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3月24日山東理工大學發布消息《畢玉遂教授團隊聚氨酯化學發泡劑專利技術獨占許可協議》簽訂,被許可方為補天新材料技術有限公司,總計交易金額5億元。
至今已超三年,在高校專利成果轉化的熱浪下,我們需要去關注下國內高校專利成果轉化的標王是否還好!
山東理工大學教授畢玉遂和兒子畢戈華歷時11年研發出“無氯氟聚氨酯新型化學發泡劑”技術和產品,在2016年5月,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家組審查和國內外檢索后確認:“無氯氟聚氨酯新型化學發泡劑”是革命性的顛覆性的發明。
出動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家組的背景
2016年2年初,山東理工大學撰寫了“推動無氯氟聚氨酯發泡材料產業化”的建議報告直接呈報國務院領導。
2016年2月17日,國務院領導在建議報告上做了批示。之后,科技部、環保部、中國石油和化學聯合會、聚氨酯工業協會等聯合專家組,國家發改委、中國石油和化學聯合會,國家知識產權局等先后調研了項目研究進展情況。
2016年5月9日至5月13日國家知識產權局派出微觀專利導航項目工作組進駐學校,指導開展國際專利的布局、撰寫、申請等工作。
該發明已于2016年6月申報了4項國家發明專利和1項國際專利。經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家組審查和國內外檢索后確認:“無氯氟聚氨酯化學發泡劑”是革命性的顛覆性的發明,是重大的理論創新和技術發明。
根據學習強國平臺2019年7月發布的消息:2017年專利網布局完成,2件核心專利,3件PCT國際專利,42個外圍專利。
2018年年初的各級領導考察和2019年7月接受中央《對話》欄目采訪外,無氯氟聚氨酯化學發泡劑的技術創新工作和產業化工作都處于默默工作狀態,那么該革命性的顛覆性的發明轉化進展還好嗎?
技術創新工作已結束?
2013年,畢氏父子申請過2件發明專利,專利名稱為聚氨酯化學發泡劑及其制備方法和聚氨酯硬泡阻燃聚醚多元醇及其制備方法,申請人為淄博正華發泡材料有限公司和山東理工大學,發明人還有候永正和翟少華,兩件專利授權的權項數分別為1項和4項。
2016年6月2日,畢氏父子在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家組的幫助下申請了4件發明專利(其中1件為2017年分案申請的母案),均為有機胺類化合物技術,申請人為山東理工大學,4件均授權且授權項數分別為24、26、44和45項,分案申請的處于一審階段。
2017年下半年,畢氏父子再次申請了30件發明專利,均為醇胺類化合物技術,了解到醇胺為有機胺的一種,申請人涉及補天新材料技術有限公司和山東理工大學。
在2017年基于中國專利通過PCT途徑申請了4件專利,截止2020年6月6日公開數據,其中2件進入了8個國家/地區,1件僅在WIPO公開,1件在澳大利亞公開。
上述所有專利中,中國授權7件,無駁回或撤回,審查員引證的對比文件中僅1件日本公司于2003年公開的JP2003342340A(2012年未繳年費失效)為X類對比文件,其他基本為A類對比文件,很顯然畢氏父子的專利創造性高。
但專利授權指標僅是評價專利性,我們還需要關注兩個專利指標:被引證數據和其他申請人。
畢氏父子公開的50余件專利中,1件被引證數為2次,4件被引證為1次,其余均無被引證數據。
分析引證的申請人,4件被引證1次的僅僅是畢氏父子的1件PCT專利引證,被引證2次的僅僅是作為A類對比文件被引證。
在2016年6月至今申請的聚氨酯專利中,無氟或無氯的專利發明人是畢氏父子絕對領先,近乎壟斷,但在聚氨酯制造方法專利申請量仍很大中,畢氏父子排名則不在前列。
兩種可能的解釋是:1、畢氏父子將無氟或無氯的聚氨酯技術專利布局且形成獨占;2、行業對該技術的研究熱度或者說商業化熱度低。
產業化工作遇到阻礙?
產業化工作涉及三方面:合作協議、產業化主體和產業鏈。
合作協議
5億元僅僅是美國和加拿大市場之外的20年專利獨占許可,畢氏父子合計37件國內相關專利,僅6件的專利申請人/專利權人不包括補天新材料,也就是有31件專利是將專利申請權或專利權轉讓至補天新材料。
由于山東理工大學與補天新材料的合同內容無法得知,但從專利術語來分析雙方的協議,該協議并不是一份清清楚楚的好協議,判斷依據為:
第一,畢氏父子的專利申請人存在四種情形:1、淄博正華發泡材料有限公司和山東理工大學;2、淄博正華發泡材料有限公司;3、山東理工大學;4、山東理工大學和補天新材料技術有限公司。
而根據山東理工大學官網的表述是“學校與補天新材料技術有限公司”簽訂的協議為5億金額且學校到賬4100萬元,則淄博正華發泡材料有限公司這個專利申請人是怎樣的存在?
第二,專利獨占許可難道還包括專利權轉讓且交易費用不變?另外,獨占許可協議簽訂后的專利技術發生專利申請權轉讓?
第三,20年是我國發明專利的理論最長保護期限,一件發明專利許可期限為20年需要怎樣的情形才能存在?那必須從申請日開始許可生效,但畢氏父子的專利并不符合該情形。
1、合同簽訂于2017年3月,補天新材料成立于2016年11月,在2016年11月之前畢氏父子已經申請7件,雖然合同條款可以約定自申請日許可,但對于補天新材料公司是無法成立的,更何況哪家公司自愿被追溯;
2、2017年3月之后的畢氏父子專利申請,在此需要清楚的是未提交專利申請前的技術不能稱為專利技術。
一份不好的協議也能正常履行結束,但若涉及的標的自身確定性差,則一份不好的協議導致糾紛的可能性非常高。
產業化主體
山東是我國聚氨酯產業重要省份,既有原料廠商山東一諾威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也有產品廠商萬華化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而畢氏父子合作的第一家公司是成立于2013年7月的淄博正華發泡材料有限公司,注冊資金1580萬元,畢戈華(畢玉遂教授兒子)是該公司的第三大股東;
如今合作的補天新材料成立于2016年11月,注冊資金2億元,可以理解為產業化畢氏父子的無氯氟聚氨酯發泡材料項目而設立,并于2018年8月28日補天新材料技術有限公司10萬噸/年聚氨酯化學發泡劑項目開工舉行開工儀式。
至此,沒有產業化相關的有效進展新聞信息向外報道。
產業鏈
聚氨酯材料的應用場景非常廣泛,特別是在建筑、汽車和家電領域,作為一種替代現有含氟氯的聚氨酯材料,需求市場前景是肯定的。
畢氏父子的無氯氟聚氨酯發泡材料是一種產品,產品需要有原材料,根據畢氏父子的多件專利說明書的實施例記載,主要原材料是國內公司生產的,但實施例中均包括美國空氣化工生產的催化劑。
摘自專利號:ZL201610392162.3
顛覆性發明和授權專利固然好,在我國很多細分行業也并不缺這樣的科研成果,但從成果——產業化再——商業化是我國當前的絕對弱項,也經不起過多的炒作折騰。
三年時間對于新技術產業化來說可能只是起步,但分析完上述信息,本人保持謹慎的觀點。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