館藏文物保護修復的另一個瓶頸是人員匱乏。國家圖書館曾公布,以其館藏善本書的數量,要將之修復完成,需館內的保護人員工作1000年!“近年來,北京大學、北京科技大學、西北大學等高校在不斷培養文物保護人才,但是相比于巨大的文物數量,這支隊伍還遠遠不夠用。”原國家博物館科技部主任、國家文物局專家周寶中憂心忡忡。
為解決這一問題,國家文物局采取了多項措施,以修帶培,依托科研基地等高水平單位的技術和人才力量,陸續舉辦各類館藏文物保護修復專業技術培訓班,培訓專業技術人員600多名。2003年至2007年,中國、意大利兩國文化遺產管理部門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合作開展文物保護修復培訓項目,培養文物保護技術人員140余名。
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各級國有博物館及相關機構共收藏有各類館藏文物3500多萬件(套),其中一級文物約8萬多件(套)。隨著各地配合基本建設考古發掘工作的開展,每年還將新增10000余件(組)珍貴文物(三級以上)。館藏文物保護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